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谎言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y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妈打来电话,声音掩饰不住的惊喜:“丫头,还记得付强吗?他读完博士了,他从北京回来了,他要来看我…”语无伦次地,不知道怎么高兴才好。
  妈很久没有这样高兴过了,絮叨半天又叮嘱我“明天你要回来啊,看看人家付强……就知道这孩子会有出息。”
  好半天,妈终于在我的催促下收了线。
  这些年,妈对我始终有遗憾,她有着所有老师都有的爱好希望每个学生永远都认真学习好好读书,不过,付强终于让她的愿望实现了。
  放下电话,慢慢想起他来,当年那个瘦弱而羞涩的少年……
  十几年前,那时,我们还住在一个偏僻的农场,妈在农场的子弟学校教书,是一名非正式的代课老师。那年开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带着他找到我家里来。
  算来,那时他不过十二三岁,显得比同龄人瘦小,衣衫褴褛,在他父亲身后始终低着头看自己的脚,脚上是一双破了边的黄球鞋,明显大许多,想必是哥哥穿过了又传下来的。他的父亲,一个同样羞涩而不善言辞的中年男子,衣衫更加破旧,阳光晒出的酱紫色面容呈现着和年龄不相符的沧桑,手里,拎着一个满是污渍的袋子,进门就伸手将孩子拉过来给妈鞠躬,说:“快叫张老师。”
  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因他们的突然出现而停顿下来。
  他就这样被父亲扯着弯下身来,低低叫了声张老师,又迅速躲到了父亲背后。妈反应过来,赶快找了凳子让这对父子坐。男人摆着手坚决不坐,他更是退到了一边。无奈,妈也站着,男人这才喏喏地坐下,说明来意。
  男孩就是付强,他们住在离农场不远的村子里。村里人少,穷,本来有个小学校,夏天解散了。一些孩子去了是十公里外的镇上,但他家,着实穷,给孩子交不起住宿费,所以,想把孩子送过来念书…
  男人说着,额头都出了汗,又忽然想起什么,把手中的袋子往前推了推,说“家里也没东西带,给张老师带了点花生,是自己家种的,别嫌弃……”
  我偷眼看男孩,他都快要退到屋的外面了。
  妈沉吟片刻,面露难色地说:“你可能也知道,场里只收本场职工的孩子。”
  “我听说张老师接过外面的学生,有三两个了,所以,所以……”他结巴起来,好像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
  男人并没有说错,妈曾经收过两个外面的孩子,也是这样找过来,妈带着他们去找校长找场领导——妈虽不是正式,却是场里资格很老的老师,爸转业她就陪着过来,因为手续问题始终不能转正,但因为教学态度和资历,说话也有一定的分量。因为她的据“情”力求,学校破天荒收下了那两个外面的孩子…
  “张老师,求求你,我前面两个孩子都没念书,这孩子用功,学习也好,您看看他的成绩单。”男人一脸焦急,手忙脚乱地在兜里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纸。
  妈接过来,成绩单上显示的成绩看起来真的很好。妈看完,叹口气,伸手招呼缩在墙角的付强。他在父亲催促下移到妈身边。妈抚摩他毛茸茸的脑袋,问,付强,还想念书吗?
  他抿着嘴唇,用力点点头。
  “会好好用功吗?”
  他又用力点头,嘴唇抿得更厉害了。
  妈又轻轻叹口气,说:“你们星期一再过来,明天,我去找校长说说看。”
  男人忽地站起来,搓着手,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又拉了男孩给妈鞠躬。
  妈执意留他们吃了晚饭,男人基本上未动筷子,付强吃得也拘谨,似乎饿了,想吃,又不敢。妈索性把一盘菜倒进了他碗里。
  吃过饭,妈送他们走。那袋花生,妈收下了,说:“不收,他们会不放心。”
  我知道,妈一定会将这个叫付强的男孩留在学校。
  
