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不但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详细论述考试焦虑的状况,从多方面分析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力求从社会工作的角度介入,帮助其解决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考试焦虑;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它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把每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下面先介绍有关考试焦虑的理论成果。
一、考试焦虑的成因
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内部因素,又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考试焦虑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内部因素——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造成睡眠不足,疲劳过度。还有的平时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以及考前的紧张心理,引起食欲不佳而导致营养不良,身体不适,从而影响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考试不能正常发挥。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由于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
(2)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诸多内在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认知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知与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此外,中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缺陷还表现在“证明自己”、“担忧心情”、“过度引申”、“抵触心理”、“考试准备”、“考试效能”等方面,即将考试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事件;或对考试过程和结果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悲观态度,仅根据一两次考试的失败便得出了对自己整个前途的否定结论;对考试存在比较严重的抵触心理,将考试当成一种完全的负性事件;总是担心考试准备不充分,或者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罪魁祸首”,它们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3)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是否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时的焦虑水平。由于考前复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准备不充分,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紧张、自卑。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学生将无法正常发挥原有水平。另外,一定应试技能的掌握和应试经验的积累也有助于克服考试焦虑。
2.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来说,影响其考试焦虑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特点是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
(1)学校环境: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考试作用的过分夸大、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考试的作用和意义的误解,过分看重考试的作用,对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
(2)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考试为中心、考分第一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渴望子女在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大学。
(3)社会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二、考试焦虑治疗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不良的人格特征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根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等,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
2.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考试正确的认知评价。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3.作好准备,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前状态是降低考试焦虑的最有效方法。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有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凡参加过考试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看到考题不难,紧张不安的情绪便会随之减少许多,脑子不再麻木,思维也灵活了。”因此,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工作,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搞好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考试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对考试存侥幸心理,这样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注意营养,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自我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朴发现,人在肌肉放松的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沃尔朴把这一现象称为交互抑制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焦虑紧张状态的抑制,从而获得轻松的情绪状态。
三、结语
考试焦虑问题的确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在这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程度很高,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两年来许多高校也培养了不少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可真正从事社工职业的却很少,因为国家对此投入很少,不是说不需要,而是不受重视。看来社会工作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社工则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8).
[2]李焰,鄭晓明.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
[3]肖玮,肖琼.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认知评价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
该文为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关于中学阶段解决学生考试焦虑问题方法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115)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青少年;考试焦虑;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它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把每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下面先介绍有关考试焦虑的理论成果。
一、考试焦虑的成因
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内部因素,又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考试焦虑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内部因素——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没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造成睡眠不足,疲劳过度。还有的平时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差以及考前的紧张心理,引起食欲不佳而导致营养不良,身体不适,从而影响大脑正常的生理功能,使考试不能正常发挥。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特征: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由于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
(2)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诸多内在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不正确的认知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知与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此外,中学生对考试的认知评价缺陷还表现在“证明自己”、“担忧心情”、“过度引申”、“抵触心理”、“考试准备”、“考试效能”等方面,即将考试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一个事件;或对考试过程和结果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悲观态度,仅根据一两次考试的失败便得出了对自己整个前途的否定结论;对考试存在比较严重的抵触心理,将考试当成一种完全的负性事件;总是担心考试准备不充分,或者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罪魁祸首”,它们是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3)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是否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时的焦虑水平。由于考前复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基本功不扎实,准备不充分,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不会做的题目,就会紧张、自卑。在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学生将无法正常发挥原有水平。另外,一定应试技能的掌握和应试经验的积累也有助于克服考试焦虑。
2.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来说,影响其考试焦虑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特点是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
(1)学校环境: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对考试作用的过分夸大、对分数的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考试的作用和意义的误解,过分看重考试的作用,对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
(2)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以考试为中心、考分第一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渴望子女在学校中取得良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大学。
(3)社会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二、考试焦虑治疗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不良的人格特征是造成学生考试焦虑的内在根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明确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兴趣,开朗的性格,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状态等,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价及学习活动本身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有利于克服考试焦虑的重要心理品质。
2.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考试正确的认知评价。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3.作好准备,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前状态是降低考试焦虑的最有效方法。考前的准备工作很多,有知识准备、体能准备、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凡参加过考试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看到考题不难,紧张不安的情绪便会随之减少许多,脑子不再麻木,思维也灵活了。”因此,考前一定要做好知识的复习准备工作,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掌握,加强各应试科目的基本功训练,考前搞好系统、科学的总结复习,并针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对考试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对考试存侥幸心理,这样考试时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合理用脑,注意营养,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是防治考试焦虑的重要措施。
4.学会自我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朴发现,人在肌肉放松的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两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沃尔朴把这一现象称为交互抑制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焦虑紧张状态的抑制,从而获得轻松的情绪状态。
三、结语
考试焦虑问题的确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在这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程度很高,可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近两年来许多高校也培养了不少专业社会工作毕业生,可真正从事社工职业的却很少,因为国家对此投入很少,不是说不需要,而是不受重视。看来社会工作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社工则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8).
[2]李焰,鄭晓明.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
[3]肖玮,肖琼.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认知评价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
该文为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关于中学阶段解决学生考试焦虑问题方法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1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