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丰:让一座城市,变一间书房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niao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因为读书而变得伟大,一座城市会因为阅读而走向辽阔。”

一间书屋的温度

季丰

  香山书屋位于江阴市香山街道,走进后跃入眼帘的,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还有一个颇惹眼的高大杯架,上面整齐码放着上千个茶杯。每个茶杯上都贴有一张姓名条——表明这是书屋常来读者的专用杯。每次过来,按姓氏拼音索引,从占据整面墙的杯子中找到自己的那一个时,有小小的成就感,更多的是满满的归属感。
  据书屋主人季丰介绍,目前散落江阴各地的香山书屋有二十个,而为读者准备的茶杯,已经累积近八千个。一个茶杯代表一位读者,每张姓名條背后都承载一段静谧的阅读时光,季丰脑海中“让一座城市,变一间书房”的美好构想,正悄然落地,生根发芽。
  专属茶杯的设计,起初是因为书屋人手不够,季丰有心让读者自己服务自己。他为书屋购置茶杯,读者来了,便自己斟茶倒水,走时将茶杯清洗干净,放回原位,一如香山书屋墙上贴着的那句话:第一次来,我们为您服务;第二次来,您为自己服务;第三次来,请为他人服务。无须多言,大家都默契地遵守着这个约定。
  因鼓励自助服务,季丰并未考虑过招纳志愿者,直到一对年轻读者的出现。2012年夏天,居住在香山街道附近的刘博超和李易安夫妇,发现了这家小小的书屋,从此每周都会来读书。当时书屋只有一名正式员工,于是两人提出做义工帮忙。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有许多书友想加入,刘博超索性组织大家开了个小会。在得到季丰支持后,香山书屋第一个志愿团队诞生了。
  此后,从书店的日常管理,到活动的现场支持,再到各类讲座、培训的组织与开展,这群志愿者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用季丰的话来说,“如今书店发展全靠他们”。
  从2012年第一批20人的团队开始,如今在香山书屋登记的志愿者已经超过1.8万人。2016年,一位志愿者提出书屋现有的借还模式比较不便,于是主动开发了一个书籍借还小程序,后又在此基础上改造出“义工时间银行”微信管理平台:书屋发布活动,志愿者可以自由报名,实现快速便捷招募;同时平台还能通过志愿服务定位、签到签退等方式,高效化志愿者管理。目前“义工时间银行”平台累计服务时长已超过29万小时。

开一家书屋的梦想


  20岁出头,季丰就来到江阴打工。最初的三年时间里,他下了班就泡在新华书店里。这段纯粹的阅读时光给年轻时即背井离乡的季丰注入了意想不到的勇气与力量,还让他收获了甜美的爱情。说起最喜欢的一本书,季丰的回答是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二十年间,常看常新。这本书让季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然后通过努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感,从而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2004年,季丰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因为常要与客人交流,他十分重视员工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季丰在公司设立了一条特殊的规定:员工每个月都要买书,当月凭发票可找财务报销200元;如果没有买,工资还得倒扣100元。书买来须尽快读完,公司每周都会用半天时间组织读书会,员工就自己的阅读发表五分钟时长的读后感。有时员工借口工作太忙没时间看,季丰便笑答:“工作可以不做,书不能不读。”久而久之,大家的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小书吧里的书也丰富起来。
  2010年,季丰个人藏书量已经逾万,书吧的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爱来这里坐坐的员工、客户越来越多,加上公司扩张需要,季丰索性将公司搬迁,而针对原址进行改造,小书吧升级为书屋,季丰的个人藏书全部对公众开放。
  书屋里阅读、喝茶一律免费,如果想喝咖啡或者吃点小零食,则需要拿自己的读后感来换。季丰提倡大家记录读书感想,这与他个人对书写的喜爱脱不开关系。创业初期跑业务时,季丰便习惯用笔写信回复顾客,看上去传统得有点脱离时代,却往往因为这份认真的态度得到客户的信赖。公司做大后,他依旧常用书信回复员工发来的邮件——他相信文字的力量,也相信书写的温度。
  现在走进香山书屋,能看到满墙的读后感,都是读者们一字一句写下的,徜徉其中,也许不经意间就能遇到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迸发共鸣的美妙时刻。
  书屋走上正轨后,季丰开始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2014年国庆长假期间,他带着5000余册书籍去黄山湖公园组织了一次借阅活动。当时书就直接装在小箱子里,放在板凳上供读者借阅。条件虽简陋,大家的热情却让季丰记忆犹新,一天时间内,书籍全部借空。
  看到当地读者的热情,季丰觉得有必要让更多人参与到漂流借阅活动中来。他开始在各处投放更多“漂流书箱”,也鼓励读者在箱中放入自己愿意拿出来共享的书籍。如今江阴当地有超200个“漂流书箱”,全国有超2000个的“漂流点”。“漂流书箱”如同香山书屋这株大树上伸展出去的枝蔓,逐渐延伸至江阴的角角落落,也将书香送进了千家万户。

