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老北京依然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但城墙和城门的形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有一位热爱老北京的本土画家,他从小生在白塔脚下,长在护城河边,巍峨的城墙,雄伟的城楼,是其抹不去的记忆。多年来,他研究城垣文化,用画笔勾勒壮丽的北京画卷:远处传来的叫卖声,天空中掠过娄鸽的哨声,不时搅动一下这里的平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邻里间,长幼中,包裹着朴素的人情。如今回望那时,恍若隔世,时间越久,越觉醇香,画家用画笔追寻当年的足迹,与你分享“京味文化”……
1 安定门
“打仗要德胜,进兵就安定”,安定门承载着这首歌谣的使命。其实,真正打仗进的兵车倒不多,而进出城的粪车却忙得不亦乐乎,这是因为城里的“恭品”皆由此门担当“安定”之用。那时城里城外泾渭分明,开了城门,无须多走,已是另一番景象。参天大树掩映下的农舍,还有菜畦、玉米地,一派田园风光。在这儿,城内的“恭品”自有妙用。
2 朝阳门内大街
北京的地标当以城门为最,所有通往城内外的街道均以城门位置命名。如果追溯街巷的区分,元代建都时即已规定了尺度,以居住为主的叫“胡同”,宽六步(每步1.54米)。以商业买卖为主的称为“街”,小街宽十二步,大街宽二十四步。整体规划上纵贯全城,整齐如棋盘,布局很合理,堪称建城典范。后有变化,但仍有据可循。晨曦中城楼已褪去了暮色,进出城的人络绎不绝。
3 德胜门
德胜门取吉利之意,“出兵而得胜”。当年慈禧仓皇出逃也走德胜门,看来不行“仁政”,城门也不奏效。此门与其他城门的不同之处是门的朝向,门洞不正对马路,路是斜的。道路两侧以经营布匹、丝绵产品为主,为内城一大特色。
4 院落
文明古国离不开由表及里的体现,建筑是我们的仪容相貌。内在的仁、义、礼、智、信一直在血液里流淌。每条街巷内,院落犹如镶嵌在文明脉络里的明珠,從广亮大门到各式如意门,一砖一瓦上的饰件无不说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寓意着平安、福禄、礼孝。不管是张扬的朱红色还是内敛的黑色,都散发着东方的神韵。
5 历代帝王庙牌楼
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保存完整的皇家坛庙,庙前有北京最大的影壁,两侧各有一座牌楼,匾额上书“景德街”三字。帝王庙牌楼是京城25座过街牌楼中最精美的。当年夕阳西下的时候,梁思成来到牌楼下,向西望炫目的远山,灿烂的晚霞照在阜成门的城楼上,恰好城楼投射在牌楼中间,雕琢精美的牌楼在落日的映照下,宛若仙境。他惊呼阜成落日,称其“京都奇观”。
6 东便门
东便门和内城相比稍有点寒酸,但它的搭档“大通桥”可神气多了。拱起的三孔桥身上的栏板、望柱皆由洁白玉石打造。连接河岸,宽敞的桥面由巨石铺就。往来车辇、行人无不感到出入的通达、顺畅。背光的东便门与受光的大通桥连成一体,与画面右侧的角楼相呼应,一眼望去,东南角楼更是浑然大气,虽不是主角,但外观的美感已不胜言表。
7 东岳庙牌楼
东岳庙坐落在朝外大街北面,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观,主祀“东岳大帝”,气势壮观。东西各有一座四柱七楼木牌楼,南面一座砖石琉璃彩牌楼,环伺山门。三座牌楼中等级最高的琉璃牌楼,华美庄重,沧桑岁月已减弱了它昔日的艳丽。阳光下黄绿相间的琉璃饰面上,吉祥图案由里及表地泛着温和的光泽,凸显出古典迷人的美。
8 阜成门
阜成门有“物阜民安”之义。旧时煤炭多出入阜成门,又称“煤门”。在瓮城闸楼墙壁上嵌有汉白玉梅花一束,“梅”与“煤”谐音。“阜成梅花”是京门一景。箭楼下我画了许多骆驼,他们可是老北京的功臣。承载了八百年的运输重任,老北京的繁荣离不开它们负重的步伐。向憨厚、温顺、勤劳的骆驼致敬!
