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阮籍字嗣宗,三國時期魏國詩人,竹林七賢其中一人。家族世奉儒學,因而作為當時玄學代表的阮籍,本來也是奉儒學的。他早期的詩句都表示不認同莊子的學說,魯迅先生提出阮籍因痛恨儒家禮儀被污辱,因而不再談禮教。亦因受到現實殘酷的洗禮後,他開始逐漸接受老莊的想法,並寫下批評儒學思想的作品。《大人先生傳》和《達莊論》就是這類型的作品。本文以阮籍晚年和中晚年時,所寫的《大人先生傳》和《達莊論》兩篇文章作比較,歸納出他思想流變的成因與外界的關係。
關鍵詞:阮籍;《達莊論》;《大人先生傳》;思想傾向
中圖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17-02
一、導言
阮籍作為當時玄學的代表,但本身世代奉儒學,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詠懷詩》中有句:「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詩和書正正是當時對儒家經典的稱呼,甚至有「視彼莊周子,榮桔何足賴」的詩句表明對莊子的不認同。明確表現出阮籍與儒學的關係密切的同時,不對莊學感興趣。
《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不僅是阮籍詩文創作中比較特別的作品,也是研究阮籍思想的重要文獻,這兩篇作品充份反映了他對儒學的見解,對研究他思想改變的原因,是一份有力的證據。
在進行文獻概覽時,發現有不多的人分別以《達莊論》或《大人先生傳》作過一定程度的分析,但這兩篇文章同樣是以虛構的角色作主體,他生處的時代有多種理由令其不得不避諱言行,因而令很多事實的真相或以隱晦的筆法鋪排,若只用單一的文本分析並太足夠,因而本專題採用歸納他們對這兩文本的看法,並加以分析當中因由。
二、魏晉風氣及阮籍背景
魏晉的文學是由建安代年(196-220)開始,當時曹操掌握了朝政,但由於士族力量過大,中央集權漸漸瓦解。曹操死後由曹丕繼位,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以附和士族。由於士族的權力並不源於皇權,因而對不太依附皇室。而傳統的儒家思想是以實在建構王道和名教的秩序,因而在這時代不適用。當一種思想不適用時,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思想,當時的玄學就是取代品。玄學是由老莊的哲學中發展出來的,以“貴無”為最高的境界,鼓勵人們對個體人生意義和價值作思考,以探索人格的本質為題。[1]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氐人,即今河南開封。晉書中記載,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是他父親。建安七子除了孔融外,都效力於曹操,阮瑀也不例外,曾為曹操的丞相掾,自此阮家與曹家結成一段很深的關係。他父親在晉朝建立前已去世,當時阮籍約三歲。年青時對於政治十分關心,“有濟世之志”。但隨著司馬氐篡權,令政治風氣日漸敗壞,令阮籍的想法開始改變,他為了在亂世中求存,不惜借醉避開敏感話題,也躲避開權力的鬥爭,有一種類似“出世”的思想。[2]
阮籍出生於210年死於263年。在正始十年(249年),即阮籍39歲時,明帝曹叡駕崩,曹爽和司馬懿以輔導曹芳執政為由,掌握政權。而兩人實際上互相強化自己的政治力量,政局十分混亂。當時曹爽有意招阮籍作參軍,但他因想在這亂世中明哲保身,因而以病辭官歸隱。從這時期來看,阮籍已經沒有儒家思想中,關愛社會的想法。此外,阮籍在禮法上,也表現出與儒家不同的行為。歷史上記載的例子多不勝數,如守教期間吃肉,與嫂單獨會面等,都代表其不合儒家的典範。[3]
從文獻記錄中,阮籍的行為無疑是不太依循儒家思想而是奉行玄學,那麼《詠懷詩》中所說的“好詩、書”是真還是假?以下將從《大人先生傳》和《達莊論》兩篇文中,找出儒學和玄學在阮籍心中的地位。
三、《大人先生傳》簡介與分析
《大人先生傳》是阮籍晚年的作品,透過大人先生的行為表現自己的志趣,也可能是一生的回顧。作品中有四類型的人物,分別為“大人先生”、“士君子”、“隱士”和“拾薪者”,四種人物的形象鮮明。筆者認為“大人先生”和“士君子”是代表阮籍老年和青年的形象,而“隱士”和“拾薪者”就代表其對政治的取向。
“大人先生”,形象為一位無名的老人,他日常生活都十分簡樸,也對自然事物有一番獨特的見解。我認為這是阮籍描寫自己的老年形象。大人先生一方面嚮往著“唯法是修,唯有是克”的生活,但無奈只能“束身修行,日慎一日”,以驚慌不定的態度生活下去。