  B
  
  这次,不知道她又费了多少口舌,场里领导那边,还是爸陪她过去游说了一上午才算勉强松了口。那天晚上,听到爸埋怨妈:“你又不是正式的,老这样,领导能没意见吗?”
  妈反驳:“不是正式的也是老师,老师就应该这么做。”
  爸就叹气。妈20岁高中毕业,一直做老师,中间进修了两年师范,算来,那时已经有20年教龄了,却始终错过转正的机会。也听她委屈和抱怨,可上了讲台,就都忘记了。外婆说,妈天生是做老师的命。
  付强就这样成了5年级的插班生,可很快在老师那里得到的反馈是,他的学习跟不上,听课吃力。那些农村小学教学并不正规,成绩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自然地,妈开始留他在家里给他补课。这样的情形我们一家人都不陌生,给某个学生补课,然后留下吃饭。对付强,这种行为更是频繁。妈在刻意留他吃饭,然后“无意”地,把哥“不再穿”的衣服套在他身上。
  付强的父亲,偶尔会让他带些新鲜的玉米、红薯、大米之类的农作物。妈都不拒绝,全部收下。有次我开玩笑,说“妈你这是受贿。”妈说:“你懂什么,人家也有自尊,不想欠别人的,这种回报应该被尊重。”
  那时候小,对妈这些话,并不是太明白,但觉得很有道理。
  付强果然用功,妈认定他是个读书的好料子,下的功夫也格外多,小学毕业时,他的成绩排到了全班第三,之后,付强继续在场里的学校读初中,这样会省掉许多钱。
  
  C
  
  中学的课程,付强没怎么让妈再操心,一路领先而上,三年后,拿到县里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那次,妈去了付强家,她不放心,担心因为贫穷家里会不得已阻止他继续上学,直到得到他父亲的保证,妈才放心回来。
  那个炎热的夏天,妈买了线给付强织毛衣和毛裤。那时候,家里经济也并不宽裕,为了省钱,她加班加点地织了一个多月。
  付强走时,捧着那两件厚厚的衣服,站在妈面前掉了眼泪。那时候,他已经高过妈一头还多,不再那么瘦弱,但依旧不爱说话。走的时候,忽然又弯身朝妈深深鞠了一躬。妈点着头,重复说着那句话:“好好练,将来考大学,读研究生,考博士……我知道,你行的。”
  个子高高的男孩习惯地抿着唇,用力点头。
  
  D
  
  三年后,付强拿到中南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那三年每个假期,他都会跟着父亲过来,带着他们家种的粮食。妈并不及时地让他们带走什么,可是过段时间,会让同在县城念书的哥给付强带些生活费去。妈一直担心他会因为贫穷放弃学业。看到通知书,松下一口气。付强走之前,依旧过去跟妈告别,妈的话没有丝毫改变,好好学,多读书。她一直想自己的学生可以在学业上有最大的成就,对其他的,反而并不在意。
  之后,每年过节,会有付强的贺卡寄过来。那些贺卡妈都收藏着,是她炫耀的资本。四年大学,他却并未回来过,只有他父亲,一直没有忘记逢年过节来家里看望,也带来他的消息,说他考了奖学金,他在那里打工,已经不要家里寄钱了……妈为此欣 慰,但不忘叮嘱:“一定要让付强继续念书,一直念一直念……”
  后来我也考了大学离开,关于他的消息,就不再在意。然后妈也终于在55岁时离开学校,我毕业后就工作,终于没能如她所愿继续研究学问。好在,还有付强。
  
