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雕塑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将几种雕塑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对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剖析,引导雕塑创作者在研究人们客观需求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内容与形式关系为指导,处理好雕塑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设计出既符合人们使用需求又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兼具功能作用和审美要求的雕塑作品,让雕塑作品更好地为人服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雕塑
一、谈谈你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认识
1.马克思文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丰富的文化理论思想,指导着每一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彰显着重要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认同的当代价值。
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在文艺的内部关系中,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式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态,是一件作品的“门面”,形式是否美观关于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正是由于有了形式,人们才能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并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内容是事物的核心要素,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总和,决定着事物的核心,是形式的基础,形式为内容的存在提供场所。
作为一门艺术生产活动,雕塑不能独立存在,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并与之相协调,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活动。例如一个雕塑作品要在什么地方进行使用,那个地方就是这个雕塑的使用环境。如雕塑与投放当地的法律相悖,有些内容不被法律允许,这样的作品就不能被投放。除此之外,如果当地的民众没有这个需求,或者设计实践者的想法违反了保护地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的主导观念,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雕塑市场现状
雕塑设计的定义,是根据某一固定场地的要求,对某个工作事先制定图样或方案。在实际产品应用中,内容与形式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作为事物的两面性呈现出来,二者辩证统一。雕塑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要做到同时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求。设计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互相包容、互相转化,不能独立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内容是设计的核心理念,没有客观内容,再好的雕塑设计也只是徒有其表,金絮其外败絮其内,其外在形式也就无处可依。一味地注重雕塑外在的形式,忽略其内容,就会形成“形式主义”,而只注重内容的雕塑,却又缺乏能够激起民众兴趣的审美需求。如今大多景观雕塑作品过度追求外在的形式美,由于缺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指导,雕塑设计者往往不能从辩证的角度对其设计对象的诸多内容和要求加以把握,难以将众多设计元素奇妙的融合,其价值追求也单方面地停留在作品的某一维度,他们追求自己的作品更加符合大众审美,一味追求大众化上的流行趋势,缺乏雕塑家个人的思想内涵,导致作品夸张且毫无生气。
二、雕塑在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发展
文艺作为表层符号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于世间时有明确的指向性,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民现实的需要却不是只有描绘现实社会的发展状态一种,但在众多表达中文艺的现实性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文艺理论中的审美性从观察人自身的独特价值出发,具有自身独立的前瞻性和美学价值,在陶冶和服务实践中立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现实性与审美性是如何完美融合的这一疑问上,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去寻找答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现实性原则,是在创作中忠实反映出现实社会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和历史,在对现实思考的过程中细化对现实的描述。这种现实性透过事物现象直达本质,将画面的叙述力审美高度更上一层楼。
三、文艺理论对我将来的专业创作的影响
文化艺术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具有生产性,引导文化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体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文化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也是实现人本质,掌握或占有世界的一种方式,在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生产者、艺术产品与艺术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艺术除了是艺术化了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加工制作”过程,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创造活动。可见,文化艺术是生产的特殊形式、掌握世界的实践方式之一,而文艺的审美诗意等内容也正是借助于艺术家的艺术生产这一中介因素物化成主客体可以欣赏评论的艺术作品。因此,文化艺术是在艺术生产论统一下的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审美特性、情感性和想象性等多层次属性的整体,即“‘将艺术的一般精神生产的诸规定包括意识形态性和艺术特殊精神生产的诸规定包容到艺术本质系统之中’,形成以艺术生产为统帅的多层本质属性统一的整体。”
价值取向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理想信念与前途方向。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先进文化,使其成为国家发展强大的精神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國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体制改革的转型期,环境复杂多变,各类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抵制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想观点对民众的侵蚀,培育人们具有良好的人文风气和高尚风格。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和公益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品味和效益。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作为一名专业的雕塑学习者,要努力在本专业上取得丰硕成果,要敢于创新,勇于奋进。做新时代一名优秀的雕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杰,史晓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下与未来[J].当代文坛,2018,{4}(01): 25-32.
[2]孟凡君,王杰.恩格斯的美学思想探源——兼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实证精神[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23(02):81-103+599.
