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爱上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让学生在合作中爱上数学;课程安排尽量故事化;多用鼓励、赏识、赞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益。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爱上数学学习
课堂是教师生命力的所在地,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在简单的课堂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其中品味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且要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某天数学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布置同学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准备好各式各样的角,甚至叫同学们可以涂上不同的颜色。数学课进行的很顺利,但是等到我把基本的概念和注意事项讲完过后开始练习的时候,几个同学讨论的很大声。本想训几句的,可是,走过去一看,这些同学拿着这些角试图摆成某些不同的图案。学生看着我严肃的面孔有点不安。他们不知道我在想:孩子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想到今天学习的内容本来和图案有联系,于是鼓励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用自己手中的角完成本小组的一件拼图作品。各个小组很认真的讨论商量着,仔细认真思考着自己的作品,不一会儿,形式各样的图案出现在各个课桌上。看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和骄傲的眼神,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谁说数学课堂死板,可见,只要大家在轻松的合作与讨论中就一定能够学到不同的知识,并且能够锻炼出各方面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玩好”数学的机会。
如:公园七个人在玩游戏,他们平均年龄在十五岁,请想象一下这些人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大家会认为是年轻人在做游戏,并没有想象是一个老人带着一群孩子在游戏。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自由的环境里“玩好”数学。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爱上数学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个体提供表现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方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有选择的商议,不管是思维活跃还是不爱发言的同学,在小组中都放得开一些。大家充分参与讨论总结,进而把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不但是一种展示过程,更是知识再现的过程。
例如:学生在学习坐标的时候,我让学生以教学楼其中一个办公室为原点,建立x轴,y轴等,然后找到各个教室的坐标。并且各个小组进行竞赛,看谁找得越快越对;反过来,给出不同的坐标,让学生找到具体的教室。两者结合,那么同学们对坐标也就产生了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坐标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四)课程安排尽量故事化问题
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有问题才有兴趣的导火线。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如:给大家一群动物,如何将这些动物分类饲养?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的议论,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总之物以类聚,不能将蛇与青蛙放在一起等等。那么分出不同的种类显得很必要。由此,得出同类项的概念等等问题,学生就能相对轻松的接受。
像这样把学习的内容故事化,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学到了知识。因此,思维训练是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进行的。使数学走进了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问题情景化给数学增调了魅力。
(五)多用鼓励、赏识、赞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当一个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所欣赏的行为上,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产生了。当我们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当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会做吗”之类的话,而一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变质疑为肯定,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赞赏要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学生每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他们的任何小进步,会扼杀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尝试努力的勇气。他们一旦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也就失去了耐心和意志力。当然,赏识要有分寸。赏识要有,但是并不是说对每个简单容易的事情都给予高度的肯定,那么学生就容易骄傲,没有挖掘更大潜能的动力。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益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这样做可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新心理体验、新知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爱上数学学习
课堂是教师生命力的所在地,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在简单的课堂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其中品味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且要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空间。
某天数学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布置同学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准备好各式各样的角,甚至叫同学们可以涂上不同的颜色。数学课进行的很顺利,但是等到我把基本的概念和注意事项讲完过后开始练习的时候,几个同学讨论的很大声。本想训几句的,可是,走过去一看,这些同学拿着这些角试图摆成某些不同的图案。学生看着我严肃的面孔有点不安。他们不知道我在想:孩子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想到今天学习的内容本来和图案有联系,于是鼓励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用自己手中的角完成本小组的一件拼图作品。各个小组很认真的讨论商量着,仔细认真思考着自己的作品,不一会儿,形式各样的图案出现在各个课桌上。看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和骄傲的眼神,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谁说数学课堂死板,可见,只要大家在轻松的合作与讨论中就一定能够学到不同的知识,并且能够锻炼出各方面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玩好”数学的机会。
如:公园七个人在玩游戏,他们平均年龄在十五岁,请想象一下这些人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大家会认为是年轻人在做游戏,并没有想象是一个老人带着一群孩子在游戏。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自由的环境里“玩好”数学。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爱上数学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个体提供表现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方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有选择的商议,不管是思维活跃还是不爱发言的同学,在小组中都放得开一些。大家充分参与讨论总结,进而把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不但是一种展示过程,更是知识再现的过程。
例如:学生在学习坐标的时候,我让学生以教学楼其中一个办公室为原点,建立x轴,y轴等,然后找到各个教室的坐标。并且各个小组进行竞赛,看谁找得越快越对;反过来,给出不同的坐标,让学生找到具体的教室。两者结合,那么同学们对坐标也就产生了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坐标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四)课程安排尽量故事化问题
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有问题才有兴趣的导火线。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如:给大家一群动物,如何将这些动物分类饲养?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的议论,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总之物以类聚,不能将蛇与青蛙放在一起等等。那么分出不同的种类显得很必要。由此,得出同类项的概念等等问题,学生就能相对轻松的接受。
像这样把学习的内容故事化,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学到了知识。因此,思维训练是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进行的。使数学走进了生活,并且为生活服务。问题情景化给数学增调了魅力。
(五)多用鼓励、赏识、赞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当一个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所欣赏的行为上,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产生了。当我们真诚地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当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对学生不要总是说“你会做吗”之类的话,而一句“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变质疑为肯定,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赞赏要从小处着眼,积极鼓励学生每一个进步。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他们的任何小进步,会扼杀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热情和尝试努力的勇气。他们一旦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也就失去了耐心和意志力。当然,赏识要有分寸。赏识要有,但是并不是说对每个简单容易的事情都给予高度的肯定,那么学生就容易骄傲,没有挖掘更大潜能的动力。
(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益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这样做可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新心理体验、新知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