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相信在你的故事里,会大量运用代表惊异的惊叹号和代表琢磨不定的问号。带着这些惊叹号和问号,让我们一起探一探这个绝对精彩的小孩的世界。
宣言1 我喜欢动来动去。
经典指数:10
抓狂指数:9
先听小孩说
跑跑,跳跳,抓抓,翻翻……我每分钟都在动,我每秒钟都在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别着急,等我长大就不会了。
再听专家说
从整体上来说,孩子的抑制机能要比成人的弱些,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经常处于弥散性的紧张状态,动作控制常常不精确,当然控制住自己不动也不那么容易。
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恰好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早年是通过感觉动作来发展的,他要通过看着、摸着、动着……同时大脑转着,发展他的运动和思维。我们的建议是,给他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尽量让他活动。
宣言2 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
经典指数:9
抓狂指数:8
先听小孩说
我喜欢躺在地上吐瓜子,看蚂蚁搬家,一遍遍地听石头落下的响声……你说我的世界很无聊?可是我好喜欢做每件事,其实,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呢?
再听专家说
让大人觉得无聊的事情,说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总在重复某件事,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让人感到乏味;二是大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孩子却还在做。
石头扔下去,咦,它会滚下去,还挺好玩,再试试还会下来吗?真的下来了,真好玩!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他在一遍一遍地观察,在理解一种规律,建立一种秩序,也是动作的一种练习。这种看似无聊的、简单的重复其实就是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的练习。这种重复对孩子整个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好处的。
宣言3 你不知道发呆是我们小孩的招牌动作吗?
经典指数:8
抓狂指数:8
先听小孩说
我喜欢发呆,这样我就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唤来超人,把讨厌的阿姨变没……这些事只有小孩才懂。大人非叫我们把梦幻和真实分清楚,那我们的故事就会愈来愈少了,怎么办呢?
再听专家说
确实,孩子都有这个特点,有的孩子更明显一些。这类孩子内心世界相对丰富一些,不需要外部刺激就可以想象很多事情出来。他们有的时候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给大人很多误解。
和这类孩子相处,最好的方法就是顺藤摸瓜。顺着他说的、做的事情去问,可能会很容易地走进他的世界。其实,如果你把大人的成见放下后,就会觉得他的世界真的很令人惊奇。
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世界遇到问题的话,也是很容易退到幻想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些安慰或者平衡。比如,他在幼儿园里出现适应问题,或者交不到朋友,就可能会幻想出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这是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并不是纠正他,而是要帮助他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宣言4 不得不承认,和大人之间的冲突,每分每秒都可能发生。
经典指数:10
抓狂指数:10
先听小孩说
我不想吃饭,妈妈偏让我吃;我还没有穿好衣服,爸爸就催快点儿;我喜欢玩泥巴,他们偏偏不让我玩。我要做我想做的事啊!
再听专家说
2 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更多的“自己的主意”、“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亲子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人认为,婴幼儿期的亲子冲突,主要出现在孩子不服从父母的要求(要孩子吃饭,孩子偏不吃)、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买某样东西,父母不买等)或者对事物看法的不同(母亲觉得某个东西脏,孩子却不觉得,而且一定要玩)上。
这些冲突虽不复杂,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如果你能充分理解孩子,多给孩子分析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情绪感受,同时,对孩子的情绪反应作出及时的回应,就会“坏”事变好,让孩子终生受益。
宣言5 大人说,我喜欢做的事情还有个名字叫“尴尬”。
经典指数:8
抓狂指数:10
先听小孩说
鼻涕儿的味道怎么样,我想尝一尝;上完大号,为什么妈妈每次都冲走?我一定要找机会摸一摸;我掀开妈妈的裙子,是想看看她的身体有什么不一样……我只是好奇而已,为什么妈妈叫我讨厌鬼?
再听专家说
这些令我们大人尴尬的行为,有的表现了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面,有的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有的只是他不知道如果和别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你要做的是,告诉孩子“界限”:什么是能让别人看见的,什么是只能在家里做的;什么是自己做的,什么是要同别人一起做的……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阻止孩子“不雅”的举止时,你都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不要试图一次两次见效,你需要反复提醒他:“我知道你喜欢玩这些脏东西,但是大便里有太多的细菌,必须扔掉,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在你认为必须遵守的规则上,不容讨价还价。帮助孩子记住这些,也在帮他如何同别人生活在一起。
宣言6 我的脑子里准备了无数个“为什么”。
经典指数:10
抓狂指数:9
先听小孩说
爸爸,地球究竟是啥样的呀?真是圆的吗?我们为什么没掉下去呢?妈妈,云为什么没有翅膀也能在天上飞呢?为什么在晚上我们走路的时候,月亮会跟着我们走呢?另外,为什么大人总说我永远都有无数的为什么?