  E
  
  赶回家,付强已经到了。完全没有当初的模样,已是个清朗而健谈的男子,但并不缺书生的气息,穿白衬衣,戴眼镜,裤线笔直。礼品也如书生所为,送了妈精装本的“红楼梦”和两双很舒适的鞋子以及保健仪。妈并不在意这些,兴趣全在这些年他在哪里读的研,又在哪里读了博士……他都应对着,一再检讨这么久没有回来看望自己的恩师。笑着给自己找了借口,说:“不读完博士,哪有脸回来?”
  妈是满足的,并不喜欢出门的她,那天领着付强满院子地转悠,逢人便说:“看,这是我学生,回来看我了,人家是博士呢……”
  从来不见妈这样高兴,35年的教师生涯,她是个含蓄而沉稳的人,这次,似乎掩饰不住也不想掩饰,甚至不去想,她的喜悦,在别人心里引不起共鸣。付强跟在妈的后面,看见人就谦虚地招呼,给足妈的面子。
  这段时间,妈的身体并不好,但那天,她的气色却出奇的好。
  付强陪妈唠叨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说了告别的话。妈坚持送他去车站,他一再拒绝,最后决定由我替妈送他。
  走出院子,过了一个路口,付强停下脚步,笑着说:“不用送了,你转圈回去复命吧。”
  我笑着说“难得送个博士,让我满足妈的心愿。”
  他的笑容却突然沉寂,很轻地叹口气,将眼镜摘下,抿了抿唇。这个习惯,让我想起少年的他来。然后,他摸出电话来拨号,接通,简单地说:“你过来接我吧。”之后说了所在位置。放下电话后,看我片刻,说:“对不起,其实,我骗了老师。”
  我诧异,不知道他说这句话的意思。
  他将眼镜拿在手里,说:“这不是近视镜,平常,我不戴的。我也没有读博士,只读完大学就工作了。”
  我张了张嘴巴,诧异得说不出话来。他索性将话挑明“其实,我读完大学就工作了。那年母亲病了,危在旦夕,我是家里惟一出来的孩子,应该替父母分忧,刚好有家不错的单位过来要人,我就过去了。之后,一直在拼命工作,前年,开了自己的公司我特别吃惊,他的身上,毫无商人气息。又忽然顿悟,衣服和眼镜,必定是他为了见妈专门准备的。
  他又苦笑着说:“早就想回来看老师,又怕她知道我放弃学业会失望。”
  “你现在也很成功,其实妈会理解……”我喃喃地安慰他。
  他打断我“老师就是想让我念书,的确是我辜负她。现在,事业已稳妥,我正复习考研,原本打算读到博士再来见她的,但实在等不下去了,这么多年,太牵挂。今天看到,发现她真的老了许多,那时候,她给我补课,还很年轻……”他忽然哽咽,不再说下去,低头拨弄手里的眼镜。
  忽然心酸,一时,自己也无语。
  片刻,他抬起头“小文,以后,我会常常回来看老师,但你要帮我隐瞒。但总有一天,我会读到博士的,不再辜负她。”
  我用力点头:“付强,我相信你。”
  他又说“还有,如果老师有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记得一定要告诉我,就算我求你给我一些机会,让我回报她曾经为我做的一切。”他认真地说,“这么多年,父亲一直要我记住,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但他不说,我也记得。”
  说完,他忽然弯身,对着我深深鞠了一躬。
  眼泪在那一刻充盈了眼睛,伸手搀扶他弯曲的身体说“付强,我要谢谢你,谢谢你来。”
  他愕然。“小文,你这样说我承受不起。”
  我摇着头说“我是认真的,是真的要谢谢他。他如何知道,这些年,妈始终是个业余的代课老师,直至离开讲台,仍然背着这个名分,每月领取当年场里发放的260元工资,她被许多人不解甚至嘲笑,她也为此委屈和伤感。所有她曾经教育曾经帮助过的学生,离开后全都杳无音讯,没有谁回来看过她,没有谁感谢她当年付出的爱和心血,这让她更加失望。可是今天,她是那样释然,她说,这一生,她都不后悔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是付强,给了她一生无悔的理由。
  
