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容颜枯槁”、“衣衫褴褛”,令人目不忍睹,这是中考作文的大忌。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作文赏心悦目、令观者动容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自己的作文扮“靓”。
一、巧扮秀“眉”
亮丽的标题,就像女子精心修饰的双眉,让人一瞥之间,顿生好感。特别是考场作文,亮丽的标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直接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下述几种方法,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尝试一下。
(1)巧借名句或歌词。如“怎一个愁字了得”,“就这样被你征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
(2)投人所好。如“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
(3)妙用修辞。如“眼睛上的窗帘”,“糖醋排骨有点酸”。
(4)反弹琵琶。如“近墨者未必黑”“铁杵定要磨成针?”“雨后就能天晴”,等等。如,同样是写放晚学,下雨天母亲来学校接自己的。各人拟题不同,《雨中情》、《雨中“云”》、《那阵雨下在我心里》、《在雨中》、《爱伴我同行》、《那场彩色雨》、《雨啊,我想和你说》、《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伞下日出伞外雨》、《一边下雨一边太阳》、《太阳雨》、《那把最美的伞》、《雨中的温暖》、《音乐雨》。
二、巧敷“脂粉”
言犹面也。如果文章的语言枯燥乏味,苍白无力,整篇文章就会黯然失色。而且近年来,中考作文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准确通顺,还要求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锤炼自己的语言,让作文“浓妆淡抹总相宜”。下述方法是学生给作文“美容”必不可少的“化妆品”。
1.推敲用词
在动词、形容词、语气词等的运用上,要辨清词义、范围、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努力做到“一字传神”。同时,要注意词语的活用,采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成语活用等。再现特定的情景、特殊的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对清朝留学生辫子的描写“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这个词语“标致”里面包含了文章的背景,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几乎包含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大胆用修饰
很多同学的语句只有干巴巴的主干成分,如果恰当地以定语、状语、补语加以修饰,从事物的数量、色彩、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语句就会大为增色。如《紫藤萝瀑布》中,“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大条幅”写出了紫藤萝的多,茂盛。“银光”写出在阳光下的紫藤萝在风中微微舞动的样子。“挑逗”写出了活泼、不认输。整句话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灵活用句式
在行文中交错使用长短句、整散句,可以使句型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营造出参差美、匀称美。
4.适时用修辞
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可使文章或形象生动、或亲切活泼、或气势磅礴、或风趣幽默、或意蕴深厚。如《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帆和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三、巧着“新衣”
文章新颖独特的文体,精妙别致的结构犹如女子搭配恰当,剪裁适度的着装,让人耳目一新。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文体和结构上大胆创新:在文体上,可以用一条线索贯穿起相关材料,运用“彩线串珠法”。如《枣核》一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在结构上,可以在文中反复使用同一句话或同一段落,运用“回还反复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课文中出现七次,都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并形成七个排比段,在修辞上叫间隔反复。第一段中起总提作用,后几段起提示说明角度和内容的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楚,中心突出,节奏明快,增添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了说明文的艺术色彩。可以用提问和作答形式来组成文章的结构运用“亦问亦答法”;可以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将几件事或几个侧面围绕一个主题并列或交错展开,运用“多水并流法”;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巧合等方式展开情节,运用波澜起伏法;还可用排比构段、对比构段,等等。
俗语云:“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经过上述一番修饰,涌现在学生笔端的将不再是“风鬟鬓影的灰姑娘”,而是“顾盼生辉的俏佳人”。
一、巧扮秀“眉”
亮丽的标题,就像女子精心修饰的双眉,让人一瞥之间,顿生好感。特别是考场作文,亮丽的标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直接影响阅卷老师对文章的评分。下述几种方法,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尝试一下。
(1)巧借名句或歌词。如“怎一个愁字了得”,“就这样被你征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等。
(2)投人所好。如“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
(3)妙用修辞。如“眼睛上的窗帘”,“糖醋排骨有点酸”。
(4)反弹琵琶。如“近墨者未必黑”“铁杵定要磨成针?”“雨后就能天晴”,等等。如,同样是写放晚学,下雨天母亲来学校接自己的。各人拟题不同,《雨中情》、《雨中“云”》、《那阵雨下在我心里》、《在雨中》、《爱伴我同行》、《那场彩色雨》、《雨啊,我想和你说》、《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伞下日出伞外雨》、《一边下雨一边太阳》、《太阳雨》、《那把最美的伞》、《雨中的温暖》、《音乐雨》。
二、巧敷“脂粉”
言犹面也。如果文章的语言枯燥乏味,苍白无力,整篇文章就会黯然失色。而且近年来,中考作文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准确通顺,还要求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锤炼自己的语言,让作文“浓妆淡抹总相宜”。下述方法是学生给作文“美容”必不可少的“化妆品”。
1.推敲用词
在动词、形容词、语气词等的运用上,要辨清词义、范围、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努力做到“一字传神”。同时,要注意词语的活用,采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成语活用等。再现特定的情景、特殊的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的对清朝留学生辫子的描写“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这个词语“标致”里面包含了文章的背景,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几乎包含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大胆用修饰
很多同学的语句只有干巴巴的主干成分,如果恰当地以定语、状语、补语加以修饰,从事物的数量、色彩、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语句就会大为增色。如《紫藤萝瀑布》中,“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大条幅”写出了紫藤萝的多,茂盛。“银光”写出在阳光下的紫藤萝在风中微微舞动的样子。“挑逗”写出了活泼、不认输。整句话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灵活用句式
在行文中交错使用长短句、整散句,可以使句型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营造出参差美、匀称美。
4.适时用修辞
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可使文章或形象生动、或亲切活泼、或气势磅礴、或风趣幽默、或意蕴深厚。如《紫藤萝瀑布》中,“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用帆和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三、巧着“新衣”
文章新颖独特的文体,精妙别致的结构犹如女子搭配恰当,剪裁适度的着装,让人耳目一新。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文体和结构上大胆创新:在文体上,可以用一条线索贯穿起相关材料,运用“彩线串珠法”。如《枣核》一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在结构上,可以在文中反复使用同一句话或同一段落,运用“回还反复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课文中出现七次,都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并形成七个排比段,在修辞上叫间隔反复。第一段中起总提作用,后几段起提示说明角度和内容的作用,使文章层次清楚,中心突出,节奏明快,增添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了说明文的艺术色彩。可以用提问和作答形式来组成文章的结构运用“亦问亦答法”;可以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将几件事或几个侧面围绕一个主题并列或交错展开,运用“多水并流法”;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巧合等方式展开情节,运用波澜起伏法;还可用排比构段、对比构段,等等。
俗语云:“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经过上述一番修饰,涌现在学生笔端的将不再是“风鬟鬓影的灰姑娘”,而是“顾盼生辉的俏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