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要如何接轨商业人格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是革命的,也是尴尬的。说他们革命,是因为他们完全不同于上几代的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出生长大、极具商业人格;说他们尴尬,因为他们在职场中并没有完全掌握话语权和管理权。客观的就业环境让他们面临:前有企业紧缩、有经验有能力老员工的挤压,后有“90后”们的奋力猛追。但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博士、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却给80后很高的评价。“在未来越来越商业的经济环境中,商业人格才是最重要的。而‘80后’的价值观更加与‘商业人格’吻合,是最有希望的一代。只是作为承上启下的‘换代产品’,他们身上必然存在‘先进’和‘落后’的两面性。”那么,这个最有希望的一代。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前面的70后、60后?要如何发挥自身的商业人格,以至与整个社会接轨,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职场》杂志对话姜汝祥。
  
  “80后”的“革命”
  
  staffers:你提出过这样的思考:当独生子女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家将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处境?那么,你现在观察到的“处境”是什么样的?
  姜汝祥:现在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是尴尬的——他们依赖一群自己不喜欢的人。
  从情感上来说,他们不喜欢独生子女这代人,觉得他们跟自己这些“60、70后”有非常多的不一样。他们认为“80后们”有不懂回报、短视、不合作等诸多毛病;另一方面,在生意场上,又越来越依赖他们。
  这是两个代际之间文化的冲击和情感上的冲突,都是一种情绪。我们会用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去看待这些“80后”,认为他们应该知道回报、应该不要仅看短期利益。而80后们又用自己看来正确的东西来坚持自己的意见,这就很容易发生观念冲突和情绪上的对立。
  Staffers:既然代际冲突不可避免,那么,这种冲突会大规模爆发吗?
  姜汝祥:我认为真正的冲突还没有到来。尽管这些“独生子女们”进入职场已经有一些年头了,但他们在话语权和管理权上还是“受压迫者”。他们在企业的位置还不够,普遍被压抑。真正的冲突会在未来的3—5年内极端地爆发出来。在这种冲突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整个公司制度的变革。所以,我说,“谁能够领导独生子女,谁才能够领导21世纪的中国企业”。
  当你在衡量这些“80后”行为的时候,不应用上一代人的情绪和观念来评价这代人的行为,而是以公司发展的标准,即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个公司要什么样的员工、要什么样的表现来衡量行为,再去评价他们的是非,这才是标准。这个标准与人没有关系,不是你“喜欢”。这个标准就对,你“不喜欢”这个标准就是错的。这也意味着,“80后”们需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商业行为,需要做的就是对目标和结果负责任。
  
  “80后”代表着市场经济的精神
  
  staffers:你认为“80后”更能代表市场经济吗?这其中你还提到过“商业人格”的概念。
  姜汝祥:“80后”身上代表了市场经济的精神。而且,我认为80后的价值观更加与“商业人格”接轨。我们按属性给人格分类,会分为社会人格和商业人格。我们按照商业本身做事,我们的人格就商业化;按社会的方式来做事,我们的人格就是社会人格。大量“70、60后”是社会人,他们做事的标准是:社会大部分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但是,商业是用利益区分的,“80后”的人格很商业——如果没有好处就不做。商业人格的本质是讲一个人的行为标准,你是用哪个方式来做事。在商业社会,按市场标准、商业利益来做事,就带来了人格独立,但社会人格就无法独立。
  


  在其成长环境中,“80后”们深刻感受到钱的重要性。这并不是说明金钱至上,而是说明这个社会的自由度是增加的。这很大意义上是生存环境的变化。你没有商业人格的时候,你会发现维护关系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那么,在“商业人格”越来越重要的未来,如果你有足够的本事,你在一家公司不需要花精力维护所谓的关系,只要你能够给老板带来商业利益,他再不喜欢你也会用你。
  staffers:这样会不会让人觉得“80后”很功利、很自私,只要利益而不要其他?姜汝祥:不,这没什么不好。相反,我会认为正是这样的所谓功利、自私、利益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前进。刚才我说过,“80后”代表了市场经济的精神。市场经济有一个最简单的特点,市场经济一定强调个人为主体,而且强调每个人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从自我去打算,通过竞争的价格机制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分配。
  在两百多年前,有一个叫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家是这样定义市场化的:当每个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的总体价值最大。市场化则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转化机制,这个机制宣告财富的来源是每个人坦荡地追求自我利益!
  我们提出要“自私”,提倡在市场公平的环境下竞争,规则越明确我们就越鼓励大家要利益。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很多规则不公平,如果同时还想要钱就会导致很多恶果。中国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我们有些规则没有努力地做到更公平,如果更公平越自私就越好。
  Staffers:“80后”的频繁跳槽也被诟病,你如何看?
  姜汝祥:首先明确一点,其实不单是“80后”跳槽频繁,全世界公司的跳槽率都很快,因为互联网使人与人沟通的成本急剧下降。过去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以忠诚为主,因为那时候找一份工作的难度很大,人与人的沟通成本、转换成本很大。
  其实“80后”的跳槽是好现象,恰好就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真正的责任。这时我们会发现每个选择的背后越来越逼近他们的想法,而且使得这代人更加独立、更加自由,或者使这代人更加优秀。我们从来都将“80后”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只不过他们需要在环境中锻造他们的优秀品质。
  
