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双主体”矛盾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in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4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投入专项资金、启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以来,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关系也经历了由“政府主体”“学校主体”“多元主体”到当前的“双主体”建设模式的转变。在“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利益目标、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两者的主体性发挥有所差异。
  [关键词]实训基地  双主体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黄子文(1979- ),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4-0087-02
  一、实训基地建设中“双主体”的内涵
  “双主体”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两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两者通过主动合作、深度融合,共建以教学和实习为目的的校内外“专业教学点”,即实训基地,共同推进合作育人和合作发展。
  “双主体”模式明确了学校、企业双方的主体地位:在合作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双方从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行业需求的角度,共同开展实训基地的规划、运营和评估;共同设计行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内容、实训方法、评估标准;共同培养专门的实训师资、开发专门的实训教材等,形成互补合力,使高等职业教育能真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走上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
  二、实训基地建设中“双主体”矛盾的表现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必然选择。“双主体”模式强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两者却往往迈着不同的步伐或节奏。
  一方面,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先,以效益为中心,违背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其突出表现为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自身利益,与市场经济共谋,不关注合作建设、合作育人的社会、文化效益;更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长远利益。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共建中,也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相对封闭,对外界产业变迁、行业转型等的现实需求或变化关注甚少,表现出保守、僵化的特点。尽管企业占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对社会变革以及需求的变化也更加敏感,但学校往往片面强调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有时容易忽视企业的合理诉求,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了第二个理论课堂或老化技术课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此外,实训基地本身是为育人服务的,但由于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立场不同,在实训基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一方偏向知识传授,一方偏向市场需求。而这样的分歧,在缺乏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背景下,给高职学生也带来思想上的冲击,让他们陷入困惑——到底是掌握实践技能重要,还是学习基础知识重要?是满足就业需要,适应当下的岗位标准要求,还是立足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通识基础?
  三、“双主体”矛盾的内因剖析
  1.参与动机冲突。学校以育人为目的,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专业设备、专家等,跟踪最新技术,带动产学研创新,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动机大都是拓展学生实践、解决学生就业、培养实训师资、整合校企资源、推动实训课程建设、深化专业建设等。当然,也不排除有少部分高职院校是出于评估、考核、升格的考虑,热衷于实训基地建设,追求所谓的“政绩”。但是,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积极投入实训基地建设大都是围绕育人而展开的。
  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由于各企业在发展背景、企业规模、运营模式等方面不同,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动机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想通过实训基地的实践工作过程,甄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优先选拔优秀人才解决企业用工,降低招工成本;有的企业依托实训基地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为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降低技术开发成本;还有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通过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提升品牌形象,以获得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以创造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益。可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动力来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2.组织文化冲击。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分歧还往往表现为运营方式、决策模式的不同,实质上这是由学校与企业不同的组织文化造成的。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天然的组织边界,成为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沟通与合作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了“双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例如,双方在培育文化的根本出发点上迥异:学校文化旨在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文化更好地来营造人性化的用人体制,以挖掘人员服务于企业的最大化价值。在对外交流方面,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主要是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与社会接触、交流较少;而企业文化则时刻保持着与社会的互动,处在一种开放式的交流、沟通中,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育人方式方法上,学校文化注重整体的学术、研究氛围,强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但对实践技能和技术更新把握较差;而企业文化则更加注重实用性的生产经营理念,要求企业员工掌握实用的技术技能。因此,在合作建设过程中,学校文化旨在通过实训基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侧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企业文化则期冀通过实训基地对员工和潜在员工展开培训,更侧重技能的应用和提高。
  四、实训基地“双主体”模式的构建
  1.建立共赢互利的驱动机制,实现“双主体”利益统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有各自的利益需求。这既是校、企双方在基地建设中出现分歧的根源,也是双方能够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双主体”积极作用的基础。因此,找到合作中的利益平衡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对实训基地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树立积极正确的利益价值观。校企双方只有在基地建设中合理、合法、理性且负有社会责任感地去追求各种正当利益,才能杜绝实训基地陷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片面追求“政绩”的误区。正确的利益价值观能把学校和企业这一矛盾的统一体变成一个利益的统一体。高职院校利用实训基地,运用优势技术和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也可以依托自身行业优势为学校提供信息和资源。在这个统一体中,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目标是统一的,两者追求的是整个实训基地效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各自利益最大化。因此,树立积极正确的利益价值观,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也是推进“双主体”模式实训基地往纵深发展的原动力。
  其次,建立常态有效的利益沟通渠道。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建设之初,就要搭建常态化的有效沟通渠道,以科学的方法分享和协调经验与信息,深化沟通的程度,拉近距离。在沟通中,考虑对方的利益,体谅对方的难处,协调合作共建的步伐。虽然彼此扮演的角色不同,追求目标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但通过有效的沟通,强调最终利益的一致,取得双方充分的认可,着眼于未来和大局,才能用长期目标分散短期纷争。这种沟通应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最深层次、最主导、最持久和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沟通,双方达到思想认识的一致和信息的共享,才能保证实训基地的健康、高效运作。
  2.深度融合组织文化,实现“双主体”文化统一。首先,开发具有双重文化内涵的实训课程。实训课程是校企文化的载体,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吸收、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实训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例如,对接岗位要求,设置专业标准;依照行业标准,共同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由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实现课程改革等。“双主体”通力合作,系统地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其次,营造实训基地的文化氛围,发挥育人功能。例如,将企业的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工作规程等文化符号引入实训基地;严明对实训“员工”的组织纪律要求,强化时间观念等。将企业文化中的质量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等核心价值理念,全面融入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之中。以实训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以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感染激励师生;全面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实现“双主体”育人。
  [参考文献]
  刘义国.校企合作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其他文献
探索建立“校中厂”,将现代工厂引入学校,将职业教育的教学行为融入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符合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文章分析了推动高职院校“校中厂”运行的三个主要内在动
2011年2月26日,国电内蒙古晶阳能源有限公司与国电智深公司正式签定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的DCS合同。这是国内大型多晶硅项目首次采用国产DCS控制系统。国电智深公司的产品做
霍尼韦尔从进入中国市场伊始始终非常重视对于用户全方面的服务,已成立20年的生命周期服务部门致力于提供专业、高效、领先的自动化服务,
目的:探讨PCNA与喉癌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喉癌(鳞状细胞癌)中PCNA的表达。结果:PCNA高增殖频率者,倾向于低分化鳞癌(Ⅲ级)、Ⅲ、Ⅳ期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结论:PCNA
超声波降解有机污染物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型水处理技术。介绍了声解机理、降解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该项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