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求规范、准确、简洁,且要具有亲和力,它作为传播的媒介,在教师授课或与学生情感交流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方面有一定的影响,规范和谐的语言,让人赏心悦目,处于愉快的氛围中。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往往随心所欲地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影响了课堂气氛,伤害了学生的情感。笔者结合实际,总结了教师最不该说的错话,与同行共勉。
一、无用的废话:你们紧张吗?
笔者从教18年来,听的公开课或示范课已经几百节了。由于公开课或示范课是借班上课,执教者都要通过一些活动来缓解紧张情绪,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多数的导入都非常成功,但也有个别教师的导入是不成功的。比如,有位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这么多教师听课,你们紧张吗?”同学们小声地说:“不紧张。”“请大声说‘不紧张’!”“不紧张!”“同学们,请和平常一样,放开胆子,不要紧张,让我们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其实,非常容易看出,执教者看到陌生的老师和学生后自己觉得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情绪,故意设置的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原本不是太紧张的学生反而因为老师的渲染而觉得很紧张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你们紧张吗”,这句话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借班上课千万不可这样导课。
二、不当的称呼:美女,帅哥。
教师称呼全体同学时一般称为“同学们”,称个体学生时,一般称全名或只呼名。但现在课堂上的称呼千奇百怪:“这个问题请这位美女来回答”,“请那位帅哥来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姑娘们,小伙子们,你们都搞错了!”……听起来好像很幽默,学生也笑作一团,然而,被叫到的学生却十分尴尬,很是难为情。其实,同学们、姓名就是最好的称呼,如果教师经常用一些流行语、网络语称呼学生,势必误导学生,影响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多余的提示: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
担心时间不够、出现偏差或不能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刚一提出问题就喋喋不休地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让学生耳根不能清静,无法集中精力独立思考问题。其实,基本功扎实的教师一般能做到三点:憋得住,装得像,问得巧。既然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那就要放手,憋住你不该有的提醒和暗示,再加上适当的“装糊涂”和巧妙的提问,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时间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让他们体验到静静思考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四、虚伪的鼓励:咱们一起为××鼓掌!
鼓励的话语是每个学生最希望得到的,但这个鼓励必须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部分执教者担心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在学生回答了一非常简单的问题后,无休止的提议学生“咱们一起为××鼓掌”,一节课听起来很“热闹”,但被鼓励者没有丝毫喜悦之情,鼓掌者也是“习惯性”鼓掌,根本没有诚意。这样的掌声不要也罢!
其实,真正有水平的教师,他是不会“教唆”学生鼓掌,更不会“索要”掌声,而是通过精彩的设计、恰当的提问、风趣的语言或是绝妙的回答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
五、不公的话语:让你们班语文最好的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语文课少不了朗读,一些执教者担心齐读或随意找一个学生起来后朗读的不是很好,达不到理想效果,于是就让班上语文最好的同学朗读,这种做法极为不好。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所有的同学都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谓的“最好者”,并暗自庆幸“不是我”,至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早已抛之脑外,长此以往,课堂也只有优生在展示,所谓的“差生”永远没有机会表现,“为了一切学生”、教育公平将无从谈起。
我们的课堂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够完美”、亟待提高的学生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的启发下逐渐变得优秀,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所说的那样,“正因为你不是很优秀,所以才让你做,相信自己,你能行!”
六、无效的反问:听到了吗?是不是这样?对不对?
笔者在上学期听过一节课,发现该老师最爱问学生“对不对”,于是一时心血来潮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发现“对不对”这句话在这节课居然出现38次,也就是说每分钟内他都会说“对不对”,而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对”,我懵了,这到底“对不对”?除了这句“对不对”是教师常说的,还有“听到了吗”、“是不是这样”、“那么”、“这个”、“嗯啊”等等,无效的反问、没有休止的口头禅,让学生和听课者觉得十分反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毛病,其实也不难,只需要将自己的授课录制下来,重新观看并及时纠正,再辅以必要的训练和精心的备课,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个问题将不复存在。
七、极端的讽刺:这个题目我讲了几遍了,你们还做错,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一些教师面对学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觉得十分不可理喻,于是一些讽刺、挖苦的话语便脱口而出:“这个题目我讲了几遍了,你们还做错,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你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我见过笨的,但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笨的!”……这些刺耳的话语把学生伤的体无完肤,他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心充满着恐惧、仇恨,走入社会将是很大的危险。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早已写进法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尊重学生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但愿笔者描述的现象都是“浮云”。
八、无需的限制:给你们两分钟的思考时间!
交流、讨论、展示等都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要完成这些活动就需要一定的時间,个别教师由于考虑进度和时间因素,往往是提出一个问题后,限制学生“一分钟”或“二分钟”之内完成,根本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其中、环节是否落实、效果是否明显,再说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时间应该由学生来支配,怎么是教师给学生“一分钟”或“两分钟”?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一样,每个问题的难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时间交给学生支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当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必要的提示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犯的语言错误,属于“细节”问题,看似平常,但平常中却蕴涵着智慧;貌似简单,可简单中仍孕育着深刻。我们的课堂正是因为注重了这样的“细节”,所以才变得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
老师,如果你说了这些话,就请立即纠正吧。
作者简介:王丹,女,出生年月:1983年6月,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宁强,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教学研究室,学历:本科,职称: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教学研究室)
一、无用的废话:你们紧张吗?