而士君子則是年青時的阮籍,希望“揚名於後世,齊功德於往古;事奉君上,牧養百姓。”事實上阮籍年青時曾經任官,《詠懷詩》三十九首中,“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這個想法,正正與《大人先生傳》中的句吻合,因而推斷阮籍借以大人先生的故事,回憶過去。[4]
然而在文中亦有大部份情節與可以與阮籍生平呼應。
《大人先生傳》 對應的生平或時代背景
往者天嘗在下,地嘗在上,反覆顛倒,未之安固。 似是暗諷司馬家以下犯上,臣弒君及脅君以取政權。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於禈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 以夫虱於禈中的安逸比喻借醉避開政治敏感的話題,借病推辭官職等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求存,以求不穩定的安逸。
於是懼民之知其然,故重賞以喜之,嚴刑以威之。財匱而賞不供,刑盡而罰不行,乃始有亡國、戮君、潰敗之禍。 221-263年的政策評價為有:在屯田令、設中央監察機構和九品中正制等政治條目,以限制豪強、整肅吏治、嚴明賞罰為重點。
由此可見《大人先生傳》為阮籍一生經歷的縮影。而“隱士”和“拾薪者”分別代表不同選擇不同信仰後,生活的結果。“隱士”為選擇“道”的結果,其生活平淡,無憂。而“拾薪者”則是選擇以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生存,辛苦一生但得到不多。從這結果上來看,阮籍似乎比較喜好“隱士”這個選擇,而現實中亦如是。
四、《達莊論》簡介與分析
《達莊論》,故名思義是達至老莊思想的議論。關於《達莊論》寫作時間,學界有三種說法,分別為: (一)嘉平五年說:由學者丁冠之先生提出。他認為正始時期是阮籍思想由儒轉莊的分界線。根據《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的內容上基本一致,從而推斷寫作時間為《大人先生傳》同時或稍早。認為寫作時間不會晚於應平(249-253)與正元(254-256年)。[5]
(二)正始九年說:最早由董眾於《阮步兵年譜》提出。他是根據《達莊論》開首的一句“伊單閼之辰,執徐之歲,萬物權輿之時,季秋遙夜之月”來推斷。“單閼”和“執徐”是中國古代太歲紀年法的寫法。[6]
(三)景元元年說:由陳伯君和郭光提出。是以正始九年說中的說法進一步推斷出來的。
三種說法中,我認為“景元元年”說法最為真實。“嘉平五年說”是以完全作品中的內容作依據,但由於當時政治風氣險惡,大多文人都不敢於直接從文中表達思想。而在三種說法中,阮籍的年齡為39-51歲,正是他意識到要避開政治爭執的年齡,所以以阮籍當時的思想性格來說,這並不太可能直接把現實生活的事代入作品中,起碼並不會明顯描寫時間。而其餘兩種說法,雖然都只是以《達莊論》中的一句作依歸,但相對來說“單閼”和“執徐”兩詞已經算是隱晦的表達,沒有明確示明寫作時間,但卻有跡可尋。玄學盛行的魏晉時期,對“經”已不太重視,而“單閼”和“執徐”兩字的出處是於《爾雅?釋天》中出現,一方面代表阮籍的儒家修為,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有刻意隱瞞的鋪排。而若“正始九年說”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成文日期,那由此再細推論下去的“景元元年說”則更甚。但無論那一種說法也好,都一致認同阮籍寫作《達莊論》的時間為中晚年。
《達莊論》的寫作背景為明帝曹叡駕崩,曹爽和司馬懿以輔導曹芳執政這一段時期。而《達莊論》是描寫“先生”與“縉紳好事之徒”的辯論,先生為道家的代表,而縉紳好事之徒則是儒家的代表,以兩個角色辯論明道出的兩者的關係。兩人的思想分別代表阮籍對於儒和道的想法。
先生(道) 縉紳好事之徒(儒)
昔人有欲觀於閬峰之上者,資端冕,服驊騮,至乎崑崙之下,沒而不反。端冕者,常服之飾。……今吾將墜崔巍之高,杜衍謾之流,言子之所由,幾其寤而獲及乎。
?認為諸子百家的理論實行了這麼久都未見成效。 天道貴生,地道貴貞,聖人修之以建其名。吉凶有分,是非有經,務利高勢,惡死重生,故天下安而大功成也。
