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地气”就是接地中之气,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对教研员来说,只有在教研工作中“接地气”,才能使教学研究和指导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实效性,富有创新性,才能焕发教研的生命力。
教研“接地气”,就要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教研员要以“此生原为读书来,抛书便觉心无着”的理念,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教学改革,引领教研航向;要认真研读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掌握国家教育发展新动向,把准时代脉搏,开阔教研思路;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转化为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教研特色。作为教研员,要想教而有成,研而有果,必须耐得住寂寞。教研员要潜下心来,细心研究教材,对教材的纵横、上下关系胸有成竹;对教材的编写体例、背景了如指掌。同时,还要研究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只有将教研、教法、学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研、教、学一体化的系统和网络,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使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教研“接地气”,就要深入实际,提高指导教学的针对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教研员,只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研员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倾听教师的呼声,了解教师困惑,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应。在教研工作中,教研员要换位思考、躬身体验。一位学者说:“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教研工作换的是“位”,尽的是“心”,“体”的是实践,“验”的是思想,是身心俱动、敞开心扉的“望闻问切”。教研的最大价值,不是居高临下的约束和规范,而是控制和协调、引领和促进。教研员要虚心向教师学习,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从教师中、课堂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课堂教学的大河中摸索“石头”,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金子”,从而创新教研工作机制。
教研“接地气”,还要深入进行调研,掌握指导教学的“话语权”。“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精品课堂教学是从务实的工作、扎实的调研中磨炼出来的,也是在反复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说,少了调研,教研员便不可能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指导。教研员只有“心入”、“身入”,才能对一线教学情况获得真切的认识,解决思想上的“满”和知识结构的“浅”;才能闻一知十,解决能力上的“缺”和“弱”。教研员经常深入一线,问计于师生,才能解决作风上的虚和浮、指导上的粗和滞。“地气”不够则“底气”不足。教研工作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身入”,而没有带着真情实感的“心人”,那么深入教学一线只是“作秀”走过场,教研起来就会头脑发空、双脚踩空、问题抓空,更谈不上进行有效、准确的指导了。
教研员应该迈开双脚到基层,窥“教”情,体“研”意,听“师”声,真正了解一线教师盼什么、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把教研落实在课堂,与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密切“教”与“研”的关系,了解真实情况,丰富教研内涵,提高指导教学的“科技含量”。教研员只有做到双脚与心灵双双深入教学实际,才能使教研工作结出丰硕的甘美果实。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曲阜市教育和体育局、曲阜市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 陆燕)
教研“接地气”,就要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教研员要以“此生原为读书来,抛书便觉心无着”的理念,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教学改革,引领教研航向;要认真研读国际教育发展新趋势,掌握国家教育发展新动向,把准时代脉搏,开阔教研思路;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转化为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教研特色。作为教研员,要想教而有成,研而有果,必须耐得住寂寞。教研员要潜下心来,细心研究教材,对教材的纵横、上下关系胸有成竹;对教材的编写体例、背景了如指掌。同时,还要研究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只有将教研、教法、学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研、教、学一体化的系统和网络,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使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教研“接地气”,就要深入实际,提高指导教学的针对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教研员,只掌握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研员要经常深入课堂、深入师生,倾听教师的呼声,了解教师困惑,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应。在教研工作中,教研员要换位思考、躬身体验。一位学者说:“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教研工作换的是“位”,尽的是“心”,“体”的是实践,“验”的是思想,是身心俱动、敞开心扉的“望闻问切”。教研的最大价值,不是居高临下的约束和规范,而是控制和协调、引领和促进。教研员要虚心向教师学习,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从教师中、课堂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课堂教学的大河中摸索“石头”,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金子”,从而创新教研工作机制。
教研“接地气”,还要深入进行调研,掌握指导教学的“话语权”。“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精品课堂教学是从务实的工作、扎实的调研中磨炼出来的,也是在反复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说,少了调研,教研员便不可能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指导。教研员只有“心入”、“身入”,才能对一线教学情况获得真切的认识,解决思想上的“满”和知识结构的“浅”;才能闻一知十,解决能力上的“缺”和“弱”。教研员经常深入一线,问计于师生,才能解决作风上的虚和浮、指导上的粗和滞。“地气”不够则“底气”不足。教研工作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身入”,而没有带着真情实感的“心人”,那么深入教学一线只是“作秀”走过场,教研起来就会头脑发空、双脚踩空、问题抓空,更谈不上进行有效、准确的指导了。
教研员应该迈开双脚到基层,窥“教”情,体“研”意,听“师”声,真正了解一线教师盼什么、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把教研落实在课堂,与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密切“教”与“研”的关系,了解真实情况,丰富教研内涵,提高指导教学的“科技含量”。教研员只有做到双脚与心灵双双深入教学实际,才能使教研工作结出丰硕的甘美果实。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曲阜市教育和体育局、曲阜市机关幼儿园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