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历史枯燥,致使他们谈史色变,厌学情绪蔚然成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历史教师,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旧思想,摒弃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改变为教师启发式的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使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知识变难为易、变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建立师爱生,生敬师而又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厌学;历史学科;传统教学;探究模式;新型师生关系
1 中学生对历史厌学的原因
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历史枯燥,无用且难记,致使他们谈史色变。基于这种思想,对于历史,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蔚然成风。本来应该充满趣味的历史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种现状令人担忧。
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其一:缺乏学习动机。历史课上所学的内容很多而且繁难。特别是学习初期,面对许多陌生的人物,事件,枯燥的年代数字和概念,学习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其二:对历史片面的认识。对历史的社会功能和完善学生人格作用的忽视,是造成这一状况的社会原因。“科教兴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国策,但却有人片面的理解这一战略思想,片面强调自然科学在“科教兴国”中的地位,忽视社会科学在提高民族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其三: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缺憾。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失去了学习的自由。在这种教育、教学思想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上教师的一统天下,课下,学生又成了作业的奴隶,机械的记忆,机械的训练,学生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失去了个性,历史学习完全失去了活力。
2 历史学科的不可代替作用
而与学生的厌学相对应的是,历史学科的不可代替作用。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有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学史使人明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凸显和体现。
3 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不仅体现学生的中心主义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探究的过程发现,掌握新知识。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该致力于发现什么的过程来展开。
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它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原则。在实际教学前,该模式主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思维状况、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情况。
(2)创设情境与问题探究的结合。历史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探究是相互联系的,历史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进入历史、探究历史创造了条件,而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又会增进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横纵向联系的认识,使其视野逐步扩大,认识逐步深化。
(3)注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过程。问题的探究学习并非轻视知识的教学,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依次进行的四个环节:第一,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第二,分析学习任务;第三,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第四,评价学习结果。教师的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第二步,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种知识。第三步,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即学生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探究,想古人之所想,忧古人之所忧,进而延展到当下和未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二个环节,分析学习学习任务是关键,即老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此,用实际教学中的例子来说明。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插图,想象一下陈胜当时正在说什么。当学生议论纷纷,将思绪投向两千多年前那个阴雨连绵的大泽乡时,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模仿陈胜喊出“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誓言,充分体会陈胜和广大起义者的豪迈斗志。一个活动使学生在整节课都兴趣盎然,学生早已走出了教材,走进了历史;探究教学,一扫以往历史课堂的沉重,真正让历史课堂活跃了起来。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达到探究教学模式的效果,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学会提问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出问题的前提是要积极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每个历史事件都是由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组成的。提出问题可以从事情的因果关系着手,也可以从教材课本内容着手。这里着重介绍的是“3W”提问法。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提出“什么是虎门销烟?”“为什么会发生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当时和现在都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探究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有助于活跃思维;使学生对课本的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并超越了课本;同时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再也不是谈史色变而是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历史最美丽”的新思想。当然,每个教师都是结合学校、学生、教材、个人的条件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的。因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几种教学模式中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教师们尽可以在这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赵梅琳.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刘明坤.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耿帅,王秀丽,闫景秋.教师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4
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历史枯燥,致使他们谈史色变,厌学情绪蔚然成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历史教师,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旧思想,摒弃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改变为教师启发式的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使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知识变难为易、变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建立师爱生,生敬师而又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厌学;历史学科;传统教学;探究模式;新型师生关系
1 中学生对历史厌学的原因
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历史枯燥,无用且难记,致使他们谈史色变。基于这种思想,对于历史,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蔚然成风。本来应该充满趣味的历史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这种现状令人担忧。
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其一:缺乏学习动机。历史课上所学的内容很多而且繁难。特别是学习初期,面对许多陌生的人物,事件,枯燥的年代数字和概念,学习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其二:对历史片面的认识。对历史的社会功能和完善学生人格作用的忽视,是造成这一状况的社会原因。“科教兴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国策,但却有人片面的理解这一战略思想,片面强调自然科学在“科教兴国”中的地位,忽视社会科学在提高民族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其三: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缺憾。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失去了学习的自由。在这种教育、教学思想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课堂上教师的一统天下,课下,学生又成了作业的奴隶,机械的记忆,机械的训练,学生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失去了个性,历史学习完全失去了活力。
2 历史学科的不可代替作用
而与学生的厌学相对应的是,历史学科的不可代替作用。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有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学史使人明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凸显和体现。
3 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不仅体现学生的中心主义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探究的过程发现,掌握新知识。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该致力于发现什么的过程来展开。
探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它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原则。在实际教学前,该模式主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思维状况、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情况。
(2)创设情境与问题探究的结合。历史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探究是相互联系的,历史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进入历史、探究历史创造了条件,而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又会增进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横纵向联系的认识,使其视野逐步扩大,认识逐步深化。
(3)注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学习过程。问题的探究学习并非轻视知识的教学,但它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依次进行的四个环节:第一,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第二,分析学习任务;第三,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第四,评价学习结果。教师的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和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第二步,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种知识。第三步,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即学生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探究,想古人之所想,忧古人之所忧,进而延展到当下和未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二个环节,分析学习学习任务是关键,即老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此,用实际教学中的例子来说明。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插图,想象一下陈胜当时正在说什么。当学生议论纷纷,将思绪投向两千多年前那个阴雨连绵的大泽乡时,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模仿陈胜喊出“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誓言,充分体会陈胜和广大起义者的豪迈斗志。一个活动使学生在整节课都兴趣盎然,学生早已走出了教材,走进了历史;探究教学,一扫以往历史课堂的沉重,真正让历史课堂活跃了起来。而在实际教学中,要达到探究教学模式的效果,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就是说学会提问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出问题的前提是要积极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每个历史事件都是由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组成的。提出问题可以从事情的因果关系着手,也可以从教材课本内容着手。这里着重介绍的是“3W”提问法。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例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提出“什么是虎门销烟?”“为什么会发生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当时和现在都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探究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浓厚了学习气氛,有助于活跃思维;使学生对课本的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并超越了课本;同时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再也不是谈史色变而是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历史最美丽”的新思想。当然,每个教师都是结合学校、学生、教材、个人的条件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的。因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几种教学模式中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教师们尽可以在这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赵梅琳.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刘明坤.教师伦理与教师礼仪[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耿帅,王秀丽,闫景秋.教师热点问题之师德观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