[3]认知美学原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李志宏,2011
作者简介
张耀耀,男,研究生在读。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雕塑综合材料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雕塑
一、谈谈你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认识
1.马克思文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提出了丰富的文化理论思想,指导着每一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彰显着重要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认同的当代价值。
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在文艺的内部关系中,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把握好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形式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态,是一件作品的“门面”,形式是否美观关于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正是由于有了形式,人们才能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并进一步了解其内容。内容是事物的核心要素,是构成事物的要素的总和,决定着事物的核心,是形式的基础,形式为内容的存在提供场所。
作为一门艺术生产活动,雕塑不能独立存在,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并与之相协调,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活动。例如一个雕塑作品要在什么地方进行使用,那个地方就是这个雕塑的使用环境。如雕塑与投放当地的法律相悖,有些内容不被法律允许,这样的作品就不能被投放。除此之外,如果当地的民众没有这个需求,或者设计实践者的想法违反了保护地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的主导观念,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雕塑市场现状
雕塑设计的定义,是根据某一固定场地的要求,对某个工作事先制定图样或方案。在实际产品应用中,内容与形式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作为事物的两面性呈现出来,二者辩证统一。雕塑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要做到同时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求。设计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矛盾而又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互相包容、互相转化,不能独立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内容是设计的核心理念,没有客观内容,再好的雕塑设计也只是徒有其表,金絮其外败絮其内,其外在形式也就无处可依。一味地注重雕塑外在的形式,忽略其内容,就会形成“形式主义”,而只注重内容的雕塑,却又缺乏能够激起民众兴趣的审美需求。如今大多景观雕塑作品过度追求外在的形式美,由于缺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指导,雕塑设计者往往不能从辩证的角度对其设计对象的诸多内容和要求加以把握,难以将众多设计元素奇妙的融合,其价值追求也单方面地停留在作品的某一维度,他们追求自己的作品更加符合大众审美,一味追求大众化上的流行趋势,缺乏雕塑家个人的思想内涵,导致作品夸张且毫无生气。
二、雕塑在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发展
文艺作为表层符号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于世间时有明确的指向性,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民现实的需要却不是只有描绘现实社会的发展状态一种,但在众多表达中文艺的现实性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文艺理论中的审美性从观察人自身的独特价值出发,具有自身独立的前瞻性和美学价值,在陶冶和服务实践中立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现实性与审美性是如何完美融合的这一疑问上,我们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去寻找答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现实性原则,是在创作中忠实反映出现实社会具有现实意义的形象和历史,在对现实思考的过程中细化对现实的描述。这种现实性透过事物现象直达本质,将画面的叙述力审美高度更上一层楼。
三、文艺理论对我将来的专业创作的影响
文化艺术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具有生产性,引导文化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体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文化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也是实现人本质,掌握或占有世界的一种方式,在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生产者、艺术产品与艺术消费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艺术除了是艺术化了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加工制作”过程,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创造活动。可见,文化艺术是生产的特殊形式、掌握世界的实践方式之一,而文艺的审美诗意等内容也正是借助于艺术家的艺术生产这一中介因素物化成主客体可以欣赏评论的艺术作品。因此,文化艺术是在艺术生产论统一下的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审美特性、情感性和想象性等多层次属性的整体,即“‘将艺术的一般精神生产的诸规定包括意识形态性和艺术特殊精神生产的诸规定包容到艺术本质系统之中’,形成以艺术生产为统帅的多层本质属性统一的整体。”
价值取向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理想信念与前途方向。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先进文化,使其成为国家发展强大的精神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國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体制改革的转型期,环境复杂多变,各类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抵制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想观点对民众的侵蚀,培育人们具有良好的人文风气和高尚风格。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和公益文化事业,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品味和效益。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作为一名专业的雕塑学习者,要努力在本专业上取得丰硕成果,要敢于创新,勇于奋进。做新时代一名优秀的雕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王杰,史晓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下与未来[J].当代文坛,2018,{4}(01): 25-32.
[2]孟凡君,王杰.恩格斯的美学思想探源——兼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审美实证精神[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0,23(02):81-103+599.
[3]认知美学原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李志宏,2011
作者简介
张耀耀,男,研究生在读。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雕塑综合材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