再听专家说
孩子的小脑袋可不是一张白纸。从他第一次睁开眼时,就在用心打量着这个新鲜而奇妙的世界。等到他会熟练运用语言的时候,终于可以把憋在心里两三年的问题,一股脑地倾向大人了。
这些为什么,以及为什么过后的琢磨,都是他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孩子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主动解释他所看到的一切。有的解释是科学的,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有的就与科学认识相违背了。而改变这些错误认识,正是孩子下一步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不可避免。认真听听孩子怎么想怎么说,看看他们的脑袋瓜里都装了些啥。如果总是用科学标准去衡量孩子的看法,站到孩子的对立面来“教训”他,那样将是名为帮助,实为禁锢。尽管孩子很多时候满嘴歪理,但这些都是他们自己花了工夫的,是“合情合理”的解释。
如果孩子对大人的解释不能接受,我们也千万不要心急,更不能强迫孩子改变观念,而是要顺应他们自然发展的步调。
宣言7 我喜欢帮大人的忙。
经典指数:9
抓狂指数:9
先听小孩说
我擦这边,我洗那边,我整一整,我叠一叠。我整天都在忙,忙着帮大人的忙,一直到大人说:你愈帮愈忙,愈忙愈帮。
再听专家说
孩子对大人的事情,都是很感兴趣的。如果成功,孩子会产生一种胜任的感觉,而这种参与家庭生活的经历,对他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在刚开始“帮忙”的时候,他免不了给大人添乱。可能让他帮忙,你费出的工夫比自己去做还要大。但是你要知道,这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有一个原则可以帮助你: 准备合适的工具,给他合适的任务。大肥皂抓不住,小肥皂他就能用了;给他的抹布小一点,就不会滴答得到处都是; 墩布小一点,他就不会拿不动……给他相对适合的任务,做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鼓励他的参与。
只要你给他的任务在他能力范围内,很快你会看到他的“成功”。
宣言1 我喜欢动来动去。
经典指数:10
抓狂指数:9
先听小孩说
跑跑,跳跳,抓抓,翻翻……我每分钟都在动,我每秒钟都在动。“能不能不要一天到晚动来动去?”别着急,等我长大就不会了。
再听专家说
从整体上来说,孩子的抑制机能要比成人的弱些,做动作的时候全身经常处于弥散性的紧张状态,动作控制常常不精确,当然控制住自己不动也不那么容易。
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恰好是一个发展的机会。我们知道孩子早年是通过感觉动作来发展的,他要通过看着、摸着、动着……同时大脑转着,发展他的运动和思维。我们的建议是,给他布置一个安全的环境,然后尽量让他活动。
宣言2 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
经典指数:9
抓狂指数:8
先听小孩说
我喜欢躺在地上吐瓜子,看蚂蚁搬家,一遍遍地听石头落下的响声……你说我的世界很无聊?可是我好喜欢做每件事,其实,这个世界怎么会无聊呢?
再听专家说
让大人觉得无聊的事情,说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总在重复某件事,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让人感到乏味;二是大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孩子却还在做。
石头扔下去,咦,它会滚下去,还挺好玩,再试试还会下来吗?真的下来了,真好玩!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他在一遍一遍地观察,在理解一种规律,建立一种秩序,也是动作的一种练习。这种看似无聊的、简单的重复其实就是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的练习。这种重复对孩子整个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好处的。
宣言3 你不知道发呆是我们小孩的招牌动作吗?
经典指数:8
抓狂指数:8
先听小孩说
我喜欢发呆,这样我就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唤来超人,把讨厌的阿姨变没……这些事只有小孩才懂。大人非叫我们把梦幻和真实分清楚,那我们的故事就会愈来愈少了,怎么办呢?
