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与实效性:“每周时评”嵌入“概论”课课堂初探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2735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周时评”在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对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每周时评”嵌入“概论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每周时评;嵌入;“概论课”;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61-02
  一、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堂嵌入“每周时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源于“概论”课的核心课程地位与学生对该课程的反映和评价较低的巨大落差。“概论”课主要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及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普遍对该课程重视不够,热情不高,育人效果不够理想。这一巨大落差正是该课程必须要改革的动力。“概论”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探索提升“概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方法。鉴于“概论”课自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在吸收同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研室将“每周时评”作为该课程的一个“固定栏目”引入课堂。具体做法是:在“概论”课上课之前,由主讲教师用十几分钟时间对上一周的国内外大事进行讲述或者通过新闻视频进行回顾,然后教师点评。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每周时评”的教师很多,但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总结的较少。而与之相关的研究即“新闻教学法”却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宜春学院的王晓春教授主持的“江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所谓的“新闻教学法”就是研究如何将社会新闻有机地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过程中,建立新闻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可操作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新闻教学实施过程包括了研读教材与收集新闻材料、教案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师生交往系统与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安排、教学考核、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等环节[1] 105。“每周时评”和“新闻教学法”各有优缺点。“新闻教学法”在计划性、教学效果可控性等方面明显优于“每周时评”;而“每周时评”则更能体现新闻的时效性、机动灵活性等特点,而且不需要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不会额外增加教师的备课负担,在这些方面又优于“新闻教学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每周时评”对提升“概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作用,“概论”教研室设计了纸质调查问卷,对A学校体育学院、医学院2009级两个本科专业共13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本文以本次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的分析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每周时评”嵌入“概论”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统计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7个问题,除最后一道是开放题型外,其他均为单选或者多选题。具体的统计结果如下。
  1.“每周时评”深受学生欢迎,增强“概论”课课堂吸引力效果明显。在调查问卷的第1道题“‘每周时评’嵌入‘概论’课有没有必要?”的调查中,114人认为有必要,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3.44%。第5道题“你认为‘每周时评’是否有助于‘概论’课的学习?”的回答中有93人持肯定态度,占总人数的比例为76.23%,反映出学生对该“栏目”持欢迎态度。
  2.新闻题材的选择要“关己”。针对第2道题“你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的回答中,52.45%的学生对“杀医生事件”和“中菲黄岩岛冲突”等“关己”的新闻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相比较而言,学生对“叙利亚危局”、“利比亚危机”等中东问题与对“反腐倡廉”和“唱红事件”反映一般。
  3.学生对新闻栏目有较为明显的选择倾向。在第5题“你喜欢的新闻栏目?”问题的回答中,64人次选择“新闻1+1”栏目较多,占总人数的52.46%,而对中央电视台的“今日关注”、“深度国际”及凤凰卫视的“社会能见度”等栏目认同度一般。
  4.“每周时评”不能取代《形势与政策》课。第6题“‘每周时评’是否可以取代<形势与政策>课”的回答中,54.91%的学生同意替代,占微弱优势,说明“每周时评”还不足以替代现行的《形势与政策》课。
  (二)统计结果分析
  从以上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对“每周时评”嵌入“概论课”持欢迎态度,但不代表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嵌入”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如下有益启示。
  1.“每周时评”要在“关己”方面下工夫。“概论”课一般在高年级开设,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一方面普遍对自己的发展前途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对“中国崛起”感兴趣。这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和中国迅速崛起的态势有关。“每周时评”的内容选择上,若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听课率都会提高。