一个人点亮一群人,一群人点亮一座城


  吴永华是江阴当地司法系统工作人员,因擅长写作,自2012年起,他每周五晚在书屋开设作文班,义务辅导小朋友写作,至今已坚持八年多,风雨无阻。这样的毅力令季丰感慨,他曾忍不住问吴永华,难道不会觉得疲惫和厌烦吗?吴永华的回答让季丰铭记至今,“事实上,我是满怀喜悦,期盼着每个星期五到来。”
  读者中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要真正成为书屋各类讲座、课堂的主讲人,则需经过严格的筛选。季丰提出三个硬性要求:一要有稳定的工作,二要保证按时上课,三要老师每堂课必须提前到。他希望通过这些要求强化志愿者们的服务意识。
  2011年以来,在志愿者队伍的强力支持下,香山书屋每周坚持开展公益活动10余项,每年组织大型阅读推广活动20余次,平均每年服务读者6.5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书屋累计1.4万余名志愿者中,超过1万名是女性;今年,截止日前新增的4000多名志愿者,几乎全部是女性。女性力量在书屋的志愿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基于此,书屋长期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女性、服务女性的公益项目。
  2019年,江苏省妇联推出“学习强国进家庭”项目,江阴市妇联决定与香山书屋联合开展“学习强国进家庭”活动。大家讨论后决定将书屋的特色漂流箱进行升级,成为“共享书包”,里面提供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本《民法典》,以及三本文学类精选书籍,此外还装有两本特别的小册子,一本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的志愿者团队经过筛选整理后选出的,适宜家庭集体阅读的学习强国手册;另一本是专供记录读后感的笔记本。收到漂流书箱的每位家庭需阅读后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份特别的读后感将留在笔记上,接着“漂流”进下一个家庭……
  “一个人因为读书而变得伟大,一座城市会因为阅读而走向辽阔。”这是书屋的一句标语。从起初的一个人、一间书吧,到如今数十间书屋,数千个漂流书箱,数万名爱书的志愿者……因为阅读,仿佛能看见一簇簇小小的光点聚在一起,又散落各地,正以一股温和的力量,逐渐照亮一座书香之城。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应该都有一处野渡,它在水天一色的远方沉默,被故乡最长情的夕照眷恋。  《远去的野渡》是一本散文精选集,七十篇长短不一的文章是从作者蒋兴强刊发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上的散文中选出。书名取自获得冰心散文奖的《远去的野渡》一文。  “野渡,顾名思义,野外、偏远,人迹稀少的渡口。”但《远去的野渡》可不是无人问津的冷门。在纸质读物式微的时代,出版社依旧将《远去的野渡》加印两千册,
期刊
人生需要乐趣,读书也一样。有人说现在有许多没营养、没文化、没内涵的书,但就是有人读起来津津有味,那怎么办?我想说,如果合上一本书的时候你的心情由阴转晴,那就可以说这本书也是生产力了。桑格格之前出了本书《小时候》,有人出来唱反调,说是流水账读不出科技成分来。这一回桑格格又出书了,延续《小时候》的风格和语言,还是有人出来唱反调。但我就是喜欢,因为一口气读下来我突然就变得很开心,这就够了,足够了。  这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故而反映和报道企业家勇立潮头、艰苦创业的报告文学也呼之欲出,以其独有的风采登上了报刊的显著版面。扬州作家花善祥的新作《中流击水:马祥根传》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出的一本传记文学。  《中流击水:马祥根传》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与笔下的企业家马祥根“乡里乡亲,知根知底”三十多年,对要写的人物十分
期刊
读一些大家作品,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读不进去,会在心里犯嘀咕:不是名家吗,怎么语言如此寡淡无味?于是就放下了。过些日子,重新拿起,忽然像是天边划出一道彩虹,被某个段落惊艳了一下,后面的阅读就顺畅了。读汪曾祺、季羡林的作品时都有过这种感觉。  季羡林的《繁华落尽是孤独》一书是朋友推荐的,他的散文带有自传性质,且以说真话闻名,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很多名家过于爱惜羽毛,在落笔时只说对自己有益的话,从而掩盖
