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多家研究机构表示,环保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心,会在协同发展中率先突围。在财政部对京津冀一体化投入的真金白银中,有1万多亿元将砸向环保市场。那么,京津冀区域内的环保上市公司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这些公司纷纷摩拳擦掌吃起了“窝边草”。
京津冀环保一体化亟须破局
与国内另外两个经济增长极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最为脆弱,尤其是河北省的经济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如大型钢铁厂、水泥厂等,这些都是重污染企业。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气和水的污染治理都急需解决。另外,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而所谓的产业外移,就是把北京的一些高耗能企业迁往河北或者天津,但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在京津冀地区,问题仍需解决。例如2008年奥运会前从北京搬到河北唐山的首钢,对当地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
这些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单靠区域独立治理已无法解决。早在《协同规划》通过之前,京津冀就已在环保一体化上迈出了脚步,2013年9月,三部委就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但中信证券指出,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涉及到地方利益协调等问题,此区域防治协作并未取得突出效果。此次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其推进力度会远超过去的相关规划。
那么,京津冀环保这块蛋糕有多大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表示,通常一个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应占财政支出的3%。而据财政部测算,未来六年,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投入42万亿元,那么合理投入到环保领域的资金就是1.26万亿,这也就意味着在2020年前,京津冀环保产业每年都有2100亿元的投资机会。
大气治理解燃“煤”之困
目前,京津冀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前10名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据8席,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年用量高达13亿吨。在2013年9月,环保部等六部门联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细则》,计划到201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PM2.5的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随着京津冀环保生态一体化的加速,京津冀区域内的大气治理产业正驶入蓝海。这给区域内的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很多公司把业务开拓重点转向京津冀,已经在区域内有订单的公司,更是快马加鞭。
主营大气监测系统的雪迪龙,其证券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公司会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机会。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在河北、天津均有业务,去年年底,公司的“在线环境监测技术及系统应用”实验室还被认定为“北京市工程实验室”。河北的上市公司先河环保,主营大气监测和废气治理,去年也中标河北省第二期县级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采购项目,合同金额约1.17亿。主营脱硫脱硝业务的国电清新,很多业务分部在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等重度污染地区,去年公司还承接了河北丰润电厂脱硫特许经营项目。公司证券部的工作人员表示,正在运营的项目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未来,京津冀区域仍是公司业务开拓的重点。除了直接治理大气的治标类上市公司,分析机构指出,直接通过锅炉改造、减排而直接治本的上市公司,如神雾环保也值得关注。
经济再生水空间巨大
除了大气污染,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也非常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而且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华北平原主要河流地表水劣V类水质比重超过30%。在今年4月新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列举的38项限时完成的措施中,有9项措施都剑指京津冀,要求京津冀区域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公布地下室污染场地清单、开展修复试点等。
方正证券就非常看好“水十条”中提到的再生水利用,受益于成本下降等优势,在国内大部分区域的再生水,经济性会优于一次供水。如北京再生水厂总体新增规模已达220万吨/日,而且北京市政府计划到“十二五“末,要完成再生水厂等四类工程共计83项建设任务。方正证券认为,北京市再生水厂建设的示范性效果将很快在京津冀主要大型城市中传导,激发出更大的建设市场空间。
在再生水的回用中,离不开膜技术的应用。北京的碧水源就在膜法处理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公司已建成的MBR项目的处理能力累计已超过10亿吨/年,公司在北京地区的营业收入几乎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天津的膜法水处理整体方案提供商津膜科技,近年来在天津地区也斩获不少订单。此外津膜科技在海水淡化方面也有所突破,投入0.64亿元用于海水淡化预处理膜及成套装备产业化业务,现已完工。
而正向综合的环境服务商迈进的万邦达也对本刊记者表示,公司正积极备战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在北京的公司总部和河北的全资子公司昊天节能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势。未来公司在京津冀地区内的业务拓展会有大的突破。
“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带来的巨大机会,也吸引了外阜的企业纷纷来京津冀扩展业务。三维丝、凯美特气和桑德环境的业务都开始向京津冀地区辐射。研究机构表示,这些企业看重的就是这块环保大蛋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京津冀开拓环保业务。
