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已发生深刻变化,农业面临经营规模小、方式粗放、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营效益低等困难,导致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耕地摞荒、怠耕、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巴南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状
截止2014年底,全区有各类农业企业200家,总资产50亿元以上;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410个;家庭农场总数110个,共有各类种养大户900户,经营面积约3.5万亩。
(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經营为基础、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体看,政府公益性社会服务体系较为健全,而经营性社会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规模小,社会化服务能力差,经营能力弱等,开展农业生产关键及薄弱环节的组织少。
(三)农村耕地规模经营现状
截止2014底,全区农村土地累计流转面积为331720亩,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流转率)的35.74%。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了270693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29.17%。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低。全区农户共20.68万户,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1600多个,涉及农户8万多户,覆盖率还较低。年收入多在100万元以下,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低。
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支撑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于重庆为丘陵、山区地区,人多地少,农业以家庭经营,土地流转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未形成一乡一品特色,不利于组织专业化服务,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领域。
三是农业项目设施用地难,制约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巴南区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与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和养生养老养心业融合的都市效益农业,需要配套建设休闲观光辅助设施,但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途管理政策等限制,休闲观光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用地难以解决,挫伤了业主投入积极性,休闲观光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用地难已成为阻碍巴南区类似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土地摞荒和非农化、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对土地流转方流转土地用途、经营管理能力、生产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等审查及审查程序没有统一的规定,审查把关不严,造成少数业主流转土地后不能有效经营,导致流转土地怠耕或摞荒,或者非农化。进而导致遗留的许多问题需要政府买单,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导致群众上访。
五是财政投入不足,农业融资难,农业保险覆盖面窄; 区级财政预算安排农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占本级财政收入不到1%,占全年财政收入0.5%左右,财政对农业投入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少,对农业生产的覆盖面窄,因灾损失认定难,仅开展的生猪保险、种粮保险产品保费低,理赔额度小,远不能保证农业受灾后的生产恢复,更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合理收益,对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吸引力较低。
六是政策配套完善不够、落实有待加强。目前,国家、市级层面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很多,但区级层面相应的具体落实措施较少,或在落实过程中打折扣,造成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市级层面还未制订家庭农场的认定办法,对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未作统一规定,认定后没有有效的认定凭证。
三、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都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思路
坚持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经营主体多元、服务全程覆盖、经营方式多样、体制机制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制定印发了《巴南区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方案》(巴南委发〔2015〕10号),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方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体安排部署,为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引领方向、明确目标任务。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家庭农场通过代耕、代种、转让、转包等方式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或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2.支持专业大户发展。从增强合作社自我造血功能、引导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专业大户提升把握市场变化的能力,鼓励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4.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从解决用地难、融资难问题和增强科技实力、带动能力等方面制定专门扶持政策,大力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或从事生态休闲旅游业和养生养老养心业,加快形成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构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1.改善公益性服务。从增强镇街农业服务机构公益服务能力、对经营主体实行“包干”式“点对点”技术服务、组建主导产业专家组,实行全程指导服务等方面改善公益性服务。
(四)创新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方式
一是推进农业生产合作化经营;二是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经营。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三线二片”重点农业区域集聚,整合各类涉农资源,统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三是推进农业生产公司化经营。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四是推进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户”、“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密切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发展。
(五)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二是建立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投资经营机制;三是完善农业项目配套设施用地解决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保险机制;五是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机制;六是探索农民有偿退出农村“三权”机制;七是建立耕地地力提升机制。
四、建設成效
(一)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在各项专门扶持政策的支持下,2015年巴南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快发展,新培育家庭农场10家、达到120家,专业大户新增178户、达到1078户,新增农民合作社35个、达到445个(其中新型股份合作社60个、新增股份合作社9个),在工商部门新登记涉农企业83家,累计283家。
(二)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度提高。2015年新流转土地3500多亩,累计流转率36.12%,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度达到29.91%,推进了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社会化服务,增加了收入。2015年巴南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水稻集中育秧、机耕、机插和病害统防统治、鱼病统防统治、茶叶修枝整形和病害统防统治、水果修枝整形各病害统防统治共1万多亩,预计可减少农民生产成本250万元,惠及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近1800家。
(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带动,全区特色效益农业较快“提质增效”。2015年上半年,巴南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9元,同比增长10.8%,增幅列主城区第二位;农业增加值133155万元,同比增长4.0%,增幅列主城区第一位。
