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象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题材选择、内容设计、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践《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它的信息之丰富,知识之灵活,探索空间之大的确令人一时难以把握。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难跳出旧式教学的门槛;有些课上下来,上与不上没什么区别,到底一节课该教给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到底如何用好“新教材”,是我们每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二、思考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数学学习和数学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要知道“教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越来越大胆地看待课堂和教材,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但在教学中,“用教材教”还存在以下弊病:
1、“止于文本,缺乏空间”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课程内容重要的载体,是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考虑到教材的重要性,有的老师备课时,《教学参考书》和《备课手册》常伴左右,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被教材内容牵着走,而不考虑“教什么”,“用什么去教”。
2、“脱离文本,偏离主旨”
有时候教师考虑到要“让教学有一点新意”,往往会对教科书设计的活动进行替换,认为这就是“用教材教”,其实是对“用教材教”的一种曲解。教科书上的活动设计都是经过严谨论证的,我们不应该弃之不用,而去盲目地“另寻新欢”。
3、“自由漫谈,浅尝辄止”
教师对教材的每一点个性化的创造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从整体上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其训练重点,往往会使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或纠缠于细枝末节,无法到达预定的目标。
4、“花样十足,喧宾夺主”
为了加深学生体验或所谓让学生拓宽视野,教师把课堂设计的热闹非凡,花样十足。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内容,缺乏选择,没有取舍,少了思考及整合的过程,一股脑儿全部抛给学生。
三、启示
1、正确看待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材的普遍适用性,无法顾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2、认真品味教材
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品味教材,不仅仅是品某一课时教学内容,还要品课程标准,品教学目标、品重点难点,进而设计教学策略与手段。
3、灵活运用教材
“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从理论上来讲,教材不是教学的“纲”,我们选择的教材只是用来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教师应该依照新课程标准来灵活运用教材,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重组,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四、策略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正确看待教材、认真灵活品味教材和如何用活教材呢?正确合理地使用教材,应该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以教材为立足点,把书读“活”,面对急剧增加的信息,我们要正确选择有利学生发展的资源,摒弃“垃圾信息”。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做尝试:1.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2.弄懂例题的的地位和作用。3.理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4.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5.明白提示语和旁注的意义和作用。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功能:
1.还原──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生活感知。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解难度较大的数学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整合──运用多种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开发。对数学概念及空间规律,因数学的抽象,加之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相对缺乏,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平面讲解,不仅费时费力,收效也甚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录音等手段,将单调的平面教材变成丰富的立体演示。
3.开发──加强学科间资源的交叉,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和别的课程有交叉,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语文、科学学科中都会有相关知识,老师要善于打破学科壁垒,延伸数学的触须。
4.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技能。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的新意義,并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避免“教教材”这一不良习惯的关键所在。教师要逐渐养成和具备透过教材展示的文字和图片等显性知识挖掘出其深层次隐性知识的能力,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的能力。
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创新教材,一切从教材出发,才能把握教材、正确地使用教材,最终达到用好“新教材”的目的。
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新课程走进了学校,受到教师们的广泛认同。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题材选择、内容设计、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践《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它的信息之丰富,知识之灵活,探索空间之大的确令人一时难以把握。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难跳出旧式教学的门槛;有些课上下来,上与不上没什么区别,到底一节课该教给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到底如何用好“新教材”,是我们每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二、思考
作为教师,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数学学习和数学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要知道“教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老师们纷纷行动起来,越来越大胆地看待课堂和教材,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但在教学中,“用教材教”还存在以下弊病:
1、“止于文本,缺乏空间”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课程内容重要的载体,是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考虑到教材的重要性,有的老师备课时,《教学参考书》和《备课手册》常伴左右,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被教材内容牵着走,而不考虑“教什么”,“用什么去教”。
2、“脱离文本,偏离主旨”
有时候教师考虑到要“让教学有一点新意”,往往会对教科书设计的活动进行替换,认为这就是“用教材教”,其实是对“用教材教”的一种曲解。教科书上的活动设计都是经过严谨论证的,我们不应该弃之不用,而去盲目地“另寻新欢”。
3、“自由漫谈,浅尝辄止”
教师对教材的每一点个性化的创造都必须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从整体上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其训练重点,往往会使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或纠缠于细枝末节,无法到达预定的目标。
4、“花样十足,喧宾夺主”
为了加深学生体验或所谓让学生拓宽视野,教师把课堂设计的热闹非凡,花样十足。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内容,缺乏选择,没有取舍,少了思考及整合的过程,一股脑儿全部抛给学生。
三、启示
1、正确看待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教材的普遍适用性,无法顾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2、认真品味教材
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品味教材,不仅仅是品某一课时教学内容,还要品课程标准,品教学目标、品重点难点,进而设计教学策略与手段。
3、灵活运用教材
“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从理论上来讲,教材不是教学的“纲”,我们选择的教材只是用来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教师应该依照新课程标准来灵活运用教材,做到依托教材,但不脱离教材,用好教材,但不死扣教材,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重组,活用教材,用活教材。
四、策略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正确看待教材、认真灵活品味教材和如何用活教材呢?正确合理地使用教材,应该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以教材为立足点,把书读“活”,面对急剧增加的信息,我们要正确选择有利学生发展的资源,摒弃“垃圾信息”。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做尝试:1.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2.弄懂例题的的地位和作用。3.理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4.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5.明白提示语和旁注的意义和作用。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功能:
1.还原──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生活感知。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解难度较大的数学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整合──运用多种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开发。对数学概念及空间规律,因数学的抽象,加之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相对缺乏,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平面讲解,不仅费时费力,收效也甚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录像、录音等手段,将单调的平面教材变成丰富的立体演示。
3.开发──加强学科间资源的交叉,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和别的课程有交叉,各个学科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语文、科学学科中都会有相关知识,老师要善于打破学科壁垒,延伸数学的触须。
4.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技能。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的新意義,并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避免“教教材”这一不良习惯的关键所在。教师要逐渐养成和具备透过教材展示的文字和图片等显性知识挖掘出其深层次隐性知识的能力,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的能力。
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创新教材,一切从教材出发,才能把握教材、正确地使用教材,最终达到用好“新教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