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常荣幸能够在各位同仁面前分享我对基金品牌另外的一个思考,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的指正。
在讨论基金公司的品牌之前,我想先与大家分享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投资于基金,应该是在市场低点买?还是在高点买?”通过数据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投资人买基金,过去是低点不买,高点买,未来呢?恐怕还是这样。我们的资讯越来越发达之后,客户的这种行为会改善?还是恶化?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金指数到现在为止超越市场年化有10%,基金确实让投资人赚了钱。但今年基金并没有赚到钱,很多人就因此说基金行业不好。在我看来,基金行业的表现是由市场、基金公司和投资者三者共同决定的,虽然投资人赔了钱需要基金公司承担一定责任,但投资人赔钱跟基金公司应该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关联。投资人过去是在高点买,未来我相信还是在高点买,因为“不是不知道,只是做不到”。
再问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中国证券市场牛短熊长吗?”我对大盘走势做了统计,把数据分成:周、月、季度、半年、年。算完以后,我发现,大盘涨的概率大于跌的概率,虽然两个概率差距不大。看完这个数据之后再说中国是牛短熊长吗?大家都说好像不是了。感知是牛短熊长,但事实上并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的是牛熊定义。
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我不认为中国是牛短熊长”,有人评论说:“不对,中国就是牛短熊长”。我就问,2009年算牛算熊?有人说:2009年不能算牛市吧。那2009年算什么市呢?2009年不算牛市,我们对牛市的定义是什么?2009年如果不算牛市,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再创新高才是牛市。如果再创新高才是牛市,我想全球都是牛短熊长。所以公众对牛熊的定义就是涨为牛,跌为熊。但是数据说明其实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为什么所有人都支持这个观点?更多是投资者的感知。什么时候我们才会觉得是牛市的到来?涨到10%,好像离牛市还很远,3400点都没破,更别提牛市了。所以,感知跟数据是不一样的。
我想从这个角度上讲,客户的感知跟最终的数据会差很远、很远。感知与数据是不同,而我们应该带给客户的其实是数据,而不是迎合客户的感知。
什么样的感知才是正确呢?
第一,要有一个合适的参照点。
如同牛、熊定义,如果我们的参照点是过去最高点,那我觉得未来可能还有很多年是熊市,下一次牛市,我觉得至少三五年后了,超6000点还得三五年往后。再创新高毕竟是很短的日子,所以参照点一定要合适。
第二,要有合适的参照时间。
如果我们用过去这一年的数据来看,基金行业确实输了钱、赔了钱,基金行业战胜市场很少,甚至赔的蛮多。那这时候我们来谈基金好和坏,其实我们的时间有问题。而如果放到基金指数,用过去九年的时间来看,其实它超越综指年化10%以上的回报,并且在九年里的头六年都能战胜市场,所以基金获胜是大概率事件。
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才可能合理控制情绪,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感知。
正确的感知对于一个专业人员的意义究竟如何呢?
第一,我们只有带给客户一个正确的认知,才能够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
一个决策大都会分四方面:环境信息、认知评估、加工和概率的判断,最后形成决策。这是一个正常的决策流程。抛开认知,主客观信息描述构成了对客户决策的影响。
比如说,2008年10月份,很多媒体都在说“底部尚未来临,上行还有空间”,写“在迎来下一轮牛市前可能要经历比上一轮熊市更长的等待。”我们自己也会这么认为。但这些报道出来后的八个月上涨100%。所以,在证券投资领域,专家的阐述很多也是他们的主观描述。为什么会这样?