9 广安门
广安门又称“彰仪门”,城楼上有一石雕,呈“三人背面形状”,“彰仪金人”久负盛名。雪后,阳光初照,大地显得格外轻盈。与沧桑厚重的城楼形成强烈反差。一队卸完货物的骆驼缓缓走来,轻松而愉悦。
10 广渠门
广渠门在外城中低矮简陋。在整个城垣中,广渠门界定的区域功能同样不可或缺,所以仍不失一件有独立价值的建筑。一队百姓迎亲队伍穿城而过,喜庆的气氛与朴素的城楼颇显亲近。 11 胡同里来了马车
往年,常有装满时令瓜果蔬菜的马车来到深巷中,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大人们按需购买。孩子们在胡同吃着,玩着,眼睛更是离不开那城内少见的长脸、大眼睛和拖着蓬松大尾巴的骡马了。
12 家门口
胡同是人们聊天散步的地方,窄窄的胡同总是透出人情味。凡是搬拿方便的活计,勤快的人总是爱放家门口去做。有的是为避免家内的局促,但更多的是习惯。在不经意间,生活中的暖意在这里蔓延。
13 卖蝈蝈
每到燥热与凉爽交替的时节,卖蝈蝈的准出现在胡同里。笼中的翠绿小精灵们振翅轰鸣一起合奏,引来了人们的驻足和购买。骄阳下,树上的蝉鸣与檐下的小精灵们叫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
14 前门西河沿
繁华的商肆在前门外大街铺展开,特色产品与有装饰美感的门面相映成趣。正阳门外前门大街划分东西河沿,“河沿儿”在有护城河时,人们说起来那么亲切舒服,一说“河沿儿”,喉咙里都显得湿润。如今河没了,在干硬的柏油马路上行走的人,又有谁想到脚下的“路”曾是数百年润泽这座城的涓涓河水呢?此画表现前门商业街一角,繁华已见端倪。
15 街巷
在北京的街巷中,起早的人静悄悄的,唯有轰起的娄鸽哨声,提醒着人们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16 商铺
尺度决定着整体美感,中国建筑的核心精神就是对尺度的权衡。古建筑以梁柱为承重,建筑中的斗拱、雀替和花板等构件与柱子共同承受着上部压力。除了承重外,这些构件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
17 书茶馆
沿街一字排开的店铺尽显魅力,在购物中审美与之同行。在老北京的生活中,除开门七件事外,听书看戏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娱乐活动并不奢侈。书茶馆就在巷子里,只要有闲暇,小曲、杂耍,你只管寻锣声而去,定不会失望。
18 通州钟鼓楼
北京通州最负盛名的地标建筑——钟鼓楼。此楼前后各有一匾,前书“暮鼓晨钟”,后写“声闻九天”。鼓楼内大钟更具传奇色彩,饱经磨难,悠扬的钟声伴随着运河两岸的人们度过了数百年岁月。
19 鲜鱼口
在没有被冰冷的水泥取代时,老北京的原汁原味,一直滋润浸染着这块熟透了的土地,聚来趋之若鹜的人们。鲜鱼口参差的建筑折射出多样的个性,美在这里多姿多彩。
20 外城西北角楼
旧照中,角楼的美强烈吸引了我。暮霭中,石雕般的角楼,俏丽的天宁寺塔与之遥相呼应。涓涓的河水在中间流淌,静静的木桥连接两岸,画面空无一人,一片幽静,唯有落日的光芒奋力地在逆光的粗犷角楼轮廓上留下余晖。
21 小胡同
胡同空地儿可是孩子们的天堂。不用喊,不用叫,孩子们从不缺席。他们你追我跑,尽享童年之乐。蹦房子、跳皮筋、骑马打仗……十八般杂耍,能开心就行,玩什么都是兴高采烈。此时的胡同里总是充满着笑声。
22 小酒铺
那时很多胡同口都有“小酒铺”,门面都不大,有的挑幌,有的挂匾,门口蹲酒坛,有的门外“三无”只凭酒香。爱喝“两口”的,酒铺跟自家似的,门槛踏破。酒铺经常有外卖,如酱猪尾、羊杂、兔頭等小食品,您只管放心吃。“铺”与“胡同”相依而存。
23 宣武门
