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一: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低年级4册课文安排了1800字的识字任务,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3/5,而大部分安排的是随课文识字,在阅读教学中,生字是随词语出现的。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更可说是词语的教学。
在《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们对“葫芦”“藤”等生字词语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初读识词:识“葫芦”,读准音,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在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过程中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研读理解:用短语“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排序,复现词语。
巩固积累:再次复现词语,在情境中再读“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并拓展短语的学习:( )蚜虫()南瓜……
迁移运用:用上“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来说一说课文“小伙伴”提出的问题: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上述字词教学的过程凸显了“在复现中识记、在阅读中理解、在联系中积累、在语境中运用”这一螺旋式递进过程,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有侧重点,实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的科学性,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直触摸这些词语,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聚焦二:教学内容的集中性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自然段可以探究的内容很多,从词语的角度讲,有“自言自语”:“盯”“才”等;从句子的学习看,有反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感叹句“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从段落的内容上看,写了种葫芦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等。怎么取舍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呈现“打桩机”而不是“推土机”,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扣住“盯”这个词,让本段的教学呈现了层层深入的态势。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种葫芦人是怎么样看小葫芦的?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写这样的看——“盯”。
教学“盯”,目字旁,意思与眼睛有关。
3.从这个“盯”字,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小葫芦怎么样?(喜欢、喜爱)
画出种葫芦人想的句子和说的句子,并进行交流,随机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盯”的意思。
4.理解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
(1)种葫芦人盯着葫芦怎么说?
(2)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现在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一说。
5.师生合作朗读。
有专家认为,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盯”这个词在文中对应的是“我要的是葫芦”,反映了种葫芦人的错误思维。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地学习课文,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思维的训练。
聚焦三:活动安排的实效性
《浙江省低段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幼小衔接,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采用游戏、比赛等教学形式要讲究效益,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参与基于语文实践的活动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自然段时,我们采用了活动教学的形式。
师:小朋友,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小葫芦是怎么生长的?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师:现在老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任务,拿出信封内的小卡片,然后一边读课文,一边合作着给小卡片排排顺序。
学生对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给四张小卡片“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排顺序。
(同桌两人一边读课文,一边排顺序,排一排再读一读,并不时从课文中找依据讨论)
交流排序结果:
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呢?……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吗?
请学生采用合作朗读的方式进行汇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短语说说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师:小葫芦长得这么好,我们边想象小葫芦生长的样子,边来读第2~4句话。
学生练读,教师引导想象读文,并体会“挂”“哇”等词的好处。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建立整体的基础上学习这段语言,让学生运用对照课文内容排小卡片的方式体会段落有序表达的特点,体会连句成段的方法。这个富有童趣且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设计,为学生所悦纳。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设计活动,以教材为依托,活动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使活动的目的指向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与效果达到和谐统一,语文学习的形式更为丰富,效果也更为明显。
(浙江省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315400)
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低年级4册课文安排了1800字的识字任务,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量的3/5,而大部分安排的是随课文识字,在阅读教学中,生字是随词语出现的。因此,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更可说是词语的教学。
在《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们对“葫芦”“藤”等生字词语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初读识词:识“葫芦”,读准音,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在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过程中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研读理解:用短语“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排序,复现词语。
巩固积累:再次复现词语,在情境中再读“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并拓展短语的学习:( )蚜虫()南瓜……
迁移运用:用上“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来说一说课文“小伙伴”提出的问题: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上述字词教学的过程凸显了“在复现中识记、在阅读中理解、在联系中积累、在语境中运用”这一螺旋式递进过程,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有侧重点,实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的科学性,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直触摸这些词语,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聚焦二:教学内容的集中性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自然段可以探究的内容很多,从词语的角度讲,有“自言自语”:“盯”“才”等;从句子的学习看,有反问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感叹句“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从段落的内容上看,写了种葫芦人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等。怎么取舍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的内容呈现“打桩机”而不是“推土机”,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扣住“盯”这个词,让本段的教学呈现了层层深入的态势。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种葫芦人是怎么样看小葫芦的?
2.课文中有一个词就是写这样的看——“盯”。
教学“盯”,目字旁,意思与眼睛有关。
3.从这个“盯”字,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小葫芦怎么样?(喜欢、喜爱)
画出种葫芦人想的句子和说的句子,并进行交流,随机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盯”的意思。
4.理解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
(1)种葫芦人盯着葫芦怎么说?
(2)创设情境,角色体验:现在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一说。
5.师生合作朗读。
有专家认为,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盯”这个词在文中对应的是“我要的是葫芦”,反映了种葫芦人的错误思维。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地学习课文,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思维的训练。
聚焦三:活动安排的实效性
《浙江省低段语文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幼小衔接,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采用游戏、比赛等教学形式要讲究效益,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参与基于语文实践的活动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自然段时,我们采用了活动教学的形式。
师:小朋友,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小葫芦是怎么生长的?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师:现在老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任务,拿出信封内的小卡片,然后一边读课文,一边合作着给小卡片排排顺序。
学生对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给四张小卡片“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排顺序。
(同桌两人一边读课文,一边排顺序,排一排再读一读,并不时从课文中找依据讨论)
交流排序结果:
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呢?……能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吗?
请学生采用合作朗读的方式进行汇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短语说说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师:小葫芦长得这么好,我们边想象小葫芦生长的样子,边来读第2~4句话。
学生练读,教师引导想象读文,并体会“挂”“哇”等词的好处。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建立整体的基础上学习这段语言,让学生运用对照课文内容排小卡片的方式体会段落有序表达的特点,体会连句成段的方法。这个富有童趣且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设计,为学生所悦纳。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设计活动,以教材为依托,活动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使活动的目的指向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与效果达到和谐统一,语文学习的形式更为丰富,效果也更为明显。
(浙江省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