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基础学科的地理课,依据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学教师,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明确任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地理课“活”起来,让学生感兴趣。
关键词:地理课堂;中学教学;教学方法
一、从实践入手,使地理课生活化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地理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如,在讲“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制作等高线”模型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块厚度相同的泡沫,课堂上学生分组:首先,用双面胶把泡沫沾到一起,其次,让学生把泡沫雕刻成山体的形状,包括陡崖、山顶、山谷、山脊、鞍部等,最后,学生把一层一层的泡沫再撕开,把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最下层泡沫的平面上,让学生自己把立体图变成平面图,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地理课上的知识探究,若教师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甚至还不想听,认为教师讲的是大道理,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探讨“中国的人口能否大量向西部迁移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或“黄土高原是否该全部退耕还林”时,我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地理知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理课自然受欢迎了。
二、引用诗词,使地理课通俗化
古代诗词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诗句中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这些诗句运用于地理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自然现象。比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并设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再请学生判断回答,最后总结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这样不但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学科之间横向联系。
三、以乐入课,使地理课活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地理课的教学,在课堂上适当引入音乐,可以使学生的脑细胞活跃,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时,可以让学生唱《爱我中华》;讲“内蒙古高原”时,让学生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让歌曲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育与科技同步,使地理课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地理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让地理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快乐体验中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根上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价值。
(作者单位 河南省济源市北海中学)
关键词:地理课堂;中学教学;教学方法
一、从实践入手,使地理课生活化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原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在地理课上构建活动课,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服务,如,在讲“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制作等高线”模型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几块厚度相同的泡沫,课堂上学生分组:首先,用双面胶把泡沫沾到一起,其次,让学生把泡沫雕刻成山体的形状,包括陡崖、山顶、山谷、山脊、鞍部等,最后,学生把一层一层的泡沫再撕开,把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最下层泡沫的平面上,让学生自己把立体图变成平面图,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地理课上的知识探究,若教师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甚至还不想听,认为教师讲的是大道理,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探讨“中国的人口能否大量向西部迁移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或“黄土高原是否该全部退耕还林”时,我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地理知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理课自然受欢迎了。
二、引用诗词,使地理课通俗化
古代诗词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诗句中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这些诗句运用于地理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自然现象。比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并设问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再请学生判断回答,最后总结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这样不但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学科之间横向联系。
三、以乐入课,使地理课活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地理课的教学,在课堂上适当引入音乐,可以使学生的脑细胞活跃,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时,可以让学生唱《爱我中华》;讲“内蒙古高原”时,让学生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让歌曲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育与科技同步,使地理课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大胆改革地理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让地理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快乐体验中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根上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价值。
(作者单位 河南省济源市北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