  E
  
  他走了,坐着他黑色的名贵轿车。他没有把成功的另一面展现给母亲,他知道母亲需要什么,所以宁肯用一个真诚的谎言来抚慰母亲已经苍老的年华,并为谎言成真而不懈努力。他是我需要感谢的人,因为他,只有他,还记得为爱而感恩;只有他,记得回来看望母亲,只有他,让母亲对自己所作的选择,此生无悔!
  (责编/朱茂星)
其他文献
1989年7月,我辞职下海和朋友合资,在深圳注册成立了一家股份制计算机软件公司,以技术专利人的优势,享有公司的控股权,并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几年之间,创造了中国经济界一个神奇的“三级跳”神话:一年之后成为百万富翁;两年之后拥有千万资产;三年之后暴富成为身价亿万的巨人集团公司总裁。   我为人真诚,被员工们奉为精神领袖,但我的婚姻大事却一塌糊涂。我在大学毕业后,就与原籍的一位姑娘在父母之命下草率地结
期刊
你发觉了吗?爱的感觉,总是在一开始很甜蜜,总觉得多了一个人陪,多了一个人帮你分担,你终于不再孤单了,因为至少有一个人想着你、恋着你,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能在一起,就是好的。   但是慢慢地,随着彼此的认识愈深,你开始发现对方的缺点,于是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你开始烦、累,甚至想要逃避。  有人说爱情就像捡石头,总想捡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但是你又如何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捡到呢?她适合你,那你又适合她吗?
期刊
1    我喜欢下象棋,从三岁起跟着老爸下棋,一直下到我出嫁。在我出嫁那天,老爸说:“馨儿,你走了,就没有人经常陪爸爸下棋了。”很伤感,很悲凉的样子,我也从此成为一个寂寞的棋手。  我嫁给了一个IT行业的新贵,他叫鲁子扬,懂电脑和市场,懂经营和管理,但是他不懂象棋。他的公司已做得足够大,钱赚得足够多,却停不下来,他说他至少要吃掉这个市场三分之一的蛋糕。但他却不让我出去工作,他说:“我的太太出去上班
期刊
在重庆大学,一名年仅24岁的在读研究生,成功地创办了中国高校第一份“DM传媒”杂志,并神话般风靡重庆各大高校。    承大众之言,  承社会之责,  言学子之心声    2000年,18岁的贵州娃赵会星成了重庆大学的一名本科生。由于成绩突出,2004年9月,赵会星被保送进重庆大学材料学院读研究生。  读研时,细心的赵会星发现,不少研究生的生活并不充实甚至还有些无聊,学习之余,不是上网就是睡觉。赵会
期刊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一个年仅23岁的小伙子开创了一个白给东西的网站,在开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很多商家奔走相告、争相谈论的热点。    一则故事 一生转折    1983年4月,高泽龙出生在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一个小山村。进入重点中学后,高泽龙开始接触到电脑,并由此与网络结下不解之缘。那时的他,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电脑程序制作上,并乐此不疲。  2001年9月,高泽龙考入河北师
期刊
关于颜卿,我最初所知道的情况是:大一女生,近两年来多次服安眠药自杀,每次都被家人发现救起,现在仍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或许因为同为人母,我不能忘记颜卿的母亲在向我讲述这一切时那种痛苦的表情。  颜卿的表情和她的母亲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说起自己的自杀行为时,她滔滔不绝甚至是有些津津乐道。    颜卿自述:  这有什么呀,其实很多人都有自杀的念头,我和同学在一起经常讨论什么样的自杀方式比较好。讨论臬讨论去.
期刊
做了多年的妇产科医生,我诊断过的病例不计其数,然而几天前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那天早晨,我刚上班,一对年轻的夫妇走了进来,男人个子很高,眉宇间流露出一股气定神闲的表情,女人有些清瘦,脸上洋溢着一丝温暖而满足的幸福。两个人手挽手,不时地窃窃私语,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对很恩爱的小夫妻。从他们的衣着与语言的表述能力上看,就知道是一对受过教育的年轻人。  他们五年前结的婚,两年前开始计划着要个孩
期刊
“亲爱的爸爸。”我写道,“我想回家。”我坐在拥塞的公路旁想了很久以后,将信撕掉揉成一团。这封信的开头我写了很多次,但从未真正写完过。我想回家,回到我父母及姐妹的家,但……   中学毕业后,我就逃出家了。我的父母坚持认为我必须上大学,但我对学习烦透了,我讨厌学校,我决定再也不去上学了。而且,我的父亲对我太严厉了,我有太多农场的杂事要做,我讨厌那些工作。   我和父亲大吵过,当时父亲在我的背后吼道:“
期刊
2007年9月24日下午4时,加拿大艾尔伯塔大学主楼宿舍突然传来一阵惊呼,一名来自中国无锡的留学生从7楼一跃而下,当场命绝!消息传回国内,死者的家人、朋友顿时悲痛欲绝……事后,中国教育部发表评论:这绝不是一起简单的自杀事件,藏在李晶晶自杀事件背后的,是那些年轻的中国学生身上一直没被发觉和重视的留学教育误区……     望女成才踏上留洋路    1985年9月,李晶晶出生在无锡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亲李
期刊
翁虹作为演艺圈名人,她的恋情得到了大家充分的关注。不过近日她被关注倒是因为和丈夫刘伦浩签的一纸婚前协议。  翁虹和刘伦浩从相识到最后结婚,只用了4个月。一次翁虹从美国演出回来,她一出机场就看见刘伦浩穿着燕尾服在那里等她,接下来他们拥抱了,像电视剧里那样。当时的翁虹,刚经历一次失败的婚姻,因此有些失落、自闭,还有轻微的忧郁症。而此时,刘伦浩给了她很大的关怀,他们一周有5天在一起,就这样过了4个月,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