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全球光伏行业遭遇到严寒的冬天。近期以来,光伏外部市场“坏”消息频传,不断冲击着处于整合期的国内光伏产业的敏感神经。在德国企业将步美国后尘,向中国提出针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消息传出之后,有消息称德国政府2月29日正式签署光伏补贴削减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展开了针对国内两大光伏企业尚德与天合的“双反”调查,并将在3月19日公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的结果。
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不再是让企业一拥而上的“香饽饽”,产业发展陷入低潮,产能过剩成本增加推广难度加大等发展瓶颈开始显现。
面对困境,国内光伏企业如何度过难关?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光伏行业“自救”,开拓内需市场成为政府和业界的共识,启动国内市场或成光伏产业发展新引擎。
国外光伏市场市场萎缩
据媒体报道,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领导的内阁正式签署了光伏补贴削减提案,光伏补贴削减幅度高达30%,并将从3月9日起正式实施。
继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双反”调查后,今年2月中旬,拥有800家成员的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预计也将在3月份向欧盟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此事尚未尘埃落定,2月29日,德国总理内阁正式签署了削减光伏补贴的提案,削减本国光伏补贴的幅度高达30%,执行时间也从原定的4月1日提前至3月9日。
德国市场动荡与补贴降低对长期依赖欧盟市场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造成重大打击,业内悲观情绪弥漫。迪思普研信息咨询公司高级市场分析师廉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德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2011全年的光伏装机规模达到7.5吉瓦,仅2011年12月份一个月份就新增装机容量3吉瓦,这样的装机速度与德国制定的2012年全年3吉瓦的装机目标明显失调。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削减补贴来控制国内装机速度,减轻补贴带来的沉重财政压力。德国光伏市场波动与政策环境的改变,对长期依赖出口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非常不利。”
同一时期,美国也一直并未停息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目前两家国内最重要光伏企业尚德和天合已经成为美国“双反”调查的重点对象。3月19日,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也将作出最终的定论。“一旦调查结果成立,国内光伏企业将陷入被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的处境。而随着当前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降,组件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高额的关税将把国内很多光伏企业的产品拒之美国市场门外。”但廉锐同时强调,“美国光伏市场前景太大,即使征收高额税收,国内光伏企业也不会轻易放弃美国市场,而税率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提高了美国当地运营商的开发电站的成本。美国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同时,也是以延缓美国太阳能产业发展为代价的,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
尚德电力投资者关系经理张建敏表示:“光伏产业发展之初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上游有美国原材料制造,设备制造,下游有中国制造优势,大家的分工协作共同推动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并不存在中国企业向某一个国家进行产品倾销的现象。目前,太阳能迎来了大规模应用发展契机,整个产业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技术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太阳能产业也将向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才应该是中、美、德共同关注的地方,而不是贸易战。”
据了解,美国将会对天合、尚德征收不同的关税标准,但幅度不超过40%,对国内其他国内光伏企业征收超过100%的惩罚性进口关税。
众所周知,欧洲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中国绝大部分光伏组件都是出口到欧洲,因此,欧洲光伏市场的政策变化和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内光伏组件制造商的生产经营情况。
与此同时,美国光伏企业申请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组件实施“双反”调查,导致中美光伏贸易战爆发,中国光伏企业进军美国受阻。国际国内市场的恶化导致国内光伏企业陷入产业发展的低谷。“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德国的光伏政策对全球光伏产业都有重要的影响。”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表示,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的出口处于低潮期。由于受欧洲各国削减光伏补贴的影响,整体市场需求有所放缓,这导致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的国内光伏企业出口受到巨大冲击。
