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规范 重基础 显童趣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一: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低年级4册课文安排了1800字的识字任务,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3/5,而大部分安排的是随课文识字,在阅读教学中,生字是随词语出现的。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更可说是词语的教学。
  在《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们对“葫芦”“藤”等生字词语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初读识词:识“葫芦”,读准音,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在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过程中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研读理解:用短语“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排序,复现词语。
  巩固积累:再次复现词语,在情境中再读“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并拓展短语的学习:( )蚜虫()南瓜……
  迁移运用:用上“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来说一说课文“小伙伴”提出的问题: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上述字词教学的过程凸显了“在复现中识记、在阅读中理解、在联系中积累、在语境中运用”这一螺旋式递进过程,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有侧重点,实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的科学性,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直触摸这些词语,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聚焦二:教学内容的集中性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自然段可以探究的内容很多,从词语的角度讲,有“自言自语”:“盯”“才”等;从句子的学习看,有反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感叹句“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从段落的内容上看,写了种葫芦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等。怎么取舍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呈现“打桩机”而不是“推土机”,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扣住“盯”这个词,让本段的教学呈现了层层深入的态势。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种葫芦人是怎么样看小葫芦的?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写这样的看——“盯”。
   教学“盯”,目字旁,意思与眼睛有关。
  3.从这个“盯”字,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小葫芦怎么样?(喜欢、喜爱)
  画出种葫芦人想的句子和说的句子,并进行交流,随机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盯”的意思。
  4.理解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
  (1)种葫芦人盯着葫芦怎么说?
  (2)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现在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一说。
  5.师生合作朗读。
  有专家认为,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盯”这个词在文中对应的是“我要的是葫芦”,反映了种葫芦人的错误思维。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地学习课文,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思维的训练。
  聚焦三:活动安排的实效性
  《浙江省低段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幼小衔接,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采用游戏、比赛等教学形式要讲究效益,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参与基于语文实践的活动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自然段时,我们采用了活动教学的形式。
  师:小朋友,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小葫芦是怎么生长的?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师:现在老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任务,拿出信封内的小卡片,然后一边读课文,一边合作着给小卡片排排顺序。
  学生对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给四张小卡片“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排顺序。
  (同桌两人一边读课文,一边排顺序,排一排再读一读,并不时从课文中找依据讨论)
  交流排序结果:
  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呢?……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吗?
  请学生采用合作朗读的方式进行汇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短语说说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师:小葫芦长得这么好,我们边想象小葫芦生长的样子,边来读第2~4句话。
  学生练读,教师引导想象读文,并体会“挂”“哇”等词的好处。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建立整体的基础上学习这段语言,让学生运用对照课文内容排小卡片的方式体会段落有序表达的特点,体会连句成段的方法。这个富有童趣且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设计,为学生所悦纳。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设计活动,以教材为依托,活动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使活动的目的指向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与效果达到和谐统一,语文学习的形式更为丰富,效果也更为明显。
  (浙江省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315400)
其他文献
柏拉图:让我们去那儿。  弟子:那儿有什么?  柏拉图:那儿有一棵树。  ……  语文是什么?  有人说,语文是一棵树。  《盛新凤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5月版)就像一棵丰美的大树。那是好大的一棵“和美”之树,一棵语文教学的智慧之树!盛新凤老师在这本专著中,在全国小语界率先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育主张。“和美语文”——让人耳目一新!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读这本书时,我感到特别振奋。确切
摘 要: 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多种教育意义,既可以检验体育课堂教学成效,还可以在过程中凝聚班级力量、升华集体荣誉感。全员运动会作为新型运动会模式,具有有赛无类、依托教学、趣味挑战和行为养成的特点,遵循全员参与、小项目制、大集体和学生自管原则,是各方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盛会。  关键词: 全员运动会;小项目;大集体;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知道这几个句子要细细品读,但不知道应该怎样品读,于是只好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男声读,女声读,全班读,个别读,教师自己也示范着读,以为这就是品读。知道这里是个文本空白,可以充分开掘,但不知道怎么开掘利用,于是,只好笼统地说: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请你拿出笔,把它写下来,由学生天马行空。知道文本情景体验的重要,可不知道哪些情景可引导学生体验,哪些情景无法让学生体验,于是,只好随心所欲,想着体验就体
摘 要:篮球比赛中配合至关重要,而传接球恰恰是决定配合成败的关键所在。文中通过限制运球,逼迫学生多传球,多跑动,既提高了课的练习密度,又让学生体会通过团队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队员;传接球;配合;团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2-0036-01  一、案例背景  在一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安排了教学比赛,A、B两班进行了
关键词:水平三;足球运动;第5次课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1-0018-02  一、指導思想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以校园联赛为背景,将小足球知识、技术、技能片断融入,强调防守、注重进攻,充分体验足球运动的对抗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小足球教材,能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竞赛中。结合本校小足球课程的
阅读教学的规律呼唤着生本课堂的到来。从表  面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有兴趣的学,是衡量  生本课堂的标志,但从本质上来看,教学是否基于学  生学情,是否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充分的阅读过程,  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不熟练到熟练的  过程而获得发展,这才是生本课堂的根本标尺。因  此,其教学设计的取向也将迎来必要的变化。    一、指向需求    学习者的阅读需求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
[案例描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关于“爱”的主题下的一篇感人篇章。教材首先向读者交代了一个时间背景——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背景,因为“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给台湾人民带来了一场极大的灾难;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背景,因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背景,因为此时还只有“7时30分”,天
摘 要: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并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其基本经验主要有: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学校体育的地位,构建
一、栏目结构设计  1.一事一议  专门就大家关注的游戏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争鸣,投稿要求观点鲜明,开门见山,字数控制在600字以内。  2.游戏实例与点评  围绕每期“一事一议”中的热点问题,通过特约组稿的方式,刊登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创编或改编的确有良效的游戏,通过点评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推广,投稿要求简洁明了,每则游戏控制在300字左右,应附现场照片或插图。  3.游戏小贴士  以简短明快、有血
关键词: 水平四;毽球;脚内侧踢毽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0-00-03  一、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是以脚内侧踢毽球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为主线,教学过程渗透“乐学慧动”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点拨、归纳,让学生“乐中学,学中思,思中会,慧后动”,凸显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