我最喜欢的是美国前财长罗伯特·鲁宾对投资的理解:“投资唯一可能确定的事情就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确定性”。尽管我们专业,但是投资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赚钱的真理,但是那个真理压根不存在,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优化决策。所以,决策只是一个权衡几率的过程。
环境信息中有一个叫“心境一致性效应”。人们总是有选择的提取和加工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
赚钱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乐观,判断也是乐观;赔钱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悲观,吸收的也是悲观。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我们会影响投资人,强化他们在不同市场情境中的情绪冲击。最后,我们以理性的逻辑得到的却是贪婪与恐惧的行为结果。
那么,客户在赔钱之后,我可以看到基金公司遭受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如何来理解?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口诛笔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投资人在赔钱之后,都是很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痛恨。这时候投资者有几种行为, “文饰与疏远”、“回避”,这算好的,更多的投资者采取的是“贬损”与“投射”。贬低相关方,以化解自己的焦虑。贬低了基金公司以后,他自己对自己错误决策的感受就下降了。还有一种叫“投射”,“投射”是什么?一个典型的投射就是目前基金亏损和基金管理费的相关报道,把投资人的亏损与基金公司管理费的收入对立起来,让投资者产生了极强的投射心理。
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让我们知道很多人在讲什么。这么多人在讲,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话会不会对我们有影响。我们从非常专业的传播者走向商业传播者,必须考虑读者的偏好。引导和迎合如何平衡?这是基金公司为求生存而必须考虑的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更大的考验是专业。我们必须要考虑商业,必须考虑大众声音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还必须思考如何引导,还得跟迎合相平衡。这可能是我们在品牌建设中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对基金品牌建设的思考,形象地说概括为“七情六欲”。“七情”来自于《礼记·礼运》,“喜、怒、哀、乐、惧、爱、恶、欲”。人生有“七情”,投资也有,“七情”最后带来的结果是让客户低点不买,高点买。
“七情”是我们对一个事物认知之后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这种表达往往会成为我们最终决策的依据。在“七情”影响和控制之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是情绪的产物。
比如说,回过头看到2008年底,一旦加上市盈率这个指标,我们就会发现:市盈率高的时候进场,收益率就低;市盈率低的时候进场,收益率就高。所以,用市盈率来衡量市场进入的时点,其实是一个合适的指标。但是,市盈率的指标不简单,价值投资说起来没有人不知道,做了就很困难。
我有一个案例,我们访问100个人,其中有工程师30人,律师70人。100个人里把他所有的特征写下来,写100张签,抽出一张:“约翰,男,45岁,已婚,有子女。比较保守,谨慎并富有进取心,对社会和政治问题不感兴趣,闲暇时间多用于业余爱好,比如做木匠活和猜数字的谜语。”看完这个描述,我们会觉得他是工程师还是律师?典型的工程师表述。但是他从30个工程师,70个律师里头抽出来的,是律师的概率大。在市盈率低点投资获得更高收益的概率会更大,就这么简单,但简单到在决策的时候我们基本不会用。这就是投资人的决策特征。所以价值选择虽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会有一些决策中的障碍让投资人难以做到。
