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所谓“白字先生”,就是指经常读错字或写错字的人,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不良的影响和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或刻错、排错的字;别字是指写错或读错的字。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1、内因
错别字产生的内因具体又可以划分为小学生的知觉水平、迁移作用、提取失败理论、有意注意等。知觉水平:小学儿童虽然思维能动不断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知觉的精确性仍然不够,知觉的分化水平低。也就是说,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訓练就往往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又如辨别的“辨”写成“辩”。然而一个事物的产生不可能全是由内因所决定的,它的产生通常会涉及到各种外部因素。
2、外因
产生错别字的外在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将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社会环境: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小学生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在现在杂志书刊报纸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这样的杂志书刊报纸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小学生的字储备量是相当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所以小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一些错别字的产生。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错别字现象产生影响。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顺序准确的把字写出来。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建构合理的音形义结合的字型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识字教学要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现在的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构字的规律,音形义结合力度不够,识字教学方式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二、纠正错别字的对策
1.探究汉字特点,寻找汉字规律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将有关构字规律告诉给他们,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比如: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把“急躁”的“躁”写成“燥”字。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跺脚的,而“燥”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燥”是“干燥”的“燥”。另外,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标义,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与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两点水”作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凝、冽”等字;而用“三点水”作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等字。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找规律,积累经验。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克服粗枝大叶、草率马虎的缺点。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等好习惯。如勤查字典,遇到不会的或记忆不清的,随时查阅,弄懂字的意思及用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觉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又减少和纠正了错别字。
3.优化识字教学
(1)先入为主,积极预防。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有预见性。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容易错的字总会进行预防性的教学。如在教“浇、染、氏”等字时,教师就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加一点,教“隆、蒙、具”等字时就会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横,而在教“掐、匙、览”等字时则会提醒学生不要写错部件……这样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从而大大降低错误率。
(2)利用课件演示汉字的书写过程,帮助学生记忆难点。课件演示时,其鲜活的画面、迷人的音响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3)运用生动活泼的记忆方法突破字形教学关。学生常见的错别字中有许多都是由于他们记不清字形而造成。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如故事记忆法、编谜语猜字法、唱儿歌记字形、字形小魔术(换部首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正确字形,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几率。
4. 提高纠错能力
首先,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写错别字,分析探究错别字的形成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卡片,讲述本组调查的结果。甲组:粗心、马虎大意、写出了错字,如值 ;乙组:识字不认真同音、同形相混。如“完”“玩”不分;丙组:地方方言造成书写错误等,学生参与讨论。
其次,怎样纠错,让学生从探究式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意见。在班上交流,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意见一:下笔认真每写字都用心,意见二:不清楚,拿不准的马上找无声老师(字典一类工具书)和同学、老师;意见三:及时纠错,有错就改。特别要求学生写错了字,纠正之后要做笔记,查字典弄清这个字的字形、字义、语言运用,要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一错再错。
再次,要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要求学生一学期坚持语文学习积累,进行“三本一抄”的自觉行为。三本:即每天坚持写日记、语文学习做笔记本、每周进行一次课外练笔;“一抄”就是搞好摘抄,课内外的名言警句、精彩的片断描写,报刊杂志中好的诗歌等内容在抄和写的过程中对文字的运用到熟练程度,错别字自然就少了。
最后,一月进行一次“大扫除”,定时按学生组织互查小组对学生的各项书写文字扫描,每看一组的检查结果中谁的错别字最少和最多,教师集中时间对这些错别字进行解决,有错之后要让全班同学引以为戒,在专门的纠错本上书写几遍留下印象。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所谓“白字先生”,就是指经常读错字或写错字的人,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不良的影响和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或刻错、排错的字;别字是指写错或读错的字。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1、内因