?呼應儒家思想的“實在建構王道和名教的秩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凡耳目之耆,名份之施,處官不易司,舉奉其身,非以絕手足、裂肢體也。然後世之好異者,不顧其本,各言我而已矣,何待於彼。
?回應“循自然、推天地者,寥廓之談也。”,認為自然和人是一體的,不應本末倒置。 循自然、推天地者,寥廓之談也。
?表面上批評道家的崇尚的自然是荒謬,但從先生的回應看到,阮籍思想已經認為人與自然為一體是法則。
潔己以尤世、修身以明污者,誹謗之屬也;繁稱是非、背質追文者,迷罔之倫也。
?依照儒道的思想,修身以明志的人都會被誹謗,也會在倫理中迷失。 是以作制造巧者害於物,明著是非者危與身,修飾以顯潔者者惑於生,畏死而榮生者失其貞。
?明言君子是正道的人,不怕造巧和著是非的人,怕死貪榮的人會失去品行。暗示道的思想對君子來說是不可取。
從《達莊論》部份的對話中,看到先生與縉紳好事之徒分別對現今處世應有的態度作一番討論。先生的說法與道家最為符合,天地自然合為一體,也道出了儒家思想的不足。而縉紳好事之徒口中所言的君子,就是以往阮籍所嚮往的品格,但他明白到,說易行難,古往今來奉行儒家思想的聖人多不勝數,然而大多都不受重視,甚至會迷失於道德倫理中。
《大人先生傳》和《達莊論》情節與現實社會狀況相似之處
歷史事件 《大人先生傳》
司馬家謀反,臣脅君以掌天下政權。 往者天嘗在下,地嘗在上,反覆顛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
四十歲的那年,司馬懿一次過殺了何晏、鄧颺等人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於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
歷史事件 《達莊論》
三國頂立,群臣都勸曹操稱王,但他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為由,怕天下人反對。 昔人有欲觀於閬峰之上者,資端冕,服驊騮,至乎崑崙之下,沒而不反。
魏晉時期是另一個百家爭嗚的時代。[7] 儒、墨之後,堅白並起,吉凶連物,得失在心,結徒聚黨,辯說相侵。
《大人先生傳》和《達莊論》對“儒”的評價
作品對儒家規條的看法: 《大人先生傳》 《達莊論》
立言、立德、立功 人為了這三不朽,一直束身修行,在現今時代更要擔驚受怕,但卻不一定換取成果。 君子坦蕩蕩,比起偷生求全,君子應該修飾以顯潔者者惑於生,否則生者失其貞。但其實他認為會遭受誹謗,更會迷失其中。
入世的應度 入世就如“夫虱之處於禈中”,表面上安穩的生活`很易受到外界變化影響。 身所懷的“濟世之志”並不是壞事,但諸子的思想奉行了多年,仍未見社會有大的改變,令其沮喪。
名節禮教 所有的法制和名教禮節都是為控制民眾而訂立,為管理好國家,但這“而乃目以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過乎。” 人就是自然的一部份,而禮教名節均為自然出現的。
五、總結
可見阮籍對於儒家思想中最重視的規範都以道家思想解答,顯其不足。兩作品同為阮籍中晚年的作品,都有重玄學,輕儒術的論說,反映阮籍對儒學的喜好已經減退,甚至輕蔑。當中說到儒學不足時的形容,婉如與當時政局相呼應。如在他四十歲的那年,司馬懿一次過殺了何晏、鄧颺等人,令其感到自己彷如夫虱之處於禈中,朝不保夕。而阮籍少年時喜好詩、書亦是事實,當然有可能史書中所記錄的“好”詩書只是解作喜歡詩書,亦不代表其人物信仰,但基於他家族都奉儒,我不認為年少的他在家族管教下可以脫離儒家思想。因此阮籍從奉儒轉為崇道,是基於中晚年政治動盪不定,又見到以往的戰友都遭受殺害,因而心灰意冷,以玄學的哲理排解。但有說法指由儒轉道,是為求存於當時的計謀,並不是真正的思想改變。[8]但我認為他能通透地道出儒家的不足,並能以道家的學說補其空隙,在思想上已有一定程度的傾向道家。
参考文献:
[1]駱玉明:《簡明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75-78。
[2]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42-109。
[3]房玄齡:《晉書》(武英殿二十四史本),頁1359。
[4]李琦峰、何善蒙:〈《大人先生傳》:阮籍矛盾、苦悶一生的寫照〉,載於浙江社會科學第8期,2009年,頁80-84及128。
[5]丁冠之:《阮籍》(山東:齊魯書社,1982年),頁1-7。
[6]董眾:〈阮步兵年譜〉,載於《東疵叢刊》第三期,1931年,頁25-125。