  2.“每周时评”要在“讲真话”、“讲个性”方面下工夫。学生之所以对“新闻1+1”感兴趣,这与该栏目的形式、内容以及主持的个性等有很大关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后推出的《新闻1+1》,不仅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而且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的敏感议题,并充分挖掘图像评论的功能意义。此外,主持人白岩松敢“讲真话”的个性特色,也是其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3.“每周时评”要在师生互动上下工夫。通过多年的摸索,“概论”教研室逐步形成了“看新闻—与学生互动—老师点评”的“三步模式”。通过对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看(问卷调查的第7题),学生多半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要表达,所以,这里考虑加入与学生互动环节,让学生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然后老师就学生的疑惑进行点评,适当地引申,能够与教材的内容结合进行引申效果会更好。   4.“每周时评”与“形势与政策”课因在定位、功能和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能相互取代。《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 56-57。其授课方式普遍采用的是每月1次,一学期有4次授课时间。而“每周时评”的定位是提升“概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主要讲授每周发生国内外热点要闻,两者在新闻的内容选择和时效性方面都有较大差异,所以两者不可以相互取代。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每周时评”有新闻时效性强、机动灵活、不需要编写教案等自身的优势,但缺陷也很明显。
  1.“每周时评”有新闻与教材不能结合的矛盾。新闻每天发生,内容各有不同。每周评述的内容具有不可预知性。因此,“每周时评”的新闻与教师按正常教学进度计划表进行的授课内容可能“不搭边”,这就是所谓的为“讲新闻”而“讲新闻”。如何能够让“每周时评”与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达到用新闻诠释教材、例证教材的目的,在实践中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这样的做法:“每周时评”尽量与以前讲过的教材内容相联系,实在联系不上的,让学生作为“案例”储存起来,等讲解到相关章节时再重提该“新闻”。
  2.“每周时评”应吸收“新闻教学法”的长处。“新闻教学法”具有提前预知性、与教材结合的较好等特点,但与“每周时评”相比,其新闻时效性和机动灵活性较差。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概论”教研室形成了固定的时评内容。比如,通过“马加爵杀人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考上公务员我们就一定幸福吗”、“考研还是工作”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这些内容在当时是“新闻”,但随着时间地推移,这些“新闻”就沉淀为“新闻案例”。这些“新闻案例”经过精心挑选,然后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有针对性地放在教材相应章节。实际上,该做法已经超过“每周时评”的边界,属于“新闻教学法”的范畴。
  3.如何避免为了迎合学生而造成的“偏食”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中国崛起”等“关己”话题比较感兴趣,对于国际新闻,尤其是中东问题比较冷淡。教师要提高“每周时评”的“收视率”自然倾向于“关己”新闻。但是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健康成长来讲,可能会出现“偏食”现象,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调整“每周时评”的内容,适度增加中东、非洲等“冷门”话题,做到既涉及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又兼顾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建构。
  4.对教师的知识面、口才、思维等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每周时评”的新闻题材是每周都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对一周内的国内外所有大事进行梳理、比较,找到最有代表性、可能会受到学生欢迎的新闻作为“时评”对象。同时,在点评时,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元的思维方式和较好的口才。
  总之,对“每周时评”嵌入“概论课”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没有固定“程式”可以借鉴,但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确定的,那就是提升“概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该课程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晓春,李群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2] 蔡丹.谈“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J].高校理论战线,2000,(12).
  [责任编辑 王 佳]
其他文献
为满足动中测控的机动测控设备建设需求,根据天线姿态误差对角精度误差的影响分析,提出了运动中天线姿态误差的定量计算方法,采用一种合理的天线稳定和目标捕获方法,对运动中
行政强制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主要表现:(1)通过对行政强制设定权主体与实施权主体的严格限制,实现从源头上控制行政权的无限扩张,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条件;(2)通过
摘 要:就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引入分层与互助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课程内容分层、班级分组的互助方式,抓两头(优生与差生)带中间(中等生),整体提高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关键词:分层;互助教学;高职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70-02  一、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高校招生人数
地方政府在企业集群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在学理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是争议不断的论题。根据"无为而治"和"有所作为"这两种可供选择的态度,立足中国社会现实,提出"为而
针对阵列天线受舰船甲板低频机械随机振动引发振子位移变化导致的测向误差问题,建立了 天线振子随机振动误差模型,仿真分析了天线阵列3 个轴向随机振动模式对测角接收信号的
非合作接收中由于信道或接收机模拟器件的影响可能导致接收信号功率谱存在噪声基底不平坦现象,为便于划定检测门限需要先估计噪声基底再对原始功率谱进行修正.传统的非线性自
实事求是是我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发展的灵魂,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过程中,中国就一直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
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拟蒙特卡洛-高斯粒子滤波(QMC-GPF)算法(SQMC-GPF),以解决将QMC方法应用于GPF时计算复杂度高、运算量大的问题。该算法中,在连续的迭代滤波过程开始之前,首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