错别字产生的内因具体又可以划分为小学生的知觉水平、迁移作用、提取失败理论、有意注意等。知觉水平:小学儿童虽然思维能动不断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知觉的精确性仍然不够,知觉的分化水平低。也就是说,在识字过程中小学生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非常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訓练就往往会忽略。如自己的“己”,小学生在写时往往写成“已”或“巳”。又如辨别的“辨”写成“辩”。然而一个事物的产生不可能全是由内因所决定的,它的产生通常会涉及到各种外部因素。
2、外因
产生错别字的外在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将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社会环境: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小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那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如果父母或亲密的同伴经常要写错的字,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他们的影响而要写错那些字。小学生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错别字的产生。在现在杂志书刊报纸中,出现的错别字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教科书上也会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又不可避免的要与这样的杂志书刊报纸接触。这势必会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小学生的字储备量是相当有限的,他无法很好的辨别一个字到底是不是错别字,所以小学生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一些错别字的产生。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错别字现象产生影响。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如果对汉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那么就可以顺序准确的把字写出来。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那么它就成了错别字产生的根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学生建构合理的音形义结合的字型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识字教学要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要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要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在现在的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构字的规律,音形义结合力度不够,识字教学方式没有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错别字的产生。
二、纠正错别字的对策
1.探究汉字特点,寻找汉字规律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中蕴含着许多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将有关构字规律告诉给他们,错别字就会大大减少。比如:学生在作业中,经常把“急躁”的“躁”写成“燥”字。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跺脚的,而“燥”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燥”是“干燥”的“燥”。另外,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它的标义,错误就能减少。例如两点水与三点水,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两点水”作偏旁的字,大都和冰有关,如“冻、凝、冽”等字;而用“三点水”作偏旁的汉字,则大都和水有关,如“江、河、湖、海、洋”等字。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找规律,积累经验。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克服粗枝大叶、草率马虎的缺点。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等好习惯。如勤查字典,遇到不会的或记忆不清的,随时查阅,弄懂字的意思及用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觉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又减少和纠正了错别字。
3.优化识字教学
(1)先入为主,积极预防。在识字教学中一定要有预见性。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对容易错的字总会进行预防性的教学。如在教“浇、染、氏”等字时,教师就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加一点,教“隆、蒙、具”等字时就会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横,而在教“掐、匙、览”等字时则会提醒学生不要写错部件……这样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从而大大降低错误率。
(2)利用课件演示汉字的书写过程,帮助学生记忆难点。课件演示时,其鲜活的画面、迷人的音响效果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3)运用生动活泼的记忆方法突破字形教学关。学生常见的错别字中有许多都是由于他们记不清字形而造成。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如故事记忆法、编谜语猜字法、唱儿歌记字形、字形小魔术(换部首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正确字形,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几率。
4. 提高纠错能力
首先,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写错别字,分析探究错别字的形成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准备卡片,讲述本组调查的结果。甲组:粗心、马虎大意、写出了错字,如值 ;乙组:识字不认真同音、同形相混。如“完”“玩”不分;丙组:地方方言造成书写错误等,学生参与讨论。
其次,怎样纠错,让学生从探究式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意见。在班上交流,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意见一:下笔认真每写字都用心,意见二:不清楚,拿不准的马上找无声老师(字典一类工具书)和同学、老师;意见三:及时纠错,有错就改。特别要求学生写错了字,纠正之后要做笔记,查字典弄清这个字的字形、字义、语言运用,要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一错再错。
再次,要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要求学生一学期坚持语文学习积累,进行“三本一抄”的自觉行为。三本:即每天坚持写日记、语文学习做笔记本、每周进行一次课外练笔;“一抄”就是搞好摘抄,课内外的名言警句、精彩的片断描写,报刊杂志中好的诗歌等内容在抄和写的过程中对文字的运用到熟练程度,错别字自然就少了。
最后,一月进行一次“大扫除”,定时按学生组织互查小组对学生的各项书写文字扫描,每看一组的检查结果中谁的错别字最少和最多,教师集中时间对这些错别字进行解决,有错之后要让全班同学引以为戒,在专门的纠错本上书写几遍留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