让投资人提高收益的方法,我用佛教里“修六度克媚惑”来看,要尽早、长期、定投、价值、产品调整和资产配置。这些投资原则和方法都很简单,但是为什么投资者做不到?就是因为每一个原则和方法的执行都受到一些“媚惑”的影响。所以这六条看似简单,但我们应该不断向投资人推广,因为只有这样的方法才是理性的产物,才可以让投资人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我们如何帮助投资者做到这“六度”呢?那我们就需要满足他的“六欲”,品牌建设的重要价值也是要满足他们的“六欲”。包括什么呢?用东汉哲人高诱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在投资上我们的理解是,“生”,收益多多益善;“死”,怕赔;“听”,为了控制;“看”,眼见为实,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真实感;“说”,宣泄;“鼻”,我把它叫简化。
概括来说,我们把投资者的感受叫“投基七情”,如何化解“七情”带来的情绪影响和决策偏差?要“修六度,克媚惑”;如何帮助他们修成“六度”?要满足他们的决策“六欲”。由此,我们提出一个独特的服务品牌,叫“心灵基汤”。
公司在投资业绩之外,我们在市场工作方面需要做的是,如何满足决策者的六欲,化解他们的七情,帮助他们修六度、克媚惑,获得更好的回报和更大概率的好的回报。我们的品牌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框架之下所形成的。
我们认为,基金公司的品牌,重要的是要帮客户感受价值。其实我们基金行业已经做到了带给客户很好的价值,但是我们没有让客户感受到。需要我们共同的建设,帮助客户感受到我们这个行业的价值,才能够分享我们未来带给投资人更好的回报。
在讨论基金公司的品牌之前,我想先与大家分享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投资于基金,应该是在市场低点买?还是在高点买?”通过数据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投资人买基金,过去是低点不买,高点买,未来呢?恐怕还是这样。我们的资讯越来越发达之后,客户的这种行为会改善?还是恶化?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金指数到现在为止超越市场年化有10%,基金确实让投资人赚了钱。但今年基金并没有赚到钱,很多人就因此说基金行业不好。在我看来,基金行业的表现是由市场、基金公司和投资者三者共同决定的,虽然投资人赔了钱需要基金公司承担一定责任,但投资人赔钱跟基金公司应该没有百分之一百的关联。投资人过去是在高点买,未来我相信还是在高点买,因为“不是不知道,只是做不到”。
再问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中国证券市场牛短熊长吗?”我对大盘走势做了统计,把数据分成:周、月、季度、半年、年。算完以后,我发现,大盘涨的概率大于跌的概率,虽然两个概率差距不大。看完这个数据之后再说中国是牛短熊长吗?大家都说好像不是了。感知是牛短熊长,但事实上并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最重要的是牛熊定义。
我曾经发过一条微博:“我不认为中国是牛短熊长”,有人评论说:“不对,中国就是牛短熊长”。我就问,2009年算牛算熊?有人说:2009年不能算牛市吧。那2009年算什么市呢?2009年不算牛市,我们对牛市的定义是什么?2009年如果不算牛市,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再创新高才是牛市。如果再创新高才是牛市,我想全球都是牛短熊长。所以公众对牛熊的定义就是涨为牛,跌为熊。但是数据说明其实跟大家想的不一样。
为什么所有人都支持这个观点?更多是投资者的感知。什么时候我们才会觉得是牛市的到来?涨到10%,好像离牛市还很远,3400点都没破,更别提牛市了。所以,感知跟数据是不一样的。
我想从这个角度上讲,客户的感知跟最终的数据会差很远、很远。感知与数据是不同,而我们应该带给客户的其实是数据,而不是迎合客户的感知。
什么样的感知才是正确呢?
第一,要有一个合适的参照点。
如同牛、熊定义,如果我们的参照点是过去最高点,那我觉得未来可能还有很多年是熊市,下一次牛市,我觉得至少三五年后了,超6000点还得三五年往后。再创新高毕竟是很短的日子,所以参照点一定要合适。
第二,要有合适的参照时间。
如果我们用过去这一年的数据来看,基金行业确实输了钱、赔了钱,基金行业战胜市场很少,甚至赔的蛮多。那这时候我们来谈基金好和坏,其实我们的时间有问题。而如果放到基金指数,用过去九年的时间来看,其实它超越综指年化10%以上的回报,并且在九年里的头六年都能战胜市场,所以基金获胜是大概率事件。
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才可能合理控制情绪,从而建立起正确的感知。
正确的感知对于一个专业人员的意义究竟如何呢?
第一,我们只有带给客户一个正确的认知,才能够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
一个决策大都会分四方面:环境信息、认知评估、加工和概率的判断,最后形成决策。这是一个正常的决策流程。抛开认知,主客观信息描述构成了对客户决策的影响。
比如说,2008年10月份,很多媒体都在说“底部尚未来临,上行还有空间”,写“在迎来下一轮牛市前可能要经历比上一轮熊市更长的等待。”我们自己也会这么认为。但这些报道出来后的八个月上涨100%。所以,在证券投资领域,专家的阐述很多也是他们的主观描述。为什么会这样?
