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芮城县南磑中心小学共有231名学生,其中80%为留守儿童,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残疾儿童共计34人。按照县教科局扶贫帮困工作部署,学校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之路,以“让师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办学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帮扶活动,深入探索教育扶贫工作新路子。
近年来,我们鼓励党员同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将全校教师分成10个小组,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入手,做困难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给困难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
一、课后辅导,解家长之困
学校的困难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课后作业辅导成为最大的难题。家长或者外出不在身边,或者因本身知识结构、身体因素等方面的制约,无能力、无条件辅导。为了帮助家长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制定并启动了课后作业免费辅导制度,全体教师利用下午放学后延长一个小时的时间,免费为学生进行课内作业辅导或特长培训。另外,学校借助乡村少年宫平台,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将全校学生分配到十余个兴趣活动小组,每周两次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孩子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特长。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免费开班,为孩子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和机会。
二、利用网络,连亲情之线
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学校的困难学生,多是父母离异、生病或外出务工,常年不在身边,孩子缺少亲情和家庭的温暖,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学校责成政教处会同各班主任一起,专门统计了困难学生在外打工父母的休息时间。之后由各小组组长负责牵头,各班主任坚持每周固定时间,利用手机或电脑,让孩子和家长视频通话,帮助在外打工的家长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因为有教师在,家长随时可以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实现了远程家校共育的良好效果。
三、诲人不倦,架心灵之桥
许多困难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性格自卑、内向,为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我们要求所有科任教师留心观察,并记录好困难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及时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用“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去打动和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鼓励。在课堂上,教师们用量化表记录下孩子的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生活中,教师们坚持每天与孩子同桌共餐,每周末都到孩子家里去,或辅导家庭作业,或帮助孩子洗刷,或与孩子谈心交流。四年级的宁同学因父母离异而被寄养在外婆家,外婆年事已高,显得力不从心。班主任蔡老师刚接班时,发现这个孩子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思想情绪还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蔡老师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状况,与之亲近,寻找适当的时机与其促膝谈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宁同学逐渐开始愿意和教师真心交流,蔡老师趁热打铁,课堂上积极鼓励,课下为她辅导功课。终于,她不再沉默寡言,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学生小镁父母离异后,父亲再婚长住外地,并又生一子,她从小就被丢给奶奶照顾,从未感受到父母之爱。后来,更是出现了不想上学、不做作业、各科学习成绩不斷下降的情况。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便找她谈话,用她的优点鼓励她,用爱心去温暖她,课后给她辅导作业,培养她的学习信心。经过一段时间跟踪辅导和疏导,她的心情渐渐好起来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期中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还被评为班级进步学生。
四、视同己子,沐爱之阳光
农村学校由于地域和家庭的特殊性,多数留守儿童的理发、洗澡等生活小事都因家长的忙碌而被忽视了。所以学校教师就成了这些同学的“专职理发师”,老师为此专门从网上购置了理发的简单工具,每周五放学后就会为那些有需要理发的孩子们理发。又是一个星期五,放学了,教师叫住了小镁同学,就在教室门前,认真地为她修剪头发,并边剪边说:“看,你的头发都遮住眼睛了,后面的头发都钻进衣服领子里去了,上课多难受呀。以后你头发长了就告诉老师,老师给你剪得漂漂亮亮的!”教师们还经常给孩子洗头发、洗衣服,给孩子买橡皮、本子等学习用具。正是因为有这样像妈妈一样的教师关爱着我们的学生,这些留守儿童才能安心学习。
五、带动引领,扬扶助之风
除了坚持把国家扶贫资金及时、准确地发放到学生手中,学校还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月、“手牵手共成长”帮扶活动月中,号召全体师生“节约零花钱,扶助困难学生”,开展捐助活动。教师们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困难学生买来衣物、学习用品等,同学们受到感染,也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或图书,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对这些师生进行了大力表彰。同时,勉励困难学生,困难是暂时的,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用自己的勤奋好学换取优异的成绩,赢得自己的尊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学校的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我们的爱心去点燃困难学生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我们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怨无悔。