京津冀环保一体化亟须破局
与国内另外两个经济增长极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最为脆弱,尤其是河北省的经济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如大型钢铁厂、水泥厂等,这些都是重污染企业。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大气和水的污染治理都急需解决。另外,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而所谓的产业外移,就是把北京的一些高耗能企业迁往河北或者天津,但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在京津冀地区,问题仍需解决。例如2008年奥运会前从北京搬到河北唐山的首钢,对当地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
这些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单靠区域独立治理已无法解决。早在《协同规划》通过之前,京津冀就已在环保一体化上迈出了脚步,2013年9月,三部委就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但中信证券指出,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涉及到地方利益协调等问题,此区域防治协作并未取得突出效果。此次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其推进力度会远超过去的相关规划。
那么,京津冀环保这块蛋糕有多大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表示,通常一个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应占财政支出的3%。而据财政部测算,未来六年,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投入42万亿元,那么合理投入到环保领域的资金就是1.26万亿,这也就意味着在2020年前,京津冀环保产业每年都有2100亿元的投资机会。
大气治理解燃“煤”之困
目前,京津冀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2014年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前10名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据8席,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年用量高达13亿吨。在2013年9月,环保部等六部门联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细则》,计划到201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PM2.5的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随着京津冀环保生态一体化的加速,京津冀区域内的大气治理产业正驶入蓝海。这给区域内的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很多公司把业务开拓重点转向京津冀,已经在区域内有订单的公司,更是快马加鞭。
主营大气监测系统的雪迪龙,其证券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公司会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机会。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在河北、天津均有业务,去年年底,公司的“在线环境监测技术及系统应用”实验室还被认定为“北京市工程实验室”。河北的上市公司先河环保,主营大气监测和废气治理,去年也中标河北省第二期县级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采购项目,合同金额约1.17亿。主营脱硫脱硝业务的国电清新,很多业务分部在河北、山西、新疆、内蒙古等重度污染地区,去年公司还承接了河北丰润电厂脱硫特许经营项目。公司证券部的工作人员表示,正在运营的项目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未来,京津冀区域仍是公司业务开拓的重点。除了直接治理大气的治标类上市公司,分析机构指出,直接通过锅炉改造、减排而直接治本的上市公司,如神雾环保也值得关注。
经济再生水空间巨大
除了大气污染,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也非常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而且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华北平原主要河流地表水劣V类水质比重超过30%。在今年4月新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列举的38项限时完成的措施中,有9项措施都剑指京津冀,要求京津冀区域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公布地下室污染场地清单、开展修复试点等。
方正证券就非常看好“水十条”中提到的再生水利用,受益于成本下降等优势,在国内大部分区域的再生水,经济性会优于一次供水。如北京再生水厂总体新增规模已达220万吨/日,而且北京市政府计划到“十二五“末,要完成再生水厂等四类工程共计83项建设任务。方正证券认为,北京市再生水厂建设的示范性效果将很快在京津冀主要大型城市中传导,激发出更大的建设市场空间。
在再生水的回用中,离不开膜技术的应用。北京的碧水源就在膜法处理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公司已建成的MBR项目的处理能力累计已超过10亿吨/年,公司在北京地区的营业收入几乎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天津的膜法水处理整体方案提供商津膜科技,近年来在天津地区也斩获不少订单。此外津膜科技在海水淡化方面也有所突破,投入0.64亿元用于海水淡化预处理膜及成套装备产业化业务,现已完工。
而正向综合的环境服务商迈进的万邦达也对本刊记者表示,公司正积极备战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在北京的公司总部和河北的全资子公司昊天节能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势。未来公司在京津冀地区内的业务拓展会有大的突破。
“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带来的巨大机会,也吸引了外阜的企业纷纷来京津冀扩展业务。三维丝、凯美特气和桑德环境的业务都开始向京津冀地区辐射。研究机构表示,这些企业看重的就是这块环保大蛋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京津冀开拓环保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