[7]駱玉明:《簡明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74-90。
[8]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133-158、161-192。
關鍵詞:阮籍;《達莊論》;《大人先生傳》;思想傾向
中圖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17-02
一、導言
阮籍作為當時玄學的代表,但本身世代奉儒學,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詠懷詩》中有句:「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詩和書正正是當時對儒家經典的稱呼,甚至有「視彼莊周子,榮桔何足賴」的詩句表明對莊子的不認同。明確表現出阮籍與儒學的關係密切的同時,不對莊學感興趣。
《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不僅是阮籍詩文創作中比較特別的作品,也是研究阮籍思想的重要文獻,這兩篇作品充份反映了他對儒學的見解,對研究他思想改變的原因,是一份有力的證據。
在進行文獻概覽時,發現有不多的人分別以《達莊論》或《大人先生傳》作過一定程度的分析,但這兩篇文章同樣是以虛構的角色作主體,他生處的時代有多種理由令其不得不避諱言行,因而令很多事實的真相或以隱晦的筆法鋪排,若只用單一的文本分析並太足夠,因而本專題採用歸納他們對這兩文本的看法,並加以分析當中因由。
二、魏晉風氣及阮籍背景
魏晉的文學是由建安代年(196-220)開始,當時曹操掌握了朝政,但由於士族力量過大,中央集權漸漸瓦解。曹操死後由曹丕繼位,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以附和士族。由於士族的權力並不源於皇權,因而對不太依附皇室。而傳統的儒家思想是以實在建構王道和名教的秩序,因而在這時代不適用。當一種思想不適用時,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思想,當時的玄學就是取代品。玄學是由老莊的哲學中發展出來的,以“貴無”為最高的境界,鼓勵人們對個體人生意義和價值作思考,以探索人格的本質為題。[1]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氐人,即今河南開封。晉書中記載,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是他父親。建安七子除了孔融外,都效力於曹操,阮瑀也不例外,曾為曹操的丞相掾,自此阮家與曹家結成一段很深的關係。他父親在晉朝建立前已去世,當時阮籍約三歲。年青時對於政治十分關心,“有濟世之志”。但隨著司馬氐篡權,令政治風氣日漸敗壞,令阮籍的想法開始改變,他為了在亂世中求存,不惜借醉避開敏感話題,也躲避開權力的鬥爭,有一種類似“出世”的思想。[2]
阮籍出生於210年死於263年。在正始十年(249年),即阮籍39歲時,明帝曹叡駕崩,曹爽和司馬懿以輔導曹芳執政為由,掌握政權。而兩人實際上互相強化自己的政治力量,政局十分混亂。當時曹爽有意招阮籍作參軍,但他因想在這亂世中明哲保身,因而以病辭官歸隱。從這時期來看,阮籍已經沒有儒家思想中,關愛社會的想法。此外,阮籍在禮法上,也表現出與儒家不同的行為。歷史上記載的例子多不勝數,如守教期間吃肉,與嫂單獨會面等,都代表其不合儒家的典範。[3]
從文獻記錄中,阮籍的行為無疑是不太依循儒家思想而是奉行玄學,那麼《詠懷詩》中所說的“好詩、書”是真還是假?以下將從《大人先生傳》和《達莊論》兩篇文中,找出儒學和玄學在阮籍心中的地位。
三、《大人先生傳》簡介與分析
《大人先生傳》是阮籍晚年的作品,透過大人先生的行為表現自己的志趣,也可能是一生的回顧。作品中有四類型的人物,分別為“大人先生”、“士君子”、“隱士”和“拾薪者”,四種人物的形象鮮明。筆者認為“大人先生”和“士君子”是代表阮籍老年和青年的形象,而“隱士”和“拾薪者”就代表其對政治的取向。
“大人先生”,形象為一位無名的老人,他日常生活都十分簡樸,也對自然事物有一番獨特的見解。我認為這是阮籍描寫自己的老年形象。大人先生一方面嚮往著“唯法是修,唯有是克”的生活,但無奈只能“束身修行,日慎一日”,以驚慌不定的態度生活下去。
而士君子則是年青時的阮籍,希望“揚名於後世,齊功德於往古;事奉君上,牧養百姓。”事實上阮籍年青時曾經任官,《詠懷詩》三十九首中,“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這個想法,正正與《大人先生傳》中的句吻合,因而推斷阮籍借以大人先生的故事,回憶過去。[4]
