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骁骁说的最多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不要”、“不要吃饭”、“不要睡觉”,甚至“不要妈妈”……反正是一百一万个干脆的“不要”,凡是她“不要”的是绝对无法勉强的,大人越是不罢休她越是“不要”得起劲,一边哭一边还挥舞着小拳头。
专家解读:
3岁左右的孩子与周围物质世界打交道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在这些过程中开始形成并发展。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至少是尝试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不要”理解为孩子独立性、自主性发展的具体表现。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喜欢折腾了,会说出很多让家长受不了的“作”话来,对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并学会如何去教育引导孩子。
骁骁偏要的东西如果不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她,那就不要想过太平日子,在一次次的较量之后我们不得不向她妥协。骁骁睡觉偏要和外婆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外婆感冒了,骁骁只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结果,从半夜12点就开始哭着叫“外婆呢,外婆呢……”一直折腾到天亮。
专家解读:
3岁的孩子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习惯。习惯具有这样的特点:多次重复;形成习惯;偶尔破坏习惯;会不愉快;多次破坏;习惯会消失(好习惯和坏习惯有差异)。也就是说,年幼时注意形成一些好习惯、避免一些坏习惯,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有帮助。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偏要”理解为孩子对业已形成的习惯的坚持。若能将这种坚持、执着迁移到其他的活动之中并善加运用,将是非常有益的。
骁骁对别人没有摆放好她的东西或是说了批评她的话是很恼火的,她会不停地嚷嚷“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问她到底是怎么样的,她又不回答,哭哭闹闹好一阵。有一次等她冷静了我问她:“骁骁,刚才你为什么不开心呢?”她回答:“妈妈说我了!”我这才想起来刚才我无意间跟我妈说过一句:“不要睬她。”但完全不是她理解的意思,也没想到她听进去了,还因此发脾气,真让我哭笑不得!
专家解读: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揣摩、推测他人的心理,尝试解释他人的行为。比如,他们通常用愿望解释行为,识别情绪(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年幼的孩子也是“小小心理学家”。这种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能力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不是这样的”理解为孩子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的发展。
可以预言,“不要”、“偏要”、“不是这样的”这种类型的
“作”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它类型的“作”又会出现。比如,她可能会不断地问你问题,一开始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后来逐渐变成“为什么”的问题,通常会问得让人有些受不了、招架不住;她可能会要你给她讲故事,有些故事讲了多遍,还要你讲,而且你想偷工减料(比如少读两行)都不行,她会指出你还有什么没讲,这时你才明白这个故事其实她自己也会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然而,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了解,了解之后如何做也是一个大问题。对此,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给出的建议也许值得关注: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是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的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鄢超云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
责编 陈金华
专家解读:
3岁左右的孩子与周围物质世界打交道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在这些过程中开始形成并发展。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至少是尝试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不要”理解为孩子独立性、自主性发展的具体表现。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喜欢折腾了,会说出很多让家长受不了的“作”话来,对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并学会如何去教育引导孩子。
骁骁偏要的东西如果不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她,那就不要想过太平日子,在一次次的较量之后我们不得不向她妥协。骁骁睡觉偏要和外婆睡,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外婆感冒了,骁骁只能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结果,从半夜12点就开始哭着叫“外婆呢,外婆呢……”一直折腾到天亮。
专家解读:
3岁的孩子已经形成了相当多的习惯。习惯具有这样的特点:多次重复;形成习惯;偶尔破坏习惯;会不愉快;多次破坏;习惯会消失(好习惯和坏习惯有差异)。也就是说,年幼时注意形成一些好习惯、避免一些坏习惯,对孩子以后的成长相当有帮助。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偏要”理解为孩子对业已形成的习惯的坚持。若能将这种坚持、执着迁移到其他的活动之中并善加运用,将是非常有益的。
骁骁对别人没有摆放好她的东西或是说了批评她的话是很恼火的,她会不停地嚷嚷“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问她到底是怎么样的,她又不回答,哭哭闹闹好一阵。有一次等她冷静了我问她:“骁骁,刚才你为什么不开心呢?”她回答:“妈妈说我了!”我这才想起来刚才我无意间跟我妈说过一句:“不要睬她。”但完全不是她理解的意思,也没想到她听进去了,还因此发脾气,真让我哭笑不得!
专家解读: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能够揣摩、推测他人的心理,尝试解释他人的行为。比如,他们通常用愿望解释行为,识别情绪(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年幼的孩子也是“小小心理学家”。这种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测能力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把骁骁的“不是这样的”理解为孩子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的发展。
可以预言,“不要”、“偏要”、“不是这样的”这种类型的
“作”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它类型的“作”又会出现。比如,她可能会不断地问你问题,一开始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后来逐渐变成“为什么”的问题,通常会问得让人有些受不了、招架不住;她可能会要你给她讲故事,有些故事讲了多遍,还要你讲,而且你想偷工减料(比如少读两行)都不行,她会指出你还有什么没讲,这时你才明白这个故事其实她自己也会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然而,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了解,了解之后如何做也是一个大问题。对此,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给出的建议也许值得关注: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是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的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鄢超云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
责编 陈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