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拓展”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时尚,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形式花哨,泛语文化;有的数量失控,洋洋洒洒;有的重复无序,难易不当。一个成功的课堂拓展,应是原有文本的拓展,其内容既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拓展;略谈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在小学阶段,课本依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应该说,目前使用的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同时应该指导学生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那么,该如何张开拓展阅读的翅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拓展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拓展预习,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钱学森的爱戴,体会钱学森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心里留下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激发起阅读冲动。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拓展预习,如《微笑着承受一切》《大江保卫战》等课文。
二、拓展的阅读数量要适宜
目前的拓展阅读还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有些课堂上,忽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任意拓展延伸。有的教师上《九寨沟》一课,只花25分钟的教学时间,要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九寨沟有什么特点,而后就补充了显然是未经剪裁的近2500字的有关九寨沟的传说、风景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简练的文字刻画出如画美景的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初衷的。
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必须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阅读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要慧目识真,把一些真正的经典性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
三、拓展的阅读类型要多样
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的类型和形式。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教师有必要选择推荐那些和课文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归类,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多样化。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将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种类繁多和时效性强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材料问题。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四、创造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给我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开放学校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更新图书馆书籍;其次,增设班级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借书,班级图书角是学校图书室的延伸,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捐献出来,组成班级的图书角,学生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选择班级有责任感的学生对图书角进行管理,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三是增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处理好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的关系,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五、组织开展阅读成果交流活动
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是提高拓展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及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知识、年龄、心理特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手抄报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班级的实际和当前的教学任务,灵活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操作运用,在不断的实验研究中总结创新,绝不能一成不变地模仿和照搬。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拓展;略谈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在小学阶段,课本依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应该说,目前使用的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同时应该指导学生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那么,该如何张开拓展阅读的翅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拓展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拓展预习,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钱学森的爱戴,体会钱学森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搜集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心里留下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理解,从而激发起阅读冲动。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拓展预习,如《微笑着承受一切》《大江保卫战》等课文。
二、拓展的阅读数量要适宜
目前的拓展阅读还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有些课堂上,忽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任意拓展延伸。有的教师上《九寨沟》一课,只花25分钟的教学时间,要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九寨沟有什么特点,而后就补充了显然是未经剪裁的近2500字的有关九寨沟的传说、风景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简练的文字刻画出如画美景的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初衷的。
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必须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阅读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要慧目识真,把一些真正的经典性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
三、拓展的阅读类型要多样
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的类型和形式。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教师有必要选择推荐那些和课文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归类,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多样化。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将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种类繁多和时效性强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材料问题。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四、创造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给我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开放学校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更新图书馆书籍;其次,增设班级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借书,班级图书角是学校图书室的延伸,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捐献出来,组成班级的图书角,学生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选择班级有责任感的学生对图书角进行管理,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三是增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处理好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的关系,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五、组织开展阅读成果交流活动
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是提高拓展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及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知识、年龄、心理特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手抄报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班级的实际和当前的教学任务,灵活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操作运用,在不断的实验研究中总结创新,绝不能一成不变地模仿和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