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古人也指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标中把朗读分为三个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指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通过有声语言把文本、作者、读者的感情合而为一,真挚地表达出来。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认为朗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朗读流于形式
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朗读都有些形式化,朗读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只顾着处理生字词,而忽略了读课文要达到正确、流利这一基本的目标,更没有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了解课文的大意。长此以往,高年级的第一课时也成了识字教学了。
二、朗读过于随意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朗读的重视都不够。不管是什么样的文本,要么一排排地读,要么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学生在读前根本没有倾听别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只是等着该到自己读的那一节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学生只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提高朗读教学训练,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要立足于课堂,精心指导,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做到朗读教学有情、有趣。
一是保证读书时间。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是要把课文读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所以应多放些时间,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一节成功的阅读课中至少不能少于15分钟,甚至更多,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时间有了保证,学生读熟了课文,整体把握住文本,触摸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养。
二是明确朗读目的,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确朗读目的,全员参与朗读,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式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我在教《莫高窟》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跟学生说:“莫高窟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可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地进行,可以边读边思考一些问题,可以边读边体会文情,可以读读比比,也可以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明确朗读的目的性,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三是形式多样,合理运用。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們各尽所能。以下是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上起到示范的作用,《孔子游春》中,排比句的朗读,对于孔子的一些名言,课文中较长的一些句段都需要教师做一引导。当然,也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功能。
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孔子论水“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呀!”是因为,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这就需要教师的引读来逐步分清层次,理解真君子。然后理解表面写水,其实是写孔子本人就是真君子。
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再说《孔子游春》中,孔子和弟子们谈志向那一部分,指名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体会出子路的豪爽、大方,颜回的谦逊、有礼,孔子的博大精深。
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叶老说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七律长征》中环境的恶劣、地势的险峻,衬托红军的勇敢顽强和大无畏的精神,通过“气壮山河”的齐读表达出来。
实践证明只要根据教学实情把各种朗读方式(轮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有机地融入进教学环节中,合理恰当地加以运用,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四是组织竞赛,促进朗读教学。我利用阅读课,有效地开展了朗读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举行“古诗朗诵大比拼”、“国旗下讲话我最棒”、“六一节快乐”个人演讲赛,通过朗读竞赛,我证明了学生朗读的水平,我们班唐启第十六周国旗下讲话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他将代表学校,在市里参加国旗下讲话的评选活动。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起到了主导作用,对改进朗读教学也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作者单位:沛县大屯镇大屯小学 江苏】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认为朗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朗读流于形式
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朗读都有些形式化,朗读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只顾着处理生字词,而忽略了读课文要达到正确、流利这一基本的目标,更没有在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了解课文的大意。长此以往,高年级的第一课时也成了识字教学了。
二、朗读过于随意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朗读的重视都不够。不管是什么样的文本,要么一排排地读,要么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学生在读前根本没有倾听别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只是等着该到自己读的那一节了,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学生只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提高朗读教学训练,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要立足于课堂,精心指导,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做到朗读教学有情、有趣。
一是保证读书时间。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是要把课文读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所以应多放些时间,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一节成功的阅读课中至少不能少于15分钟,甚至更多,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时间有了保证,学生读熟了课文,整体把握住文本,触摸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养。
二是明确朗读目的,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确朗读目的,全员参与朗读,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式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我在教《莫高窟》一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跟学生说:“莫高窟举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份历史遗产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可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地进行,可以边读边思考一些问题,可以边读边体会文情,可以读读比比,也可以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明确朗读的目的性,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三是形式多样,合理运用。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們各尽所能。以下是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朗读形式。
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上起到示范的作用,《孔子游春》中,排比句的朗读,对于孔子的一些名言,课文中较长的一些句段都需要教师做一引导。当然,也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功能。
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孔子论水“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呀!”是因为,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这就需要教师的引读来逐步分清层次,理解真君子。然后理解表面写水,其实是写孔子本人就是真君子。
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再说《孔子游春》中,孔子和弟子们谈志向那一部分,指名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体会出子路的豪爽、大方,颜回的谦逊、有礼,孔子的博大精深。
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叶老说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七律长征》中环境的恶劣、地势的险峻,衬托红军的勇敢顽强和大无畏的精神,通过“气壮山河”的齐读表达出来。
实践证明只要根据教学实情把各种朗读方式(轮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有机地融入进教学环节中,合理恰当地加以运用,都会有不错的效果。
四是组织竞赛,促进朗读教学。我利用阅读课,有效地开展了朗读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举行“古诗朗诵大比拼”、“国旗下讲话我最棒”、“六一节快乐”个人演讲赛,通过朗读竞赛,我证明了学生朗读的水平,我们班唐启第十六周国旗下讲话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他将代表学校,在市里参加国旗下讲话的评选活动。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起到了主导作用,对改进朗读教学也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作者单位:沛县大屯镇大屯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