(作者单位:芮城县南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郭维易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年来,我们鼓励党员同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将全校教师分成10个小组,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困难学生的生活入手,做困难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给困难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
一、课后辅导,解家长之困
学校的困难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课后作业辅导成为最大的难题。家长或者外出不在身边,或者因本身知识结构、身体因素等方面的制约,无能力、无条件辅导。为了帮助家长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制定并启动了课后作业免费辅导制度,全体教师利用下午放学后延长一个小时的时间,免费为学生进行课内作业辅导或特长培训。另外,学校借助乡村少年宫平台,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将全校学生分配到十余个兴趣活动小组,每周两次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孩子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特长。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免费开班,为孩子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和机会。
二、利用网络,连亲情之线
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学校的困难学生,多是父母离异、生病或外出务工,常年不在身边,孩子缺少亲情和家庭的温暖,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学校责成政教处会同各班主任一起,专门统计了困难学生在外打工父母的休息时间。之后由各小组组长负责牵头,各班主任坚持每周固定时间,利用手机或电脑,让孩子和家长视频通话,帮助在外打工的家长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因为有教师在,家长随时可以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实现了远程家校共育的良好效果。
三、诲人不倦,架心灵之桥
许多困难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性格自卑、内向,为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我们要求所有科任教师留心观察,并记录好困难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及时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用“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去打动和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鼓励。在课堂上,教师们用量化表记录下孩子的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予孩子表扬与鼓励。生活中,教师们坚持每天与孩子同桌共餐,每周末都到孩子家里去,或辅导家庭作业,或帮助孩子洗刷,或与孩子谈心交流。四年级的宁同学因父母离异而被寄养在外婆家,外婆年事已高,显得力不从心。班主任蔡老师刚接班时,发现这个孩子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思想情绪还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蔡老师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状况,与之亲近,寻找适当的时机与其促膝谈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宁同学逐渐开始愿意和教师真心交流,蔡老师趁热打铁,课堂上积极鼓励,课下为她辅导功课。终于,她不再沉默寡言,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学生小镁父母离异后,父亲再婚长住外地,并又生一子,她从小就被丢给奶奶照顾,从未感受到父母之爱。后来,更是出现了不想上学、不做作业、各科学习成绩不斷下降的情况。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便找她谈话,用她的优点鼓励她,用爱心去温暖她,课后给她辅导作业,培养她的学习信心。经过一段时间跟踪辅导和疏导,她的心情渐渐好起来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期中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还被评为班级进步学生。
四、视同己子,沐爱之阳光
农村学校由于地域和家庭的特殊性,多数留守儿童的理发、洗澡等生活小事都因家长的忙碌而被忽视了。所以学校教师就成了这些同学的“专职理发师”,老师为此专门从网上购置了理发的简单工具,每周五放学后就会为那些有需要理发的孩子们理发。又是一个星期五,放学了,教师叫住了小镁同学,就在教室门前,认真地为她修剪头发,并边剪边说:“看,你的头发都遮住眼睛了,后面的头发都钻进衣服领子里去了,上课多难受呀。以后你头发长了就告诉老师,老师给你剪得漂漂亮亮的!”教师们还经常给孩子洗头发、洗衣服,给孩子买橡皮、本子等学习用具。正是因为有这样像妈妈一样的教师关爱着我们的学生,这些留守儿童才能安心学习。
五、带动引领,扬扶助之风
除了坚持把国家扶贫资金及时、准确地发放到学生手中,学校还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月、“手牵手共成长”帮扶活动月中,号召全体师生“节约零花钱,扶助困难学生”,开展捐助活动。教师们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困难学生买来衣物、学习用品等,同学们受到感染,也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或图书,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对这些师生进行了大力表彰。同时,勉励困难学生,困难是暂时的,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用自己的勤奋好学换取优异的成绩,赢得自己的尊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学校的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我们的爱心去点燃困难学生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我们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怨无悔。
(作者单位:芮城县南磑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郭维易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