据德国经济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德国新增太阳能光电市场份额的60%由德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占有,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只占21%;到了2011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份额达到60%。而德国企业份额则缩小至1 5%。“德国市场2012年肯定会萎缩,公司会下调对德国市场的出货量。”阿特斯阳光电力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认为,市场中品牌厂商的占有率会上升,而小厂将会被淘汰,这也会加速国内二、三线厂商退出光伏市场。
据了解,在国内大型光伏厂商中,除了阿特斯外,尚德、晶澳、英利、天合光能、晶科等一线厂商德国市场的出货量占比均超过30%。
沈宏文说,“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在当前经济低迷,产业发展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出口下滑幅度较大。”
国内光伏企业多途径避险求生存
德国等欧美国家对光伏政策的调整,使得光伏市场的大门逐渐向国内光伏企业关闭,倒逼国内光伏企业“转身”,寻找新的市场空间谋求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到海外建厂,转向新兴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企业选择的方向。比如,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填补欧洲市场需求萎缩留下的缺口。
据了解,阿尔及利亚拥有丰富的阳光资源。被认为是太阳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目前,该国计划到2030年20%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宣布将投资12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埃及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光伏预计将占8%。
尚德电力亚太、中东以及非洲区总裁JamesHu曾表示:“以色列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使得该地区发展太阳能非常可行,而且具有很大的成本竞争力,也能帮助该国实现能源自给。” 赵玉文则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开启国内市场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有10GW的装机规模容量,50%~60%被国内消化,那么国际贸易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会小很多。”“3月1日,国家‘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给予国内光伏企业很大的信心。根据规划,国内市场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期。未来,英利将依托完整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争取在国内市场有更大作为。”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王帅表示。
目前光伏生产成本有了明显的下降,产品市场价格也从几年前的6美元/瓦降到1美元/瓦左右。成本的下降对光伏产业意味着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尽管前路坎坷,国内光伏企业不会放弃任何光伏市场,包括美国、德国市场。
国内光伏企业仍在多途径寻找有效的“避风港湾”。据业内人士了解,光伏产品海外代工、海外建厂成为光伏企业规避双反风险的有效应对措施,这位业内人士说:“一些内地光伏企业多选择由中国台湾、韩国等光伏企业进行贴牌代工生产,以求将双反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到海外建厂,转向新兴市场成光伏企业选择的方向。但“走出去”并不是美国“双反”带给中国光伏企业新的思考。张建敏表示:“光伏成本下降后,将迎来全球应用光伏的局面,不仅是欧洲、美国的市场要扩展,也包括中国,日本、中东、非洲等更广泛的国际新兴市场。近几年,尚德一直在进行全球化的发展布局,在2011年供应国内市场的组件已经达到260兆瓦。”
另一方面,国内人力成本增加趋势也非常明显。目前,国内光伏企业流水线工人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高管工资多在20万~30万欧元的水平,人力成本与欧美逐年拉近。随着国内光伏行业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促使国内光伏企业迈开“走出去”的步伐,选择人力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区设厂。
福能集团总裁刘佳勇表示:“‘双反’的核心是反对本土生产光伏的企业受到补贴,如果走海外建厂将直接避免受到‘双反’的冲击。现在中国的光伏产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要出现世界性品牌也必须要走海外建厂这条路,如同当年日本家电行业走出去一样。随着日本家电厂商进驻各个国家,如今产品遍布全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在国外布局建厂的思路与趋势已经较为清晰。”
光伏企业打响“自救”仗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最高价曾达约500美元/公斤的多晶硅(光伏组件主要材料),2009年末迅速跌至100美元/公斤。此后,多晶硅价格持续下降。2011年,海外需求萎缩,加之国内光伏产能建设过度,目前多晶硅价格已跌至30美元/公斤,国内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无法盈利。
太阳能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近几年光伏行业深受市场欢迎得以迅速发展。中国自2007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光伏电池与组件的生产国,产品主要出口欧洲。2010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建设了大量太阳能组件产能,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光伏行业面临供过于求的态势。
