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闲趣,乡土的气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行李。当人们走得远了,累了,打开这个行李看看,总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这也让我们欣喜、感动。当那些曾经的天真烂漫,不再是尘封的回忆,而是变成历久弥新的力量,它将指引我们发现更真实的自己、更有趣的生活。
在绍兴市上虞区,有一个秀丽的皂李湖,在湖的西侧有一个叫禄泽村的村庄,这是我的家乡。离家已经20余载,每次探望父母也总是匆匆,不知何时,田园变成了马路和厂房,建起了集市,村里也住进了许多外来务工者,对我这个游子来说,家乡变得越来越陌生。清明节过后的一天,我循着记忆,走遍全村,寻找正在消逝的乡村痕迹。
巷
撑着雨伞,冒着春雨,从一条条小弄堂穿过,遇到熟悉和更多不熟悉的村里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那些故事也一一被唤醒,空荡荡的房子,冷清清的雨巷仿佛有了生命。
时间好像被压缩了。满地跑的鸡鸭仿佛还是记忆中小时候的样子,可探出门口的脸早已不是当初的人。走过一个叫“胡忠堂前”的地方,那是小时候一帮伙伴飞纸牌、打玻璃弹等玩耍的空间,无论晴雨。
一条古老而狭窄的弄堂,曾经是去村里的必经之路。记得有一年,积雪在弄堂堆了几尺深,我们踩着自制的高跷从这儿开始“跋涉”,不用担心摔倒,两边的墙是最好的扶手。
村中一处被称为“三大街”的开阔地,周边有一间老房子开过供销社时代的小店。在这个小店,小时候的我们来打过酱油,买过什锦菜和酱瓜,买过百雀羚,买过一分钱好几根的牛皮筋,等等。这里还保留了几间完整的老房子。这样的房子,在整个村子也不多见了。
一口井已经有年头了,井沿已经塌落,但井水依然清澈见底。以前是周围的几十户人家共用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冬天井口就往外冒热气,会有很多人在此捣衣、打水,井边热闹得很。而如今,井也老去了。
年轻人大多住到了村外围新建的“洋房”中,村中心的老房子则大多由老人守着,而这些老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破败、消失了。
河
横贯村庄东西的小河,不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哪儿,但最后汇向皂李湖,还连着曹娥江。没有自来水的年月,村里的生活用水主要靠这条河。
取水的人一定会早起,担着水桶到上流的埠头取水,这时河面还泛着淡淡的雾气,取水人会用桶轻轻地荡开水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挽上一桶,再挽上一桶,而后挑回家。那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水缸,从河里担来的水在水缸里沉淀、储存。这水就成饮用水了。河里有不少鱼虾和螺蛳,鲫鱼、鲤鱼、白条、鲢鱼、胖头鱼、汪刺鱼、河鳗、甲鱼等都能捕获。
这河平时脾气温顺,但到了暴雨季节,河水就会泛上两岸,漫上埠头。这时,村里就热闹了,大人们忙着用渔网捕鱼,孩子们在一旁轧闹猛。两岸的河堤在春天长满艾草、马兰头等野草,秋天则布满了成片的芦苇。河堤以外是成片的庄稼地,田里的作物和景色随季节变化。
如今,河岸被一个一个工厂隔断,有的河道成了工厂的私家内河。在村里已望不到这条河的远处了。
庙
村的东边,掩映在树荫中的红色建筑是禄泽庙,不知建于何时,村以庙名。从我懂事开始,庙已成了村里两个生产队的仓库,用于储存粮食和农具。
庙前的空旷地被用作晒谷场。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春种夏收一季,夏种秋收又一季。每当农忙,庙里庙外就一片繁忙景象。农田里刚刚脱粒的稻谷被源源不断地挑到晒谷场。挑谷担是重体力活,只有年轻力壮者才能胜任。
晒谷这活儿也不轻松。混着稻叶的谷子需要经过筛子筛、风车扇等几道程序才能分离开来。然后再在晒场上晒干,即便是夏天这样的烈日,也要晒上好几个日头,而且每天还要勤翻动。秋收的谷子需要晒的时间更长,比如我们平常吃的糯米,它属晚稻,从收割到晒干,起码需要十多个晴朗的秋日。
晒稻谷,还靠天公作美。夏天如突遇暴雨,就要赶紧抢收,要不稻谷就泡汤了。秋天如遇阴雨和台风,水稻在稻田里就可能倒伏、发芽。收割回来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光晒,也会发芽,这样收成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对农民而言,宁可忍受酷热,也不希望遭遇长久的雨天。
庙里储存粮食是暂时的,等到稻谷入仓,一部分作为征购粮出售给粮站,一部分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作为口粮。一般而言,早稻多出售,晚稻多作为口粮。