  “80后”们如何实现接轨价值
  
  Staffers:尽管如你所说,“80后”代表着市场经济的精神,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80后、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先锋”的一代为何面临这样的尴尬?
  姜汝祥:“80后”是“先进”的、革命的,但正因为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期,所以,他们身上既有“新锐、革命”的一面,也有“虚伪、妥协”的一面。
  现在不是工作越来越少,而是有能力的人越来越多。而很多“80后”,在就业能力上明显是缺乏的,这表现在:
  在骨子里还是分数至上。把学校的考试方式带到了工作中,用分数来衡量。但因为分数是可以作弊、投机取巧、突击的。这样容易加大社会对这代人的负面评价。例如面试时候,他会当成考试,为了有个“好分数”,他会弄虚作假。反过来,面试单位越来越痛苦,甚至不知道怎么识别。结果就是干脆不要应届毕业生。社会对80后应届毕业生越来 越反感的背后,是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越来越技巧化。投机取巧害了他们。
  不从别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市场经济中做得好的,一定是愿意先付出的商家。80后在求职就业的时候,没有把自己从一个消费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要知道,这时候,你需要把自己售卖出去。而卖主的游戏规则,就是自己先吃亏。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80后们这方面的缺失使他们丧失了很多的就业能力。
  自我投资观念比较差。“80后”的观念很新,但是他们不知道把这些观念转换成赚钱的能力。现实中我们发现,“80后”相互间学习的能力是不够的,这会影响进步。他们不知道,自私的最大的特点是把一切变成你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自私。你会发现,他们愿意投资去整容、作假简历、购置西装……却不愿意花钱在提升就业力的培训上。这便是机会主义色彩。
  作为过渡的一代,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有浅薄和矛盾的一面。只是如今企业要求越来越高,“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如果“80后”们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两面性,那么,马上面临的就是“90后”这些更纯粹的市场经济一代的PK,场面将更惨烈。
  Staffers:除了上述观点,80后在真正实现商业人格、实现价值接轨上,你还有什么建议?
  姜汝祥:我想还有如下几个处事原则吧。
  多谈得失、少谈对错;多谈利益、少谈立场。“80后”的对错观和当权的“60后、70后”的对错观并不完全对接,那么,对抗是没有价值的。很重要的入口,就是把对错观转化成得失观。事实上,从理论上说,“80后”的很多东西是对的。但是,对的不等于你得到的。你是对的,但是你的对不能被人家接受和转化成你的能力的时候,这时候,你的“对”是没有价值的。应该在80后中,提倡“不讲对错,多讲得失”:如果你得到了,更多时候这个东西就是对的;如果你失去了,这个东西更多是错的。在公司中,我们有一个目标,就是“得到”。
  更多地选择跟市场经济接轨的工作。是不是可以有讲得失的平台,还是跟公司的性质有关系。如果你选择市场化程度低的公司,你是没有办法用得失观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那么,就要求大家少考公务员、少选择一些垄断行业、垄断性质的公司,而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公司。只是,现在很奇怪的是,很多应届毕业生去考公务员。你说一个应届毕业生,还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本质,凭什么可以做公务员?我们看到这些先进80后虚伪的另外一面:愿意为安稳牺牲自己的人格。一方面要我的地盘我做主,一面却跑去根本自己做不了主的地盘。就业压力或者是个很好的理由,但是,我们想问的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你主动选择了什么?其实,我们相信只要有差不多2-3个月的时间。你就能完成竞争力的转变。但很多80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考公务员、托关系进入一些大且垄断的行业,牺牲进取心,求个安稳的“金饭碗”,变成“我的地盘别人做主”,完全没有了市场经济的精神。
  当然,一代人作为先锋,在做观念变革的时候,他们身上必然带着这种两面性的色彩。革命开始时人会有虚伪、两面派,作为一个“换代产品”,身上有缺点也在所难免。事实上,他们的理念并没有强大能力去支撑,重要的是现在要看到这些问题、及时完成“产品”更新,真正实现自己身上的商业人格价值。
其他文献
日本企业虽然废除了终身雇佣制,但与它捆绑在一起的级别体制和薪酬体制变革却非一夕可就。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日本拥有世界上最敬业的职员。他们像工蜂一样卖力地工作,可以为了企业颠倒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但近两年,日本人好像变懒了。  《华尔街日报》报道,很多职员宁愿放弃提薪或者晋升的机会,而希望有更多时间与家人相处。尽管目前日本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仍有公务员不愿参加职业晋升考试。Towers Per
期刊
