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子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美好的益鸟,素来逗人喜爱。古往今来,歌咏燕子的诗词佳句数不胜数。诸如“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小时候,我的故乡到处都有飞翔的鸟儿。麻雀、铁链夹、豆丁鸟、斑鸠、黑头翁、白头翁、八哥、咕咕鸟等等,但就是难得见到燕子。要是谁家有一巢燕子,总是令人羡慕不已。乡亲们会说:“看呵,连燕子都住到他家去了,他家的日子肯定过得滋润啊!”于是,我们一家人都盼望着,要是哪一天,家里也能住进一窝小燕子来那该有多好啊。母亲特意在我家堂屋的门楣上,钉上两颗长长的大铁钉,再在钉子上绑上一块长方形的小木板,耐心地等候着燕子有朝一日来筑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燕子飞到我家,就在母亲预备好的小木板上筑起巢来……从此,我们家里便住进了一窝小燕子,我们一家老小那个欢喜劲儿就甭提了。
  事隔多年,我长大后,离开养育自己的小村庄,去到远离故乡的另一个村庄里教书。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五六月间,我忽然听到一件新鲜事:在故乡县城东郊的一片桉树林里,不知从哪儿飞来了许多燕子。不计其数的燕子栖息在桉树林的枝叶间,一串一串的燕子,坠得树枝直往下垂,叽叽喳喳的叫声响成一片……好一派“万燕来栖”的壮观景象,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乡亲纷纷前来观赏。那时,交通不便,去看燕子的人,除了少数人骑自行车,都是靠步行,好多人要跑二三十里的路。我的许多学生也特意抽周末去看那些多得吓人的燕子……老人们都无比惊奇: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过,会有这么多的燕子!一时间,那片桉树林,那些多得让人奇怪的燕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人们在作着种种猜测:这些燕子到底是从哪里飞来的?会不会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来的?会不会歇歇脚就飞走呢?这里是不是要发生什么地震灾害了?还是这预示着人们的日子要变得富裕了呢?……
  以后,那些燕子,每年都在四五月间铺天盖地地飞来,冬天的时候又悄悄地飞走。就这样过了好几年。不知什么时候,学校新建教学楼三楼的天花板上,竟然有了几个大大的新燕子巢。只见一只只黑色的小燕子欢快地飞进飞出。
  慢慢地,常在县城外那片桉树林里栖息的这些燕子,大都住进了县城,成为故乡县城一道无比美丽的风景。它们或在县城南环路,或在县城新桥、桑园河公园、红绿灯岔路口,或在县城东街,或在县城北街……他们在空中翩翩飞舞,或在行道树的枝叶间打闹闲玩,或一长串一长串像黑色的算盘珠子儿一样,整整齐齐地在电缆线上列队受阅,谱写着一串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音符……它们在空中穿梭飞舞起来的景象尤其蔚为壮观。数以万计的燕子,一忽儿像一阵黑色的旋风,一忽儿像一道黑色的闪电,一忽儿像一片黑色的蝴蝶,给人以一种巨大的力与美的享受。
  如今,无论什么时候,你若走在故乡的田畴、山冈、河边、果园、村庄……总是能看见燕子的身影。它们总是那样三五成群,成百上千,快乐地歌唱着飞舞着嬉闹着……这时,无论你有着多么晦暗的心情,都可能会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激越起来,快乐起来,明亮起来,你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唱起歌来。
  今年三月初的一个周末,我随妻儿仨回岳父岳母家。一进家门,只见满园都是浓郁的春色。柿子、桂圆全都发出了满树碧绿耀眼的嫩叶。桃树上结满了一串串大如指头的小毛桃子儿,向阳的一面,桃子皮上已泛出一点点淡红。石榴树上缀满了碧叶繁花,好一派榴花如火的热闹景象。抬头一看,堂屋门楣上方陡峭的板壁上,出现了一只燕巢。确切地说是半只巢,上半只还在构筑中。一只小燕子正蹲伏在巢里,像是在小憩。岳母笑呵呵地说:“终于有一窝燕子肯飞到家来筑窝了。自从我嫁到这里,五十多年了,还是第一次有燕子来家里筑巢呢!你们看看,在这么陡滑的板壁上也能筑巢。燕子聪明得很,这样猫和老鼠也伤不着它的巢。它也不容易啊,看看那些稀疏的泥点,它从右向左,一路地试着筑过去,直到现在位置才筑成功了。这下可好了!”我仔细一看,真的有那么一长串稀疏的泥点,呈断断续续的“一”字形排列着,像一长串省略号似的,无声地倾诉着小燕子筑巢的执着和艰辛……
  听了岳母的话,我脑子里先是跳出一句俗语:“燕不入寒门!”接着,又跳出两句名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难怪岳母从语言到神色,都流露出一股抑制不住的喜悦自豪劲,她是看到一个无比美丽的春天已经来临了啊!