旧时有“左文右武”礼制,两门有一文一武相对应。“文”是崇文门,“武”自然是宣武门了。“文治武安,江山永固”寓意虽好,也只是王朝的一厢情愿罢了。人们更关心的是在失去了防御功能后,留下具有独立美感的建筑。朝代更迭,城楼阅尽了权力淫威,像浮尘一样散去。
24 永定门
寓意“永远安定”的永定门城楼可与内城相媲美。是外城中规模最大,中轴线南端标志性的建筑,重要性不言而喻。现虽已恢复了城楼,但总听不少人讲“不像以前好看了,怎么那么别扭”,其实城楼没问题,只是不完整,缺了水系、瓮城、箭楼。美必是完整的,才能达到“和谐”。
25 银锭桥
前海与后海之间,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得名“银锭桥”。别小看银锭桥,它在京城可谓家喻户晓,是“燕京小八景”之一——“银锭观山”。当年站在桥上可遥望西山,水光山色,美不胜收。
26 老北京布店
中国的衣冠服饰,历代被纳入“礼治”范围,服饰按身份地位划分,最严格的是“朝服”与“常服”的规范。民国初期,政府还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了“礼服”和“公服”的样式。在当时的北京城里,布店星罗棋布,老字号长盛不衰,如瑞蚨祥、谦祥益等,但现在很少有人买布料做衣服了。
27 右安门
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右安门,在当年可是鸟语花香、树木茂盛,门外十里皆泉水,莲花、牡丹、芍药香闻数里,因而“右安花畦”闻名遐迩。写到这里有些感慨,在箭楼下的晌午一刻,阳光驱散了寒意,右安门像老人般默默注视着过往行人,大地开始苏醒,泛起润意,春天已近。
28 老北京烟行
当“衣食住行”四要素成为生活基本内容时,“逛街”就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在节奏缓慢的年代里,顾盼在招幌林立、散发着古韵的店铺中,“逛”是一种享受。老北京烟行一带是旧京风俗,华灯下人与环境交融辉映,惬意的普通生活笼罩在光色的美妙之中。
1 安定门
“打仗要德胜,进兵就安定”,安定门承载着这首歌谣的使命。其实,真正打仗进的兵车倒不多,而进出城的粪车却忙得不亦乐乎,这是因为城里的“恭品”皆由此门担当“安定”之用。那时城里城外泾渭分明,开了城门,无须多走,已是另一番景象。参天大树掩映下的农舍,还有菜畦、玉米地,一派田园风光。在这儿,城内的“恭品”自有妙用。
2 朝阳门内大街
北京的地标当以城门为最,所有通往城内外的街道均以城门位置命名。如果追溯街巷的区分,元代建都时即已规定了尺度,以居住为主的叫“胡同”,宽六步(每步1.54米)。以商业买卖为主的称为“街”,小街宽十二步,大街宽二十四步。整体规划上纵贯全城,整齐如棋盘,布局很合理,堪称建城典范。后有变化,但仍有据可循。晨曦中城楼已褪去了暮色,进出城的人络绎不绝。
3 德胜门
德胜门取吉利之意,“出兵而得胜”。当年慈禧仓皇出逃也走德胜门,看来不行“仁政”,城门也不奏效。此门与其他城门的不同之处是门的朝向,门洞不正对马路,路是斜的。道路两侧以经营布匹、丝绵产品为主,为内城一大特色。
4 院落
文明古国离不开由表及里的体现,建筑是我们的仪容相貌。内在的仁、义、礼、智、信一直在血液里流淌。每条街巷内,院落犹如镶嵌在文明脉络里的明珠,從广亮大门到各式如意门,一砖一瓦上的饰件无不说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寓意着平安、福禄、礼孝。不管是张扬的朱红色还是内敛的黑色,都散发着东方的神韵。
5 历代帝王庙牌楼
