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语言交流的基本形式,如何激活课堂提问,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搞活课堂气氛是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 目的 艺术 原则 拓展 多样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49-01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师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在教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要提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目的,体现重难点,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他们知道“为什么”。如在教学《关怀》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周总理到学校来视察、听课,“我”事先知道吗?2.周总理走进教室都做了哪些事情?3.从哪些地方看出周总理关心小学生?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
二、提问要有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做适当的修正。有效的提问能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原则。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在学到小蝌蚪认错乌龟做妈妈,适时问:“小蝌蚪没找到妈妈心情怎么样?”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再让学生读读,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三、提问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性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问题时要因材施教,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問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孩子回答,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有效互动氛围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他们信任教师、爱戴教师,这种感情驱使他们乐于亲近教师。教师如果能够处理好这种感情,用自身的渊博知识与宽阔胸襟去感染学生,全班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默契关系,营造出有效的互动氛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也会十分投入地去思考、去解决。
五、提问的拓展性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教《九寨沟》这课,在讲到珍稀动物小熊猫时,巧妙地进行了拓展提问:“小熊猫一边照镜子,一边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激活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如教《轮椅上的霍金》这课结束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若是一名观众,会怎样来表达你的敬意呢?”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提问反馈要及时,回应方式要多样性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时间,尽快完成所设计的环节,对孩子回答的对错与否不做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孩子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孩子,代替孩子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孩子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对孩子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的回答,这是教师对孩子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因此,在提问的回应方式上,教师应加强有指导性的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精彩,使教学任务能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交流中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新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饶满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则[J].教学与管理,2009(08).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课堂提问 目的 艺术 原则 拓展 多样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49-01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师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在教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要提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目的,体现重难点,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他们知道“为什么”。如在教学《关怀》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周总理到学校来视察、听课,“我”事先知道吗?2.周总理走进教室都做了哪些事情?3.从哪些地方看出周总理关心小学生?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
二、提问要有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讲究艺术性,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做适当的修正。有效的提问能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原则。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在学到小蝌蚪认错乌龟做妈妈,适时问:“小蝌蚪没找到妈妈心情怎么样?”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再让学生读读,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三、提问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性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问题时要因材施教,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問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孩子回答,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创设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有效互动氛围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他们信任教师、爱戴教师,这种感情驱使他们乐于亲近教师。教师如果能够处理好这种感情,用自身的渊博知识与宽阔胸襟去感染学生,全班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默契关系,营造出有效的互动氛围,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也会十分投入地去思考、去解决。
五、提问的拓展性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教《九寨沟》这课,在讲到珍稀动物小熊猫时,巧妙地进行了拓展提问:“小熊猫一边照镜子,一边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激活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如教《轮椅上的霍金》这课结束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若是一名观众,会怎样来表达你的敬意呢?”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提问反馈要及时,回应方式要多样性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时间,尽快完成所设计的环节,对孩子回答的对错与否不做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孩子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孩子,代替孩子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孩子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对孩子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的回答,这是教师对孩子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因此,在提问的回应方式上,教师应加强有指导性的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精彩,使教学任务能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交流中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新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饶满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规则[J].教学与管理,2009(08).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