  小小的燕子,带给人的竟是恒久的喜悦与自信!我爱燕子,我爱燕子留恋的家园。
  (人与自然主持 杨泽文)
其他文献
有许多事情,时间隔得久了就会变得不那么真实了,正如远距离的景物。童年的许多记忆对我来说有恍如隔世之感。能使我的记忆变得真实的是那些儿时听过的故事。  儿子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我讲故事,而我总是以“从前有一人……”这种模式开场的,讲述中我脑子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人的影子,他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当我静下心来认真地在记忆的仓库里搜寻时,这个影子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它让我记起了一个儿时的伙伴和由这个伙伴带来的一段岁月
期刊
春光填满了幽静的山谷  云隐雾散飘出一排排新屋  像一艘艘航行在大海里的帆船  在云里花中时隐时没    村前新修的水渠潺潺长流  村后满山果树花红叶正绿  庭院里朵朵茶花笑红了脸  新屋内装满大米、白面、包谷……    山这边彝家大哥驾驶着铁牛耕耘  山那面彝家小妹唱起了欢快的小曲  山地里喜看豌豆、小麦丰收  牧场上新添了一头头健壮的牲畜    春日的彝山,处处笑语欢歌  和谐的彝寨,户户生机
期刊
夏游苍山    云遮艳日好登山,  无限风光吟不完。  青山画屏花草地,  叠翠松间白杜鹃。  云移天开布鸟叫,  风动草飞鸟声喧。  清碧溪涌化银瀑,  绿玉泉水味甘寒。  七龙女池天工造,  峭壁龙眼望八仙。    仰泳遐思    仰游水面望蓝天,  云卷云舒形万千。  才见花开大雪素,  瞬间又成马蹄莲。  风急云涌似流水,  须臾白絮叠山巅。  遥望浩宇万象景,  遐想红尘几变迁。    
期刊
在我的家乡——剑川县象图乡核桃树村,有一口与众不同,富有传奇色彩的水井。  核桃树村是个300多户的大山村,虽然全村只有这口水井,但由于它不但清冽可口、水温适中,而且水源充足,一年四季都不枯竭,足够整个家乡的人、畜饮用了。家乡的山民向山外人夸家乡时,总是先把它拿出来炫耀:“我们村子里的那口水井,夏不溢,冬不枯。更稀奇的是井底有棵金兰花,在夜晚,你可以看到它在水中闪闪发光哩!”把山外人听得一愣一愣的
期刊
车窗外,向后  飞速流动的事物  像汹涌的洪水  强劲、急速  像要淹没、埋藏  我害怕极了  我担心我会成为其中之一    坐在座位上  车身带我向前冲去  那些流动的事物  从前方恶狠狠砸来  又迅速消失在身后  我害怕极了  我的手溢出虚汗    夜深人静了  静下来的空气里  我似乎听到  那些向后流动的事物  在狂笑,在怒吼  它们凝视着  包括我和车子在内的所有事物    车身带着我向
期刊
天池牧马  我州父子作家赵阔、赵晶晶合著的小说集《狐狸·青龙》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捧读这本300多页的集子,发现许多篇章曾在《滇池》《边疆文学》《春城晚报》上拜读过,是父子齐上阵的文学结晶。这本父子合集,正如赵阔所言:“父子两代尽管时空相距、生活经历、内容表现各各不同,但追求生活真实的风格是相一致的,用真诚的眼光探索生活,追求质而不是壳的真实”。原在《春城晚报》上连载,收入集子里的《迷人的游戏
期刊
因为盐  诺邓才没有变馊  被有滋有味地  保存下来    一口地道白族话  儒雅的诺邓  把一个地名  喊了一千多年  乡音和口语  像水雾像白云  养活一个千年山谷    煮火腿的那口锅  响着叮当的马铃声  把红土地浸染得很香  盐的历史  写在两面山坡上  潺潺流淌的山箐水  歌唱着马锅头爱情小曲    千年风霜  涂抹在云龙的脸上  香而不腻  抗老防皱啊  石缝里的大青树  举在诺邓头
期刊
云龙虎头山,在县内名声不小。然而整天忙于俗事,晃眼几年没有探访,于是在夏日午后,才忙里偷“闲”匆匆到虎头山一游。   马不停蹄赶往虎头山,竟忘却入口的位置。一路寻来,煞是辛苦,本土人如我都如此,何况外人就更难知晓。于是妙想天开想对名山大川叙上一语:风景名胜,亮出你响亮的金字招牌来。你的知名度应该让世人共晓,你的美丽度应该让世人同赏。  独具特色的大门永远铭记于心,看一眼就让人难以忘却。终于发现入口
期刊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  一部《五朵金花》,一首《蝴蝶泉边》,让人们心驰神往于由神话中的彩蝶、溪涧中的灵泉和大山中的古木所构成的斑斓意境之中。  其实,早在300多年前,蝴蝶泉就已蜚声天下了。  300多年前的徐霞客就曾说:“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并在他的游记中写道:“……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期刊
岁次己丑四月十九日,阳光明丽。正午时分,随着三声大爆竹的巨响,父亲在他的远亲近邻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向朝霞山故土进发。是的,他该回去了,回到那块没有忧愁,没有病痛,只有流水花香的故土。父亲一生热爱自然,爱清风朗月,爱丽日碧空,爱奇花怪石,爱流水清音……如今,他终于回到了它的怀抱中,真为父亲高兴。  送行的亲邻在古河堤上停止了他们的脚步,一阵裂心撕肺的痛哭之后,他们便拖着疲惫的身影渐渐离去,我与弟则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