2011年,作为全球光伏组件最大的需求地,欧洲多国不断削减太阳能政策补贴,另一个重要市场美国,在2011年10月19日,SolarWorld及其他六家公司向美国政府提起调查申请,指控中国公司对美倾销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并收受中国政府的不当补贴,要求美国政府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这对90%的光伏组件需要出口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在国内已拥有庞大太阳能产业链且光伏组件出口受阻的背景下,通过在国内以及欧美以外的地方建设光伏电站、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成为国内企业解决产能过剩、应对当前情形的主要途径。
不少光伏上市公司表示将在国内投资光伏项目。其中航天机电2011年9月22日的公告称,公司和张掖市政府签署协议,在未来3~5年,双方将共同开发建设200MW太阳能光伏电站以及年产100MW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配套生产能力。盾安环境于12月6日表示,将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投资15075.79万元,建设10MW光伏电站项目。12月16日超日太阳的公告显示,已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相关协议,国开行将融资10亿欧元支持公司光伏电站项目。
也有不少公司进军欧美以外的其他市场。东方日升11月28日公告表示,公司与墨西哥杜兰戈州政府就公司在杜兰戈分期建设200MW太阳能发电站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于2011年11月28日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自建光伏电站拉动需求,是光伏上市公司实施自救的一方面。”专家告诉媒体,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则是另一种自救途径。近期。精工科技、天威保变、乐山电力、川投能源等多家公司纷纷宣布旗下的光伏公司停产实施技改。
天合光能采用自己研发的电池技术,创造了世界纪录,提高了竞争力。“在全球对光伏产品需求萎缩的大环境下,技术与成本对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尤为突出。”天合光能供应链副总裁卢文晓认为。2011年9月,天合光能用自主研发的“HOney”电池技术,60片电池组件的峰值输出功率达到了274瓦,创造了标准尺寸多晶组件发电功率的世界纪录。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说:“这项新的世界纪录证明,我们在技术上走在了前面。这项技术创新将有助我们的客户降低整个系统成本,增强投资回报率。”
此后,12月28日,天合光能正式启动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效电池和组件的大规模量产。此次投入量产的高效电池和组件将达到500兆瓦,全部利用自主研发的“Honey”技术平台进行生产。“以此把这项优异成果转化成产品,实现量化生产,推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应对目前全行业面临的挑战,”天合光能技术高级副总裁黄强透漏。
光伏产业最大的希望在国内市场
中国作为未来三大光伏新兴市场之一,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将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国内市场的启动。赵玉文表示:“由于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出口量不算大,美国‘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冲击有限,但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洲,企业面临最大的风险也来自欧洲。一旦美国的‘双反’调查成立,将引发欧洲国家进行类似调查的连锁反应,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尽管欧洲的‘双反’还在酝酿中,但冲击力的确不容忽视,而应对国际贸易每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国内市场的启动。”
赵玉文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场长剪的持久战,扩大内需,开启国内市场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有10GW的装机规模容量,50%~60%被国内消化,那么国际贸易影响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会小很多。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提出的2012年光伏装初规模3GW的目标,对消化国内巨大产能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此,赵玉文分析:“今年政府提出的规划目标趋于保守,但政府光伏产业意图却非常明显。相继推出光电建筑一体化政策、金太阳示范工程政策,对启动光伏市场的积极性作用非常大,今年国内装机量很有可能会超过3GW的既定目标。如果政府在上网电价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像风能一样,按照不同资源地区给出不同的上网电价,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会快速启动。”
廉锐也表示:“目前产业对再次上调目标的期许仍然很大。”
对于国内市场,一些国内光伏企业早已开始布局谋篇。与尚德组件20%销售美国、50%销售欧洲、其他的份额分布其他国家的布局不同,英利却早早将目光定位国内市场。从2009年敦煌10MW电站项目开始,英利始终是国内西部特许招标光伏电站项目、“金太阳”工程中标的供应商。从英利刚刚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上显示,英利2011年的出货量已超过1600兆瓦,光伏组件的出货量同比增加51.1%,其中国内市场比重达到20%,英利在国内销售能力可见一斑。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王帅表示:“3月1日,国家‘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给予国内光伏企业很大的信心。根据规划,国内市场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期。未来,英利将依托完整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争取在国内市场有更大作为。”据王帅透露,“十二五”期间,英利集团规划新增投资700亿元,产能增至10GW。