然而在文中亦有大部份情節與可以與阮籍生平呼應。
《大人先生傳》 對應的生平或時代背景
往者天嘗在下,地嘗在上,反覆顛倒,未之安固。 似是暗諷司馬家以下犯上,臣弒君及脅君以取政權。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於禈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 以夫虱於禈中的安逸比喻借醉避開政治敏感的話題,借病推辭官職等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求存,以求不穩定的安逸。
於是懼民之知其然,故重賞以喜之,嚴刑以威之。財匱而賞不供,刑盡而罰不行,乃始有亡國、戮君、潰敗之禍。 221-263年的政策評價為有:在屯田令、設中央監察機構和九品中正制等政治條目,以限制豪強、整肅吏治、嚴明賞罰為重點。
由此可見《大人先生傳》為阮籍一生經歷的縮影。而“隱士”和“拾薪者”分別代表不同選擇不同信仰後,生活的結果。“隱士”為選擇“道”的結果,其生活平淡,無憂。而“拾薪者”則是選擇以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生存,辛苦一生但得到不多。從這結果上來看,阮籍似乎比較喜好“隱士”這個選擇,而現實中亦如是。
四、《達莊論》簡介與分析
《達莊論》,故名思義是達至老莊思想的議論。關於《達莊論》寫作時間,學界有三種說法,分別為: (一)嘉平五年說:由學者丁冠之先生提出。他認為正始時期是阮籍思想由儒轉莊的分界線。根據《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的內容上基本一致,從而推斷寫作時間為《大人先生傳》同時或稍早。認為寫作時間不會晚於應平(249-253)與正元(254-256年)。[5]
(二)正始九年說:最早由董眾於《阮步兵年譜》提出。他是根據《達莊論》開首的一句“伊單閼之辰,執徐之歲,萬物權輿之時,季秋遙夜之月”來推斷。“單閼”和“執徐”是中國古代太歲紀年法的寫法。[6]
(三)景元元年說:由陳伯君和郭光提出。是以正始九年說中的說法進一步推斷出來的。
三種說法中,我認為“景元元年”說法最為真實。“嘉平五年說”是以完全作品中的內容作依據,但由於當時政治風氣險惡,大多文人都不敢於直接從文中表達思想。而在三種說法中,阮籍的年齡為39-51歲,正是他意識到要避開政治爭執的年齡,所以以阮籍當時的思想性格來說,這並不太可能直接把現實生活的事代入作品中,起碼並不會明顯描寫時間。而其餘兩種說法,雖然都只是以《達莊論》中的一句作依歸,但相對來說“單閼”和“執徐”兩詞已經算是隱晦的表達,沒有明確示明寫作時間,但卻有跡可尋。玄學盛行的魏晉時期,對“經”已不太重視,而“單閼”和“執徐”兩字的出處是於《爾雅?釋天》中出現,一方面代表阮籍的儒家修為,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有刻意隱瞞的鋪排。而若“正始九年說”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成文日期,那由此再細推論下去的“景元元年說”則更甚。但無論那一種說法也好,都一致認同阮籍寫作《達莊論》的時間為中晚年。
《達莊論》的寫作背景為明帝曹叡駕崩,曹爽和司馬懿以輔導曹芳執政這一段時期。而《達莊論》是描寫“先生”與“縉紳好事之徒”的辯論,先生為道家的代表,而縉紳好事之徒則是儒家的代表,以兩個角色辯論明道出的兩者的關係。兩人的思想分別代表阮籍對於儒和道的想法。
先生(道) 縉紳好事之徒(儒)
昔人有欲觀於閬峰之上者,資端冕,服驊騮,至乎崑崙之下,沒而不反。端冕者,常服之飾。……今吾將墜崔巍之高,杜衍謾之流,言子之所由,幾其寤而獲及乎。
?認為諸子百家的理論實行了這麼久都未見成效。 天道貴生,地道貴貞,聖人修之以建其名。吉凶有分,是非有經,務利高勢,惡死重生,故天下安而大功成也。
?呼應儒家思想的“實在建構王道和名教的秩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凡耳目之耆,名份之施,處官不易司,舉奉其身,非以絕手足、裂肢體也。然後世之好異者,不顧其本,各言我而已矣,何待於彼。
?回應“循自然、推天地者,寥廓之談也。”,認為自然和人是一體的,不應本末倒置。 循自然、推天地者,寥廓之談也。
?表面上批評道家的崇尚的自然是荒謬,但從先生的回應看到,阮籍思想已經認為人與自然為一體是法則。