韩国:淘汰制将取代“铁饭碗”    以前在韩国,如果公务员没有受到拘禁以上的刑事处分或者罢免,就不会被强制免职。因此,一旦成为公务员,基本上一辈子就可以依靠国家吃饭,退休公务员可以按照退休前3年工资的76%获得年金,而一般国民年金只有退休前3年工资的50%。  现在,“铁饭碗”要被淘汰制取代。根据韩国政府有关“公务员淘汰制”的规定,每个政府机关都要对其职员表现进行评估,一定比例的不合格者将被分派做
期刊
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来说,公务员考试又是人生的一场恶仗,它似乎演变成了第二次高考。如果按照近年报考公务员人数与录取人数来看,说“国考”是“千军万马过钢丝”也不为过。但在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博士、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眼里,应届生千军万马地去考公务员无异于一场“荒诞剧”。  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人相信有基层工作经历者比应届生更胜任公务员。“我们承认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但我们认真去思考
期刊
何谓“50佳第一工作场所”?即“最适合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场所”前50强。之所以要做这个评选,是因为对于职场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的意义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多。它更像一个成年仪式,这一刻的选择会引发每个人一生职业发展走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是《职场》举办“50佳第一工作场所”评选的第二年,也是我们立志于要把这个评选做得更专业和具有公信力的进一步尝试。2008年的“50佳”评选,《职场》与全球知
期刊
2008年底的就业焦虑,比往年来得都更猛烈一些。捧起铁饭碗,吃上公家饭,在危机声四起的职场里又成了很多人的第一工作愿望。于是哪里有暖阳,哪里就成了方向。105万报名者,98%以上的淘汰率,使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了“中国最难的考试”。  同样的“热考”之风在遭受金融风暴最甚的美国,也刮得格外强烈。据报道称,截止到2008年12月6日,奥巴马团队已收到30多万名申请者简历,他们希望成为白宫的一名公务员。在
期刊
当穿惯了T恤牛仔裤的我踩着高跟鞋踉踉跄跄地从德勤大楼走出来的时候,感觉自己还是不能完全适应这身行头,尽管已经穿着它东奔西跑面了很多家单位。想想将来要是真做了咨询顾问,就得天天一身职业装面对客户,到时候不习惯也不行啦!  回想起刚才的小组面试,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最后一个环节面试官挨个儿问问题的时候轮到我却跳了过去呢?是对我完全不感兴趣?还是心中已经确定这个孩子可以顺利通过,进入下一轮筛选了
期刊
对于没有经历过经济低迷的大多数职场中人来说,了解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了解美国的企业在渡过经济危机时所做出的人力资源制度的调整,将有助于我们知晓危机对我们职业生涯正在(或将要)带来的变化。同时,也让我们有了重新检视自身的空间和时间。        特别策划下期预告:   《五大职位面试胜经》  在2009年危机的特殊时期,面试将有什么特殊变化?如何在面试前做足功课?如何了解面试背后隐藏
期刊
人们总是倾向于低估他人提供帮助的意愿,人们远比你想象的更愿意提供帮助。  寻求帮助者通常错误地认为,如果采用间接手段—借助表情而非直接询问传达其要求,他们将较容易获得帮助。然而,潜在帮助者却表示,他们更易于帮助那些直接提出要求的人。    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害羞的人,因此不能从事任何需要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职业?你是否因为不敢与人说话,而拿着一份调查问卷站在街边无所事事?你是否一想到需要去说服和哀求
期刊
调研背景分析:一方面,由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第一工作场所”的理解相对模糊,而对机会的渴求非常强烈,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缺少理性,因此对于招聘公司而言,吸引最一流的员工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挑战。另一方面,毕业3年内的员工已经度过了职场适应期,但对企业文化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完成学业到职业转换后迅速进入职业发展的再规划阶段,在这个阶段所在公司面临巨大的保留压力。  调研目的界定:本调研着眼于职业转
期刊
听“50佳”企业代表葛兰素史克、联想、英特尔、安永为你讲述对应届毕业生的培养经验,以及2009年毕业生需要注意的就业关键词。      2009年应届生,管理你的期望    中国有句古话,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说的就是“第一份工作”对人的重要性。不论男女,第一个选择都非常重要,在其将来个人职业发展的几十年里,这都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机会——尽管我们可以在之后去转换不同的角色或者职业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