一、巴南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状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状
截止2014年底,全区有各类农业企业200家,总资产50亿元以上;在工商部门进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410个;家庭农场总数110个,共有各类种养大户900户,经营面积约3.5万亩。
(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經营为基础、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体看,政府公益性社会服务体系较为健全,而经营性社会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规模小,社会化服务能力差,经营能力弱等,开展农业生产关键及薄弱环节的组织少。
(三)农村耕地规模经营现状
截止2014底,全区农村土地累计流转面积为331720亩,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流转率)的35.74%。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了270693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29.17%。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低。全区农户共20.68万户,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1600多个,涉及农户8万多户,覆盖率还较低。年收入多在100万元以下,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低。
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支撑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于重庆为丘陵、山区地区,人多地少,农业以家庭经营,土地流转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未形成一乡一品特色,不利于组织专业化服务,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领域。
三是农业项目设施用地难,制约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巴南区提出了“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与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和养生养老养心业融合的都市效益农业,需要配套建设休闲观光辅助设施,但由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农业生产附属设施用途管理政策等限制,休闲观光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用地难以解决,挫伤了业主投入积极性,休闲观光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用地难已成为阻碍巴南区类似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土地摞荒和非农化、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对土地流转方流转土地用途、经营管理能力、生产技术水平、资金实力等审查及审查程序没有统一的规定,审查把关不严,造成少数业主流转土地后不能有效经营,导致流转土地怠耕或摞荒,或者非农化。进而导致遗留的许多问题需要政府买单,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导致群众上访。
五是财政投入不足,农业融资难,农业保险覆盖面窄; 区级财政预算安排农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占本级财政收入不到1%,占全年财政收入0.5%左右,财政对农业投入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少,对农业生产的覆盖面窄,因灾损失认定难,仅开展的生猪保险、种粮保险产品保费低,理赔额度小,远不能保证农业受灾后的生产恢复,更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合理收益,对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吸引力较低。
六是政策配套完善不够、落实有待加强。目前,国家、市级层面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很多,但区级层面相应的具体落实措施较少,或在落实过程中打折扣,造成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市级层面还未制订家庭农场的认定办法,对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未作统一规定,认定后没有有效的认定凭证。
三、对策及措施
(一)明确都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思路
坚持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经营主体多元、服务全程覆盖、经营方式多样、体制机制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制定印发了《巴南区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方案》(巴南委发〔2015〕10号),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方式、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体安排部署,为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引领方向、明确目标任务。
(二)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家庭农场通过代耕、代种、转让、转包等方式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实行专业化生产或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2.支持专业大户发展。从增强合作社自我造血功能、引导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专业大户提升把握市场变化的能力,鼓励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 创新农民合作社发展。制定专门扶持政策,重点指导农民合作社推行规范化管理,鼓励成立股份合作社,支持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
4.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从解决用地难、融资难问题和增强科技实力、带动能力等方面制定专门扶持政策,大力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或从事生态休闲旅游业和养生养老养心业,加快形成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构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1.改善公益性服务。从增强镇街农业服务机构公益服务能力、对经营主体实行“包干”式“点对点”技术服务、组建主导产业专家组,实行全程指导服务等方面改善公益性服务。
- 强化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镇街供销社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公益性服务工作;鼓励农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实验基地、专家大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创新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方式
一是推进农业生产合作化经营;二是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经营。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三线二片”重点农业区域集聚,整合各类涉农资源,统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三是推进农业生产公司化经营。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四是推进经营主体间利益联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户”、“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密切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发展。
(五)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二是建立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投资经营机制;三是完善农业项目配套设施用地解决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保险机制;五是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机制;六是探索农民有偿退出农村“三权”机制;七是建立耕地地力提升机制。
四、建設成效
(一)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在各项专门扶持政策的支持下,2015年巴南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较快发展,新培育家庭农场10家、达到120家,专业大户新增178户、达到1078户,新增农民合作社35个、达到445个(其中新型股份合作社60个、新增股份合作社9个),在工商部门新登记涉农企业83家,累计283家。
(二)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度提高。2015年新流转土地3500多亩,累计流转率36.12%,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度达到29.91%,推进了规模化经营。
(三)推进社会化服务,增加了收入。2015年巴南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水稻集中育秧、机耕、机插和病害统防统治、鱼病统防统治、茶叶修枝整形和病害统防统治、水果修枝整形各病害统防统治共1万多亩,预计可减少农民生产成本250万元,惠及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近1800家。
(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带动,全区特色效益农业较快“提质增效”。2015年上半年,巴南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9元,同比增长10.8%,增幅列主城区第二位;农业增加值133155万元,同比增长4.0%,增幅列主城区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