潔己以尤世、修身以明污者,誹謗之屬也;繁稱是非、背質追文者,迷罔之倫也。
?依照儒道的思想,修身以明志的人都會被誹謗,也會在倫理中迷失。 是以作制造巧者害於物,明著是非者危與身,修飾以顯潔者者惑於生,畏死而榮生者失其貞。
?明言君子是正道的人,不怕造巧和著是非的人,怕死貪榮的人會失去品行。暗示道的思想對君子來說是不可取。
從《達莊論》部份的對話中,看到先生與縉紳好事之徒分別對現今處世應有的態度作一番討論。先生的說法與道家最為符合,天地自然合為一體,也道出了儒家思想的不足。而縉紳好事之徒口中所言的君子,就是以往阮籍所嚮往的品格,但他明白到,說易行難,古往今來奉行儒家思想的聖人多不勝數,然而大多都不受重視,甚至會迷失於道德倫理中。
《大人先生傳》和《達莊論》情節與現實社會狀況相似之處
歷史事件 《大人先生傳》
司馬家謀反,臣脅君以掌天下政權。 往者天嘗在下,地嘗在上,反覆顛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
四十歲的那年,司馬懿一次過殺了何晏、鄧颺等人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於褌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繩墨也。
歷史事件 《達莊論》
三國頂立,群臣都勸曹操稱王,但他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為由,怕天下人反對。 昔人有欲觀於閬峰之上者,資端冕,服驊騮,至乎崑崙之下,沒而不反。
魏晉時期是另一個百家爭嗚的時代。[7] 儒、墨之後,堅白並起,吉凶連物,得失在心,結徒聚黨,辯說相侵。
《大人先生傳》和《達莊論》對“儒”的評價
作品對儒家規條的看法: 《大人先生傳》 《達莊論》
立言、立德、立功 人為了這三不朽,一直束身修行,在現今時代更要擔驚受怕,但卻不一定換取成果。 君子坦蕩蕩,比起偷生求全,君子應該修飾以顯潔者者惑於生,否則生者失其貞。但其實他認為會遭受誹謗,更會迷失其中。
入世的應度 入世就如“夫虱之處於禈中”,表面上安穩的生活`很易受到外界變化影響。 身所懷的“濟世之志”並不是壞事,但諸子的思想奉行了多年,仍未見社會有大的改變,令其沮喪。
名節禮教 所有的法制和名教禮節都是為控制民眾而訂立,為管理好國家,但這“而乃目以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過乎。” 人就是自然的一部份,而禮教名節均為自然出現的。
五、總結
可見阮籍對於儒家思想中最重視的規範都以道家思想解答,顯其不足。兩作品同為阮籍中晚年的作品,都有重玄學,輕儒術的論說,反映阮籍對儒學的喜好已經減退,甚至輕蔑。當中說到儒學不足時的形容,婉如與當時政局相呼應。如在他四十歲的那年,司馬懿一次過殺了何晏、鄧颺等人,令其感到自己彷如夫虱之處於禈中,朝不保夕。而阮籍少年時喜好詩、書亦是事實,當然有可能史書中所記錄的“好”詩書只是解作喜歡詩書,亦不代表其人物信仰,但基於他家族都奉儒,我不認為年少的他在家族管教下可以脫離儒家思想。因此阮籍從奉儒轉為崇道,是基於中晚年政治動盪不定,又見到以往的戰友都遭受殺害,因而心灰意冷,以玄學的哲理排解。但有說法指由儒轉道,是為求存於當時的計謀,並不是真正的思想改變。[8]但我認為他能通透地道出儒家的不足,並能以道家的學說補其空隙,在思想上已有一定程度的傾向道家。
参考文献:
[1]駱玉明:《簡明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75-78。
[2]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42-109。
[3]房玄齡:《晉書》(武英殿二十四史本),頁1359。
[4]李琦峰、何善蒙:〈《大人先生傳》:阮籍矛盾、苦悶一生的寫照〉,載於浙江社會科學第8期,2009年,頁80-84及128。
[5]丁冠之:《阮籍》(山東:齊魯書社,1982年),頁1-7。
[6]董眾:〈阮步兵年譜〉,載於《東疵叢刊》第三期,1931年,頁25-125。
[7]駱玉明:《簡明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74-90。
[8]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133-158、16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