禄泽庙介于村庄和田畈之间。夏天雨急,往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煞是惊人。秋天则多台风。所以禄泽庙还成了来不及返村的乡亲们躲雨之所。农闲时,庙又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在晒场上溜铁圈、转陀螺、跳橡皮筋,村里没有比晒谷场更空旷的场地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禄泽庙的仓储功能渐渐消逝,一度被征用作羽毛厂。后来,有人起兴募集资金,把禄泽庙修葺一新,香火渐旺。再后来,禄泽村被规划成为工业园区,村里的千亩良田成了林林总总的工厂和宽阔的马路,工厂的围墙围到了庙的背后。听说也曾有人动过庙和庙前一片村民自留地的念头,不过办厂之人最讲究风水了,只有建庙,哪能拆庙呢?禄泽庙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还被列入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树
在东桥外,一棵扇形的樟树已经静静地矗立了100多年,根部以上的树身要两三人才能合围。在我看来,这棵樟树可以算得上是禄泽村的标志物了。
我小时候,树下有个条石砌成的河埠头,为村里的男子沐浴专用。当时农家没有淋浴的设施,家家备有木制的大脚桶,女子就用这种脚桶关起门来在家里沐浴。大老爷们就不同了,直接在河里洗澡,樟树下的这个埠头,就是沐浴专用埠头。
夏秋的傍晚,这个埠头热闹异常,田间劳作了一天的男子,都会到这个天然的浴场痛痛快快地泡一泡,兄弟仨、爷儿俩,一拨一拨地来,在河里舒展一下身体,洗去满身的汗水和泥土,洗去浑身的疲乏。大伙儿在水里光溜溜地聚在一起,一边洗澡,一边插科打诨。村里的男子不会游泳的屈指可数,谁要是不会游泳,就会被嘲笑,被称为“秤砣”。
如果说,樟树下这个埠头附近的水面,傍晚是浴场,那么中午就是男孩子们的泳池了。夏秋天,水是男孩们的最爱,既可以嬉耍,又可以躲避酷暑。那些年纪小的不会游泳的,摸着埠头的石级玩狗爬式,年龄大些的水性好的,就在深水处打水仗。樟树伸出的一个长长的枝干,离水两三米高,成了天然的跳台,树皮被大家踩得光溜溜的。大家常常排着队爬上樟树,轮番跳水。胆大的爬上更高的树杈,纵身跳下,胆小的则两手攀挂在树枝上,脚底都快碰到水面了,才轻轻落下。大家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常常泡得手指的皮肤都发皱。一个夏秋下来,不会游泳的孩子也成了游泳新手了。
而如今,樟树下的这个埠头已不复存在,河里的水也不适合游泳了。紧靠樟树修了一条与河道垂直的四车道公路,树下河埠头和沐浴的场景,就这样成了永恒的记忆。
在绍兴市上虞区,有一个秀丽的皂李湖,在湖的西侧有一个叫禄泽村的村庄,这是我的家乡。离家已经20余载,每次探望父母也总是匆匆,不知何时,田园变成了马路和厂房,建起了集市,村里也住进了许多外来务工者,对我这个游子来说,家乡变得越来越陌生。清明节过后的一天,我循着记忆,走遍全村,寻找正在消逝的乡村痕迹。
巷
撑着雨伞,冒着春雨,从一条条小弄堂穿过,遇到熟悉和更多不熟悉的村里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那些故事也一一被唤醒,空荡荡的房子,冷清清的雨巷仿佛有了生命。
时间好像被压缩了。满地跑的鸡鸭仿佛还是记忆中小时候的样子,可探出门口的脸早已不是当初的人。走过一个叫“胡忠堂前”的地方,那是小时候一帮伙伴飞纸牌、打玻璃弹等玩耍的空间,无论晴雨。
一条古老而狭窄的弄堂,曾经是去村里的必经之路。记得有一年,积雪在弄堂堆了几尺深,我们踩着自制的高跷从这儿开始“跋涉”,不用担心摔倒,两边的墙是最好的扶手。
村中一处被称为“三大街”的开阔地,周边有一间老房子开过供销社时代的小店。在这个小店,小时候的我们来打过酱油,买过什锦菜和酱瓜,买过百雀羚,买过一分钱好几根的牛皮筋,等等。这里还保留了几间完整的老房子。这样的房子,在整个村子也不多见了。
一口井已经有年头了,井沿已经塌落,但井水依然清澈见底。以前是周围的几十户人家共用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到冬天井口就往外冒热气,会有很多人在此捣衣、打水,井边热闹得很。而如今,井也老去了。
年轻人大多住到了村外围新建的“洋房”中,村中心的老房子则大多由老人守着,而这些老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破败、消失了。
河
横贯村庄东西的小河,不知道它的发源地在哪儿,但最后汇向皂李湖,还连着曹娥江。没有自来水的年月,村里的生活用水主要靠这条河。