(未完待续)
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不再是让企业一拥而上的“香饽饽”,产业发展陷入低潮,产能过剩成本增加推广难度加大等发展瓶颈开始显现。
面对困境,国内光伏企业如何度过难关?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光伏行业“自救”,开拓内需市场成为政府和业界的共识,启动国内市场或成光伏产业发展新引擎。
国外光伏市场市场萎缩
据媒体报道,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领导的内阁正式签署了光伏补贴削减提案,光伏补贴削减幅度高达30%,并将从3月9日起正式实施。
继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双反”调查后,今年2月中旬,拥有800家成员的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预计也将在3月份向欧盟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此事尚未尘埃落定,2月29日,德国总理内阁正式签署了削减光伏补贴的提案,削减本国光伏补贴的幅度高达30%,执行时间也从原定的4月1日提前至3月9日。
德国市场动荡与补贴降低对长期依赖欧盟市场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造成重大打击,业内悲观情绪弥漫。迪思普研信息咨询公司高级市场分析师廉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德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2011全年的光伏装机规模达到7.5吉瓦,仅2011年12月份一个月份就新增装机容量3吉瓦,这样的装机速度与德国制定的2012年全年3吉瓦的装机目标明显失调。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削减补贴来控制国内装机速度,减轻补贴带来的沉重财政压力。德国光伏市场波动与政策环境的改变,对长期依赖出口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非常不利。”
同一时期,美国也一直并未停息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目前两家国内最重要光伏企业尚德和天合已经成为美国“双反”调查的重点对象。3月19日,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也将作出最终的定论。“一旦调查结果成立,国内光伏企业将陷入被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的处境。而随着当前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降,组件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高额的关税将把国内很多光伏企业的产品拒之美国市场门外。”但廉锐同时强调,“美国光伏市场前景太大,即使征收高额税收,国内光伏企业也不会轻易放弃美国市场,而税率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提高了美国当地运营商的开发电站的成本。美国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同时,也是以延缓美国太阳能产业发展为代价的,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
尚德电力投资者关系经理张建敏表示:“光伏产业发展之初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上游有美国原材料制造,设备制造,下游有中国制造优势,大家的分工协作共同推动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并不存在中国企业向某一个国家进行产品倾销的现象。目前,太阳能迎来了大规模应用发展契机,整个产业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技术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太阳能产业也将向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才应该是中、美、德共同关注的地方,而不是贸易战。”
据了解,美国将会对天合、尚德征收不同的关税标准,但幅度不超过40%,对国内其他国内光伏企业征收超过100%的惩罚性进口关税。
众所周知,欧洲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中国绝大部分光伏组件都是出口到欧洲,因此,欧洲光伏市场的政策变化和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内光伏组件制造商的生产经营情况。
与此同时,美国光伏企业申请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组件实施“双反”调查,导致中美光伏贸易战爆发,中国光伏企业进军美国受阻。国际国内市场的恶化导致国内光伏企业陷入产业发展的低谷。“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德国的光伏政策对全球光伏产业都有重要的影响。”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表示,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的出口处于低潮期。由于受欧洲各国削减光伏补贴的影响,整体市场需求有所放缓,这导致严重依赖欧洲市场的国内光伏企业出口受到巨大冲击。
据德国经济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德国新增太阳能光电市场份额的60%由德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占有,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只占21%;到了2011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份额达到60%。而德国企业份额则缩小至1 5%。“德国市场2012年肯定会萎缩,公司会下调对德国市场的出货量。”阿特斯阳光电力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认为,市场中品牌厂商的占有率会上升,而小厂将会被淘汰,这也会加速国内二、三线厂商退出光伏市场。