我最喜欢的是美国前财长罗伯特·鲁宾对投资的理解:“投资唯一可能确定的事情就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确定性”。尽管我们专业,但是投资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赚钱的真理,但是那个真理压根不存在,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优化决策。所以,决策只是一个权衡几率的过程。
环境信息中有一个叫“心境一致性效应”。人们总是有选择的提取和加工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
赚钱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乐观,判断也是乐观;赔钱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悲观,吸收的也是悲观。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我们会影响投资人,强化他们在不同市场情境中的情绪冲击。最后,我们以理性的逻辑得到的却是贪婪与恐惧的行为结果。
那么,客户在赔钱之后,我可以看到基金公司遭受了各种各样的质疑,如何来理解?对于自媒体时代的口诛笔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投资人在赔钱之后,都是很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痛恨。这时候投资者有几种行为, “文饰与疏远”、“回避”,这算好的,更多的投资者采取的是“贬损”与“投射”。贬低相关方,以化解自己的焦虑。贬低了基金公司以后,他自己对自己错误决策的感受就下降了。还有一种叫“投射”,“投射”是什么?一个典型的投射就是目前基金亏损和基金管理费的相关报道,把投资人的亏损与基金公司管理费的收入对立起来,让投资者产生了极强的投射心理。
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让我们知道很多人在讲什么。这么多人在讲,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话会不会对我们有影响。我们从非常专业的传播者走向商业传播者,必须考虑读者的偏好。引导和迎合如何平衡?这是基金公司为求生存而必须考虑的问题。
所以,我们现在更大的考验是专业。我们必须要考虑商业,必须考虑大众声音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还必须思考如何引导,还得跟迎合相平衡。这可能是我们在品牌建设中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对基金品牌建设的思考,形象地说概括为“七情六欲”。“七情”来自于《礼记·礼运》,“喜、怒、哀、乐、惧、爱、恶、欲”。人生有“七情”,投资也有,“七情”最后带来的结果是让客户低点不买,高点买。
“七情”是我们对一个事物认知之后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这种表达往往会成为我们最终决策的依据。在“七情”影响和控制之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是情绪的产物。
比如说,回过头看到2008年底,一旦加上市盈率这个指标,我们就会发现:市盈率高的时候进场,收益率就低;市盈率低的时候进场,收益率就高。所以,用市盈率来衡量市场进入的时点,其实是一个合适的指标。但是,市盈率的指标不简单,价值投资说起来没有人不知道,做了就很困难。
我有一个案例,我们访问100个人,其中有工程师30人,律师70人。100个人里把他所有的特征写下来,写100张签,抽出一张:“约翰,男,45岁,已婚,有子女。比较保守,谨慎并富有进取心,对社会和政治问题不感兴趣,闲暇时间多用于业余爱好,比如做木匠活和猜数字的谜语。”看完这个描述,我们会觉得他是工程师还是律师?典型的工程师表述。但是他从30个工程师,70个律师里头抽出来的,是律师的概率大。在市盈率低点投资获得更高收益的概率会更大,就这么简单,但简单到在决策的时候我们基本不会用。这就是投资人的决策特征。所以价值选择虽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会有一些决策中的障碍让投资人难以做到。
让投资人提高收益的方法,我用佛教里“修六度克媚惑”来看,要尽早、长期、定投、价值、产品调整和资产配置。这些投资原则和方法都很简单,但是为什么投资者做不到?就是因为每一个原则和方法的执行都受到一些“媚惑”的影响。所以这六条看似简单,但我们应该不断向投资人推广,因为只有这样的方法才是理性的产物,才可以让投资人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我们如何帮助投资者做到这“六度”呢?那我们就需要满足他的“六欲”,品牌建设的重要价值也是要满足他们的“六欲”。包括什么呢?用东汉哲人高诱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在投资上我们的理解是,“生”,收益多多益善;“死”,怕赔;“听”,为了控制;“看”,眼见为实,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真实感;“说”,宣泄;“鼻”,我把它叫简化。
概括来说,我们把投资者的感受叫“投基七情”,如何化解“七情”带来的情绪影响和决策偏差?要“修六度,克媚惑”;如何帮助他们修成“六度”?要满足他们的决策“六欲”。由此,我们提出一个独特的服务品牌,叫“心灵基汤”。
公司在投资业绩之外,我们在市场工作方面需要做的是,如何满足决策者的六欲,化解他们的七情,帮助他们修六度、克媚惑,获得更好的回报和更大概率的好的回报。我们的品牌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逻辑框架之下所形成的。
我们认为,基金公司的品牌,重要的是要帮客户感受价值。其实我们基金行业已经做到了带给客户很好的价值,但是我们没有让客户感受到。需要我们共同的建设,帮助客户感受到我们这个行业的价值,才能够分享我们未来带给投资人更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