笔者从教18年来,听的公开课或示范课已经几百节了。由于公开课或示范课是借班上课,执教者都要通过一些活动来缓解紧张情绪,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多数的导入都非常成功,但也有个别教师的导入是不成功的。比如,有位教师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这么多教师听课,你们紧张吗?”同学们小声地说:“不紧张。”“请大声说‘不紧张’!”“不紧张!”“同学们,请和平常一样,放开胆子,不要紧张,让我们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其实,非常容易看出,执教者看到陌生的老师和学生后自己觉得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情绪,故意设置的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原本不是太紧张的学生反而因为老师的渲染而觉得很紧张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你们紧张吗”,这句话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借班上课千万不可这样导课。
二、不当的称呼:美女,帅哥。
教师称呼全体同学时一般称为“同学们”,称个体学生时,一般称全名或只呼名。但现在课堂上的称呼千奇百怪:“这个问题请这位美女来回答”,“请那位帅哥来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姑娘们,小伙子们,你们都搞错了!”……听起来好像很幽默,学生也笑作一团,然而,被叫到的学生却十分尴尬,很是难为情。其实,同学们、姓名就是最好的称呼,如果教师经常用一些流行语、网络语称呼学生,势必误导学生,影响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多余的提示: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
担心时间不够、出现偏差或不能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刚一提出问题就喋喋不休地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让学生耳根不能清静,无法集中精力独立思考问题。其实,基本功扎实的教师一般能做到三点:憋得住,装得像,问得巧。既然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那就要放手,憋住你不该有的提醒和暗示,再加上适当的“装糊涂”和巧妙的提问,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时间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让他们体验到静静思考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四、虚伪的鼓励:咱们一起为××鼓掌!
鼓励的话语是每个学生最希望得到的,但这个鼓励必须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部分执教者担心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在学生回答了一非常简单的问题后,无休止的提议学生“咱们一起为××鼓掌”,一节课听起来很“热闹”,但被鼓励者没有丝毫喜悦之情,鼓掌者也是“习惯性”鼓掌,根本没有诚意。这样的掌声不要也罢!
其实,真正有水平的教师,他是不会“教唆”学生鼓掌,更不会“索要”掌声,而是通过精彩的设计、恰当的提问、风趣的语言或是绝妙的回答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地鼓掌。
五、不公的话语:让你们班语文最好的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语文课少不了朗读,一些执教者担心齐读或随意找一个学生起来后朗读的不是很好,达不到理想效果,于是就让班上语文最好的同学朗读,这种做法极为不好。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所有的同学都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谓的“最好者”,并暗自庆幸“不是我”,至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早已抛之脑外,长此以往,课堂也只有优生在展示,所谓的“差生”永远没有机会表现,“为了一切学生”、教育公平将无从谈起。
我们的课堂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够完美”、亟待提高的学生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的启发下逐渐变得优秀,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程翔所说的那样,“正因为你不是很优秀,所以才让你做,相信自己,你能行!”
六、无效的反问:听到了吗?是不是这样?对不对?
笔者在上学期听过一节课,发现该老师最爱问学生“对不对”,于是一时心血来潮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发现“对不对”这句话在这节课居然出现38次,也就是说每分钟内他都会说“对不对”,而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是“对”,我懵了,这到底“对不对”?除了这句“对不对”是教师常说的,还有“听到了吗”、“是不是这样”、“那么”、“这个”、“嗯啊”等等,无效的反问、没有休止的口头禅,让学生和听课者觉得十分反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毛病,其实也不难,只需要将自己的授课录制下来,重新观看并及时纠正,再辅以必要的训练和精心的备课,相信过不了多久,这个问题将不复存在。
七、极端的讽刺:这个题目我讲了几遍了,你们还做错,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一些教师面对学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觉得十分不可理喻,于是一些讽刺、挖苦的话语便脱口而出:“这个题目我讲了几遍了,你们还做错,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你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我见过笨的,但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笨的!”……这些刺耳的话语把学生伤的体无完肤,他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内心充满着恐惧、仇恨,走入社会将是很大的危险。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早已写进法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尊重学生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但愿笔者描述的现象都是“浮云”。
八、无需的限制:给你们两分钟的思考时间!
交流、讨论、展示等都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要完成这些活动就需要一定的時间,个别教师由于考虑进度和时间因素,往往是提出一个问题后,限制学生“一分钟”或“二分钟”之内完成,根本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是否参与其中、环节是否落实、效果是否明显,再说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时间应该由学生来支配,怎么是教师给学生“一分钟”或“两分钟”?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不一样,每个问题的难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时间交给学生支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当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必要的提示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犯的语言错误,属于“细节”问题,看似平常,但平常中却蕴涵着智慧;貌似简单,可简单中仍孕育着深刻。我们的课堂正是因为注重了这样的“细节”,所以才变得那样充实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
老师,如果你说了这些话,就请立即纠正吧。
作者简介:王丹,女,出生年月:1983年6月,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宁强,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教学研究室,学历:本科,职称: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