期刊
真正的书房,不在屋檐下,在心灵里。那是我们生活中最明媚、最温暖的光。若云书房秦若云  “无论是所处行业的领头雁,还是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我们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最美’,一样的情怀……”2017年年底,南京市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期间,市妇联宣传部副部长秦若云看到各界女性身上所展示出的巾帼风采,心潮澎湃。于是,她执笔抒怀,写下了《征途如虹 相逢如歌——写在南京市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翌日》,刊登在
期刊
今年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面对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读书似乎成了一件小众的事。而读书从不只是获取信息,它的根本目的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认为,读书能够治疗人身上的种种“愚病”。讀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书可以给人答案,读书可以引发思考,读书可以让人感同身受。读书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国内外不同
期刊
王众托  作为中国管理科学奖体系中最高荣誉奖项,“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首次颁发于2008年,获奖者为钱学森、宋健、张劲夫、赵南起、袁宝华、钱正英六位学界泰斗。2020年9月27日,该奖项时隔12年第二次颁发,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成为三位荣膺者之一。发奋读书立志报国  王众托1928年8月出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铁路工程师,母亲是国内最早一批学化工的女大学生。王众托自幼聪慧,父
期刊
通过阅读活动,在更多孩子的童年种下美妙的种子。顾舟群  “这周末,我们打算带着孩子和家长们去太湖边办一次‘春之韵’主题烧烤诗词大会,看春暖花开、草长莺飞,吟诵与春天有关的诗句,然后一起户外烧烤大快朵颐!”听完小舟老师的活动预告,电话这头的我都有些心动。因为苏州工业园区斜塘镇妇工委的“萤火之光·悦读成长”项目,我认识了小舟老师。  小舟老师本名顾舟群,是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的一名教师,也是萤火之光公
期刊
刘擎  综艺节目《奇葩说》第七季新增一名导师刘擎。许多对这个名字陌生的观众不禁要问:一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为什么要参加《奇葩说》这档娱乐节目?文青岁月,开启心智  1963年,刘擎出生在青海师范学院的家属院里。邻居都是一些“怪叔叔怪阿姨”:隔壁住着一对生物学家,来大西北教英语;楼上住着刘擎的语文老师,会朗诵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的诗歌;隔壁的隔壁住着一位从前在外国语学院
期刊
薛龙建和团队研发的迷你软体机器人相对于传统的机器人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变形能力,在生产生活、医疗救援、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让机器人飞檐走壁  17岁时,薛龙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化学基地班,在国内读完了本科、硕士、博士。2009年,他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后,6年后学成回国,从事仿生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  薛龙建有一股狠劲儿,他的座右铭是:科学研究要不断突破、超越、做NO.1(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