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保存完整的皇家坛庙,庙前有北京最大的影壁,两侧各有一座牌楼,匾额上书“景德街”三字。帝王庙牌楼是京城25座过街牌楼中最精美的。当年夕阳西下的时候,梁思成来到牌楼下,向西望炫目的远山,灿烂的晚霞照在阜成门的城楼上,恰好城楼投射在牌楼中间,雕琢精美的牌楼在落日的映照下,宛若仙境。他惊呼阜成落日,称其“京都奇观”。
6 东便门
东便门和内城相比稍有点寒酸,但它的搭档“大通桥”可神气多了。拱起的三孔桥身上的栏板、望柱皆由洁白玉石打造。连接河岸,宽敞的桥面由巨石铺就。往来车辇、行人无不感到出入的通达、顺畅。背光的东便门与受光的大通桥连成一体,与画面右侧的角楼相呼应,一眼望去,东南角楼更是浑然大气,虽不是主角,但外观的美感已不胜言表。
7 东岳庙牌楼
东岳庙坐落在朝外大街北面,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观,主祀“东岳大帝”,气势壮观。东西各有一座四柱七楼木牌楼,南面一座砖石琉璃彩牌楼,环伺山门。三座牌楼中等级最高的琉璃牌楼,华美庄重,沧桑岁月已减弱了它昔日的艳丽。阳光下黄绿相间的琉璃饰面上,吉祥图案由里及表地泛着温和的光泽,凸显出古典迷人的美。
8 阜成门
阜成门有“物阜民安”之义。旧时煤炭多出入阜成门,又称“煤门”。在瓮城闸楼墙壁上嵌有汉白玉梅花一束,“梅”与“煤”谐音。“阜成梅花”是京门一景。箭楼下我画了许多骆驼,他们可是老北京的功臣。承载了八百年的运输重任,老北京的繁荣离不开它们负重的步伐。向憨厚、温顺、勤劳的骆驼致敬!
9 广安门
广安门又称“彰仪门”,城楼上有一石雕,呈“三人背面形状”,“彰仪金人”久负盛名。雪后,阳光初照,大地显得格外轻盈。与沧桑厚重的城楼形成强烈反差。一队卸完货物的骆驼缓缓走来,轻松而愉悦。
10 广渠门
广渠门在外城中低矮简陋。在整个城垣中,广渠门界定的区域功能同样不可或缺,所以仍不失一件有独立价值的建筑。一队百姓迎亲队伍穿城而过,喜庆的气氛与朴素的城楼颇显亲近。 11 胡同里来了马车
往年,常有装满时令瓜果蔬菜的马车来到深巷中,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大人们按需购买。孩子们在胡同吃着,玩着,眼睛更是离不开那城内少见的长脸、大眼睛和拖着蓬松大尾巴的骡马了。
12 家门口
胡同是人们聊天散步的地方,窄窄的胡同总是透出人情味。凡是搬拿方便的活计,勤快的人总是爱放家门口去做。有的是为避免家内的局促,但更多的是习惯。在不经意间,生活中的暖意在这里蔓延。
13 卖蝈蝈
每到燥热与凉爽交替的时节,卖蝈蝈的准出现在胡同里。笼中的翠绿小精灵们振翅轰鸣一起合奏,引来了人们的驻足和购买。骄阳下,树上的蝉鸣与檐下的小精灵们叫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
14 前门西河沿
繁华的商肆在前门外大街铺展开,特色产品与有装饰美感的门面相映成趣。正阳门外前门大街划分东西河沿,“河沿儿”在有护城河时,人们说起来那么亲切舒服,一说“河沿儿”,喉咙里都显得湿润。如今河没了,在干硬的柏油马路上行走的人,又有谁想到脚下的“路”曾是数百年润泽这座城的涓涓河水呢?此画表现前门商业街一角,繁华已见端倪。
15 街巷
在北京的街巷中,起早的人静悄悄的,唯有轰起的娄鸽哨声,提醒着人们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16 商铺
尺度决定着整体美感,中国建筑的核心精神就是对尺度的权衡。古建筑以梁柱为承重,建筑中的斗拱、雀替和花板等构件与柱子共同承受着上部压力。除了承重外,这些构件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
17 书茶馆