取水的人一定会早起,担着水桶到上流的埠头取水,这时河面还泛着淡淡的雾气,取水人会用桶轻轻地荡开水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挽上一桶,再挽上一桶,而后挑回家。那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水缸,从河里担来的水在水缸里沉淀、储存。这水就成饮用水了。河里有不少鱼虾和螺蛳,鲫鱼、鲤鱼、白条、鲢鱼、胖头鱼、汪刺鱼、河鳗、甲鱼等都能捕获。
这河平时脾气温顺,但到了暴雨季节,河水就会泛上两岸,漫上埠头。这时,村里就热闹了,大人们忙着用渔网捕鱼,孩子们在一旁轧闹猛。两岸的河堤在春天长满艾草、马兰头等野草,秋天则布满了成片的芦苇。河堤以外是成片的庄稼地,田里的作物和景色随季节变化。
如今,河岸被一个一个工厂隔断,有的河道成了工厂的私家内河。在村里已望不到这条河的远处了。
庙
村的东边,掩映在树荫中的红色建筑是禄泽庙,不知建于何时,村以庙名。从我懂事开始,庙已成了村里两个生产队的仓库,用于储存粮食和农具。
庙前的空旷地被用作晒谷场。这里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春种夏收一季,夏种秋收又一季。每当农忙,庙里庙外就一片繁忙景象。农田里刚刚脱粒的稻谷被源源不断地挑到晒谷场。挑谷担是重体力活,只有年轻力壮者才能胜任。
晒谷这活儿也不轻松。混着稻叶的谷子需要经过筛子筛、风车扇等几道程序才能分离开来。然后再在晒场上晒干,即便是夏天这样的烈日,也要晒上好几个日头,而且每天还要勤翻动。秋收的谷子需要晒的时间更长,比如我们平常吃的糯米,它属晚稻,从收割到晒干,起码需要十多个晴朗的秋日。
晒稻谷,还靠天公作美。夏天如突遇暴雨,就要赶紧抢收,要不稻谷就泡汤了。秋天如遇阴雨和台风,水稻在稻田里就可能倒伏、发芽。收割回来如果没有足够的阳光晒,也会发芽,这样收成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对农民而言,宁可忍受酷热,也不希望遭遇长久的雨天。
庙里储存粮食是暂时的,等到稻谷入仓,一部分作为征购粮出售给粮站,一部分按人头分给各家各户作为口粮。一般而言,早稻多出售,晚稻多作为口粮。
禄泽庙介于村庄和田畈之间。夏天雨急,往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煞是惊人。秋天则多台风。所以禄泽庙还成了来不及返村的乡亲们躲雨之所。农闲时,庙又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在晒场上溜铁圈、转陀螺、跳橡皮筋,村里没有比晒谷场更空旷的场地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禄泽庙的仓储功能渐渐消逝,一度被征用作羽毛厂。后来,有人起兴募集资金,把禄泽庙修葺一新,香火渐旺。再后来,禄泽村被规划成为工业园区,村里的千亩良田成了林林总总的工厂和宽阔的马路,工厂的围墙围到了庙的背后。听说也曾有人动过庙和庙前一片村民自留地的念头,不过办厂之人最讲究风水了,只有建庙,哪能拆庙呢?禄泽庙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还被列入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树
在东桥外,一棵扇形的樟树已经静静地矗立了100多年,根部以上的树身要两三人才能合围。在我看来,这棵樟树可以算得上是禄泽村的标志物了。
我小时候,树下有个条石砌成的河埠头,为村里的男子沐浴专用。当时农家没有淋浴的设施,家家备有木制的大脚桶,女子就用这种脚桶关起门来在家里沐浴。大老爷们就不同了,直接在河里洗澡,樟树下的这个埠头,就是沐浴专用埠头。
夏秋的傍晚,这个埠头热闹异常,田间劳作了一天的男子,都会到这个天然的浴场痛痛快快地泡一泡,兄弟仨、爷儿俩,一拨一拨地来,在河里舒展一下身体,洗去满身的汗水和泥土,洗去浑身的疲乏。大伙儿在水里光溜溜地聚在一起,一边洗澡,一边插科打诨。村里的男子不会游泳的屈指可数,谁要是不会游泳,就会被嘲笑,被称为“秤砣”。
如果说,樟树下这个埠头附近的水面,傍晚是浴场,那么中午就是男孩子们的泳池了。夏秋天,水是男孩们的最爱,既可以嬉耍,又可以躲避酷暑。那些年纪小的不会游泳的,摸着埠头的石级玩狗爬式,年龄大些的水性好的,就在深水处打水仗。樟树伸出的一个长长的枝干,离水两三米高,成了天然的跳台,树皮被大家踩得光溜溜的。大家常常排着队爬上樟树,轮番跳水。胆大的爬上更高的树杈,纵身跳下,胆小的则两手攀挂在树枝上,脚底都快碰到水面了,才轻轻落下。大家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常常泡得手指的皮肤都发皱。一个夏秋下来,不会游泳的孩子也成了游泳新手了。
而如今,樟树下的这个埠头已不复存在,河里的水也不适合游泳了。紧靠樟树修了一条与河道垂直的四车道公路,树下河埠头和沐浴的场景,就这样成了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