再听专家说
确实,孩子都有这个特点,有的孩子更明显一些。这类孩子内心世界相对丰富一些,不需要外部刺激就可以想象很多事情出来。他们有的时候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给大人很多误解。
和这类孩子相处,最好的方法就是顺藤摸瓜。顺着他说的、做的事情去问,可能会很容易地走进他的世界。其实,如果你把大人的成见放下后,就会觉得他的世界真的很令人惊奇。
如果一个孩子在现实世界遇到问题的话,也是很容易退到幻想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些安慰或者平衡。比如,他在幼儿园里出现适应问题,或者交不到朋友,就可能会幻想出一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这是孩子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并不是纠正他,而是要帮助他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宣言4 不得不承认,和大人之间的冲突,每分每秒都可能发生。
经典指数:10
抓狂指数:10
先听小孩说
我不想吃饭,妈妈偏让我吃;我还没有穿好衣服,爸爸就催快点儿;我喜欢玩泥巴,他们偏偏不让我玩。我要做我想做的事啊!
再听专家说
2 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更多的“自己的主意”、“自己的事情”、“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亲子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人认为,婴幼儿期的亲子冲突,主要出现在孩子不服从父母的要求(要孩子吃饭,孩子偏不吃)、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要买某样东西,父母不买等)或者对事物看法的不同(母亲觉得某个东西脏,孩子却不觉得,而且一定要玩)上。
这些冲突虽不复杂,也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如果你能充分理解孩子,多给孩子分析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情绪感受,同时,对孩子的情绪反应作出及时的回应,就会“坏”事变好,让孩子终生受益。
宣言5 大人说,我喜欢做的事情还有个名字叫“尴尬”。
经典指数:8
抓狂指数:10
先听小孩说
鼻涕儿的味道怎么样,我想尝一尝;上完大号,为什么妈妈每次都冲走?我一定要找机会摸一摸;我掀开妈妈的裙子,是想看看她的身体有什么不一样……我只是好奇而已,为什么妈妈叫我讨厌鬼?
再听专家说
这些令我们大人尴尬的行为,有的表现了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面,有的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有的只是他不知道如果和别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你要做的是,告诉孩子“界限”:什么是能让别人看见的,什么是只能在家里做的;什么是自己做的,什么是要同别人一起做的……让他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阻止孩子“不雅”的举止时,你都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不要试图一次两次见效,你需要反复提醒他:“我知道你喜欢玩这些脏东西,但是大便里有太多的细菌,必须扔掉,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在你认为必须遵守的规则上,不容讨价还价。帮助孩子记住这些,也在帮他如何同别人生活在一起。
宣言6 我的脑子里准备了无数个“为什么”。
经典指数:10
抓狂指数:9
先听小孩说
爸爸,地球究竟是啥样的呀?真是圆的吗?我们为什么没掉下去呢?妈妈,云为什么没有翅膀也能在天上飞呢?为什么在晚上我们走路的时候,月亮会跟着我们走呢?另外,为什么大人总说我永远都有无数的为什么?
再听专家说
孩子的小脑袋可不是一张白纸。从他第一次睁开眼时,就在用心打量着这个新鲜而奇妙的世界。等到他会熟练运用语言的时候,终于可以把憋在心里两三年的问题,一股脑地倾向大人了。
这些为什么,以及为什么过后的琢磨,都是他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孩子会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主动解释他所看到的一切。有的解释是科学的,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有的就与科学认识相违背了。而改变这些错误认识,正是孩子下一步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不可避免。认真听听孩子怎么想怎么说,看看他们的脑袋瓜里都装了些啥。如果总是用科学标准去衡量孩子的看法,站到孩子的对立面来“教训”他,那样将是名为帮助,实为禁锢。尽管孩子很多时候满嘴歪理,但这些都是他们自己花了工夫的,是“合情合理”的解释。
如果孩子对大人的解释不能接受,我们也千万不要心急,更不能强迫孩子改变观念,而是要顺应他们自然发展的步调。
宣言7 我喜欢帮大人的忙。
经典指数:9
抓狂指数:9
先听小孩说
我擦这边,我洗那边,我整一整,我叠一叠。我整天都在忙,忙着帮大人的忙,一直到大人说:你愈帮愈忙,愈忙愈帮。
再听专家说
孩子对大人的事情,都是很感兴趣的。如果成功,孩子会产生一种胜任的感觉,而这种参与家庭生活的经历,对他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在刚开始“帮忙”的时候,他免不了给大人添乱。可能让他帮忙,你费出的工夫比自己去做还要大。但是你要知道,这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有一个原则可以帮助你: 准备合适的工具,给他合适的任务。大肥皂抓不住,小肥皂他就能用了;给他的抹布小一点,就不会滴答得到处都是; 墩布小一点,他就不会拿不动……给他相对适合的任务,做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鼓励他的参与。
只要你给他的任务在他能力范围内,很快你会看到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