沿街一字排开的店铺尽显魅力,在购物中审美与之同行。在老北京的生活中,除开门七件事外,听书看戏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娱乐活动并不奢侈。书茶馆就在巷子里,只要有闲暇,小曲、杂耍,你只管寻锣声而去,定不会失望。
18 通州钟鼓楼
北京通州最负盛名的地标建筑——钟鼓楼。此楼前后各有一匾,前书“暮鼓晨钟”,后写“声闻九天”。鼓楼内大钟更具传奇色彩,饱经磨难,悠扬的钟声伴随着运河两岸的人们度过了数百年岁月。
19 鲜鱼口
在没有被冰冷的水泥取代时,老北京的原汁原味,一直滋润浸染着这块熟透了的土地,聚来趋之若鹜的人们。鲜鱼口参差的建筑折射出多样的个性,美在这里多姿多彩。
20 外城西北角楼
旧照中,角楼的美强烈吸引了我。暮霭中,石雕般的角楼,俏丽的天宁寺塔与之遥相呼应。涓涓的河水在中间流淌,静静的木桥连接两岸,画面空无一人,一片幽静,唯有落日的光芒奋力地在逆光的粗犷角楼轮廓上留下余晖。
21 小胡同
胡同空地儿可是孩子们的天堂。不用喊,不用叫,孩子们从不缺席。他们你追我跑,尽享童年之乐。蹦房子、跳皮筋、骑马打仗……十八般杂耍,能开心就行,玩什么都是兴高采烈。此时的胡同里总是充满着笑声。
22 小酒铺
那时很多胡同口都有“小酒铺”,门面都不大,有的挑幌,有的挂匾,门口蹲酒坛,有的门外“三无”只凭酒香。爱喝“两口”的,酒铺跟自家似的,门槛踏破。酒铺经常有外卖,如酱猪尾、羊杂、兔頭等小食品,您只管放心吃。“铺”与“胡同”相依而存。
23 宣武门
旧时有“左文右武”礼制,两门有一文一武相对应。“文”是崇文门,“武”自然是宣武门了。“文治武安,江山永固”寓意虽好,也只是王朝的一厢情愿罢了。人们更关心的是在失去了防御功能后,留下具有独立美感的建筑。朝代更迭,城楼阅尽了权力淫威,像浮尘一样散去。
24 永定门
寓意“永远安定”的永定门城楼可与内城相媲美。是外城中规模最大,中轴线南端标志性的建筑,重要性不言而喻。现虽已恢复了城楼,但总听不少人讲“不像以前好看了,怎么那么别扭”,其实城楼没问题,只是不完整,缺了水系、瓮城、箭楼。美必是完整的,才能达到“和谐”。
25 银锭桥
前海与后海之间,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得名“银锭桥”。别小看银锭桥,它在京城可谓家喻户晓,是“燕京小八景”之一——“银锭观山”。当年站在桥上可遥望西山,水光山色,美不胜收。
26 老北京布店
中国的衣冠服饰,历代被纳入“礼治”范围,服饰按身份地位划分,最严格的是“朝服”与“常服”的规范。民国初期,政府还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了“礼服”和“公服”的样式。在当时的北京城里,布店星罗棋布,老字号长盛不衰,如瑞蚨祥、谦祥益等,但现在很少有人买布料做衣服了。
27 右安门
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右安门,在当年可是鸟语花香、树木茂盛,门外十里皆泉水,莲花、牡丹、芍药香闻数里,因而“右安花畦”闻名遐迩。写到这里有些感慨,在箭楼下的晌午一刻,阳光驱散了寒意,右安门像老人般默默注视着过往行人,大地开始苏醒,泛起润意,春天已近。
28 老北京烟行
当“衣食住行”四要素成为生活基本内容时,“逛街”就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在节奏缓慢的年代里,顾盼在招幌林立、散发着古韵的店铺中,“逛”是一种享受。老北京烟行一带是旧京风俗,华灯下人与环境交融辉映,惬意的普通生活笼罩在光色的美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