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横郭,绿水绕城,被誉为“巴渠明珠”、地处大巴山南麓洲河之滨的达州市通川区,璀璨闪耀在川东北大地上。
通川得名始于东汉,一千九百多年逝者如斯,通川的土地上镌刻着太多的人文史迹。唐代大诗人元稹在谪为通州司马时,在这里写下了长诗《连昌宫词》。而今漫步川上,始建于唐代的戛云亭仍然迄立于南岸,建于明清的龙爪塔仍然孤标独耸,年复一年,目送风帆远近。
通川区毗邻川、陕、渝、鄂自古就商贾云集,历代为川东北商埠重镇,现在它是达州市府所在地,达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年来,通川区坚持“依托老城区,开发结合部,突出调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强商兴工调农”的发展思路,按照四川省、达州市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带领全区人民奋力拼搏,打造经济强区,提高人民生活,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社会进步,成为达州政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通川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按照“立足区情、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形成集群、支撑跨越”的思路和要求,大力发展了以复兴建筑建材、盘石生态药业和北魏食品加工、东岳能源化工四个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带动了全区经济特别是乡镇经济的发展。全区经济实力因之大增,荣获“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丘陵地区先进县”称号。
有着一千多年经商传统的通川区,是发展商贸和第三产业的天然良埠。通川人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的总体思路,坚持“依托老城,抢占西外;扶持重点,强化支撑;优化业态,突出特色;大小并重,提升品位;瞄准市场,全力招商;规划引路,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市场体系,全力打造商贸“旗舰”和“秦巴商都”,强化商贸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川区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城郊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打造特色产业带为核心,逐步形成蔬菜、养殖、伏季水果、西瓜草莓、花卉等五大产业带;以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为重心,培育壮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郊农贸市场和川东北畜牧交易市场等农产品市场,逐步形成“批发与零售兼顾、综合与专业配套”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现在,通川区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优化为48:5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通川农业延长了加工链,提高附加值,拓宽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川区围绕“一山”(凤凰山),建好“三沟”(吴家沟、朱家沟、苦竹溪),打造三个景区(王家山景区、朱家沟景区、苦竹溪生态园),建设好北外苦竹溪至东岳凤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实现水泥硬化路成网。2006年,通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82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2121元和1034元。通川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已基本覆盖;农村低保初步建立。
通川之“通”,首要的是政通,政通如川,不使壅塞。通,要有令行禁止的纪律,也要注重政令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不谋而合,形成共识。通川区提出:打造激情政府,以激情唤起责任、创造奇迹、铸就伟业;打造务实政府,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提高执行能力;打造创新政府,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开放的思维推进发展;打造为民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兴而长荣,人们正在为建设和谐、富裕、文明、开放的新通川而努力奋斗。
通川得名始于东汉,一千九百多年逝者如斯,通川的土地上镌刻着太多的人文史迹。唐代大诗人元稹在谪为通州司马时,在这里写下了长诗《连昌宫词》。而今漫步川上,始建于唐代的戛云亭仍然迄立于南岸,建于明清的龙爪塔仍然孤标独耸,年复一年,目送风帆远近。
通川区毗邻川、陕、渝、鄂自古就商贾云集,历代为川东北商埠重镇,现在它是达州市府所在地,达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年来,通川区坚持“依托老城区,开发结合部,突出调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强商兴工调农”的发展思路,按照四川省、达州市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带领全区人民奋力拼搏,打造经济强区,提高人民生活,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推进社会进步,成为达州政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通川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按照“立足区情、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形成集群、支撑跨越”的思路和要求,大力发展了以复兴建筑建材、盘石生态药业和北魏食品加工、东岳能源化工四个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带动了全区经济特别是乡镇经济的发展。全区经济实力因之大增,荣获“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丘陵地区先进县”称号。
有着一千多年经商传统的通川区,是发展商贸和第三产业的天然良埠。通川人按照“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的总体思路,坚持“依托老城,抢占西外;扶持重点,强化支撑;优化业态,突出特色;大小并重,提升品位;瞄准市场,全力招商;规划引路,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快建立市场体系,全力打造商贸“旗舰”和“秦巴商都”,强化商贸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川区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城郊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打造特色产业带为核心,逐步形成蔬菜、养殖、伏季水果、西瓜草莓、花卉等五大产业带;以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为重心,培育壮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郊农贸市场和川东北畜牧交易市场等农产品市场,逐步形成“批发与零售兼顾、综合与专业配套”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现在,通川区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优化为48:5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通川农业延长了加工链,提高附加值,拓宽了农民增产增收的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川区围绕“一山”(凤凰山),建好“三沟”(吴家沟、朱家沟、苦竹溪),打造三个景区(王家山景区、朱家沟景区、苦竹溪生态园),建设好北外苦竹溪至东岳凤凰村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实现水泥硬化路成网。2006年,通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1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82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2121元和1034元。通川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已基本覆盖;农村低保初步建立。
通川之“通”,首要的是政通,政通如川,不使壅塞。通,要有令行禁止的纪律,也要注重政令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不谋而合,形成共识。通川区提出:打造激情政府,以激情唤起责任、创造奇迹、铸就伟业;打造务实政府,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提高执行能力;打造创新政府,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开放的思维推进发展;打造为民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兴而长荣,人们正在为建设和谐、富裕、文明、开放的新通川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