据了解,在国内大型光伏厂商中,除了阿特斯外,尚德、晶澳、英利、天合光能、晶科等一线厂商德国市场的出货量占比均超过30%。
沈宏文说,“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在当前经济低迷,产业发展陷入低潮的情况下出口下滑幅度较大。”
国内光伏企业多途径避险求生存
德国等欧美国家对光伏政策的调整,使得光伏市场的大门逐渐向国内光伏企业关闭,倒逼国内光伏企业“转身”,寻找新的市场空间谋求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到海外建厂,转向新兴市场成为国内光伏企业选择的方向。比如,中东、北非等新兴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填补欧洲市场需求萎缩留下的缺口。
据了解,阿尔及利亚拥有丰富的阳光资源。被认为是太阳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目前,该国计划到2030年20%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并宣布将投资12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项目。埃及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2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光伏预计将占8%。
尚德电力亚太、中东以及非洲区总裁JamesHu曾表示:“以色列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使得该地区发展太阳能非常可行,而且具有很大的成本竞争力,也能帮助该国实现能源自给。” 赵玉文则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开启国内市场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有10GW的装机规模容量,50%~60%被国内消化,那么国际贸易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会小很多。”“3月1日,国家‘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给予国内光伏企业很大的信心。根据规划,国内市场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期。未来,英利将依托完整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争取在国内市场有更大作为。”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王帅表示。
目前光伏生产成本有了明显的下降,产品市场价格也从几年前的6美元/瓦降到1美元/瓦左右。成本的下降对光伏产业意味着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尽管前路坎坷,国内光伏企业不会放弃任何光伏市场,包括美国、德国市场。
国内光伏企业仍在多途径寻找有效的“避风港湾”。据业内人士了解,光伏产品海外代工、海外建厂成为光伏企业规避双反风险的有效应对措施,这位业内人士说:“一些内地光伏企业多选择由中国台湾、韩国等光伏企业进行贴牌代工生产,以求将双反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到海外建厂,转向新兴市场成光伏企业选择的方向。但“走出去”并不是美国“双反”带给中国光伏企业新的思考。张建敏表示:“光伏成本下降后,将迎来全球应用光伏的局面,不仅是欧洲、美国的市场要扩展,也包括中国,日本、中东、非洲等更广泛的国际新兴市场。近几年,尚德一直在进行全球化的发展布局,在2011年供应国内市场的组件已经达到260兆瓦。”
另一方面,国内人力成本增加趋势也非常明显。目前,国内光伏企业流水线工人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高管工资多在20万~30万欧元的水平,人力成本与欧美逐年拉近。随着国内光伏行业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促使国内光伏企业迈开“走出去”的步伐,选择人力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区设厂。
福能集团总裁刘佳勇表示:“‘双反’的核心是反对本土生产光伏的企业受到补贴,如果走海外建厂将直接避免受到‘双反’的冲击。现在中国的光伏产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要出现世界性品牌也必须要走海外建厂这条路,如同当年日本家电行业走出去一样。随着日本家电厂商进驻各个国家,如今产品遍布全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在国外布局建厂的思路与趋势已经较为清晰。”
光伏企业打响“自救”仗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最高价曾达约500美元/公斤的多晶硅(光伏组件主要材料),2009年末迅速跌至100美元/公斤。此后,多晶硅价格持续下降。2011年,海外需求萎缩,加之国内光伏产能建设过度,目前多晶硅价格已跌至30美元/公斤,国内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无法盈利。
太阳能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近几年光伏行业深受市场欢迎得以迅速发展。中国自2007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光伏电池与组件的生产国,产品主要出口欧洲。2010年至2011年期间,中国建设了大量太阳能组件产能,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光伏行业面临供过于求的态势。
2011年,作为全球光伏组件最大的需求地,欧洲多国不断削减太阳能政策补贴,另一个重要市场美国,在2011年10月19日,SolarWorld及其他六家公司向美国政府提起调查申请,指控中国公司对美倾销多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并收受中国政府的不当补贴,要求美国政府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这对90%的光伏组件需要出口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在国内已拥有庞大太阳能产业链且光伏组件出口受阻的背景下,通过在国内以及欧美以外的地方建设光伏电站、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成为国内企业解决产能过剩、应对当前情形的主要途径。
不少光伏上市公司表示将在国内投资光伏项目。其中航天机电2011年9月22日的公告称,公司和张掖市政府签署协议,在未来3~5年,双方将共同开发建设200MW太阳能光伏电站以及年产100MW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配套生产能力。盾安环境于12月6日表示,将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投资15075.79万元,建设10MW光伏电站项目。12月16日超日太阳的公告显示,已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相关协议,国开行将融资10亿欧元支持公司光伏电站项目。
也有不少公司进军欧美以外的其他市场。东方日升11月28日公告表示,公司与墨西哥杜兰戈州政府就公司在杜兰戈分期建设200MW太阳能发电站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于2011年11月28日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自建光伏电站拉动需求,是光伏上市公司实施自救的一方面。”专家告诉媒体,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则是另一种自救途径。近期。精工科技、天威保变、乐山电力、川投能源等多家公司纷纷宣布旗下的光伏公司停产实施技改。
天合光能采用自己研发的电池技术,创造了世界纪录,提高了竞争力。“在全球对光伏产品需求萎缩的大环境下,技术与成本对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尤为突出。”天合光能供应链副总裁卢文晓认为。2011年9月,天合光能用自主研发的“HOney”电池技术,60片电池组件的峰值输出功率达到了274瓦,创造了标准尺寸多晶组件发电功率的世界纪录。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说:“这项新的世界纪录证明,我们在技术上走在了前面。这项技术创新将有助我们的客户降低整个系统成本,增强投资回报率。”
此后,12月28日,天合光能正式启动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效电池和组件的大规模量产。此次投入量产的高效电池和组件将达到500兆瓦,全部利用自主研发的“Honey”技术平台进行生产。“以此把这项优异成果转化成产品,实现量化生产,推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应对目前全行业面临的挑战,”天合光能技术高级副总裁黄强透漏。
光伏产业最大的希望在国内市场
中国作为未来三大光伏新兴市场之一,国内不少光伏企业将摆脱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国内市场的启动。赵玉文表示:“由于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出口量不算大,美国‘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冲击有限,但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洲,企业面临最大的风险也来自欧洲。一旦美国的‘双反’调查成立,将引发欧洲国家进行类似调查的连锁反应,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沉重打击。尽管欧洲的‘双反’还在酝酿中,但冲击力的确不容忽视,而应对国际贸易每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国内市场的启动。”
赵玉文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场长剪的持久战,扩大内需,开启国内市场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如果每年有10GW的装机规模容量,50%~60%被国内消化,那么国际贸易影响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会小很多。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提出的2012年光伏装初规模3GW的目标,对消化国内巨大产能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对此,赵玉文分析:“今年政府提出的规划目标趋于保守,但政府光伏产业意图却非常明显。相继推出光电建筑一体化政策、金太阳示范工程政策,对启动光伏市场的积极性作用非常大,今年国内装机量很有可能会超过3GW的既定目标。如果政府在上网电价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像风能一样,按照不同资源地区给出不同的上网电价,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会快速启动。”
廉锐也表示:“目前产业对再次上调目标的期许仍然很大。”
对于国内市场,一些国内光伏企业早已开始布局谋篇。与尚德组件20%销售美国、50%销售欧洲、其他的份额分布其他国家的布局不同,英利却早早将目光定位国内市场。从2009年敦煌10MW电站项目开始,英利始终是国内西部特许招标光伏电站项目、“金太阳”工程中标的供应商。从英利刚刚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上显示,英利2011年的出货量已超过1600兆瓦,光伏组件的出货量同比增加51.1%,其中国内市场比重达到20%,英利在国内销售能力可见一斑。英利集团公共关系部王帅表示:“3月1日,国家‘十二五’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给予国内光伏企业很大的信心。根据规划,国内市场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期。未来,英利将依托完整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争取在国内市场有更大作为。”据王帅透露,“十二五”期间,英利集团规划新增投资700亿元,产能增至10GW。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