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多年来,高中物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既难教又难学,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经历了学生时代的初高中物理学习、大学物理专业课的学习,现在又成为了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和多数人一样,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高中物理的“难”,这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一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非常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新学段的学习,有利于消除以往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畏难、成绩大面积滑坡的情况。为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到底是哪些原因形成了这样的“难”,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一、原因分析:
1、初、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数学计算能力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有着不同的要求,相差甚远。
进入高一后,学生要用很快的速度适应用抽象思维去理解一些问题,要大量的应用到矢量运算、三角函数的计算,以及用数学图像分析物理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建立简单的模型,结合受力平衡的条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才能解决相关问题。从前在初中,只要听老师的话,把老师让背的内容背下来,打高分是不成问题的。而上了高中,单纯的记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成绩的需求,学习方法也需要更新了。
2、初中物理教师看高中知识、高中物理教师看初中知识,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白头如新”,相识虽久,但仍跟刚认识一样。初中物理教师不清楚高中物理教学实际,高中物理教师也不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互不了解,更不用说默契的配合了。
3、学习环境的改变
我们有一大部分新生一到高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失落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都是学校中的尖子生,都是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宠爱,但来到高中的都是初中的尖子生,所以一对比,原来的那种优越感就荡然无存了,特别是失去了老师的宠爱。自己对于这种环境的改变没有思想上的准备,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信心。因此学生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这种环境的变化是正常的,只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失去的优越感再找回来。
二、积极应对,为学生的下一任物理老师做好铺垫。
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较缓慢的“引桥”,让学生以比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步伐上好“引桥”,平缓地引他们上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并为之付出努力的问题。
1、适当拓宽初、高中知识的边界,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的认知水平完全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相对较少,知识大多简单易懂,有些地方还不能满足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需求。在这些地方完全可以适当拓宽知识面,利用学生所具有的初中知识为基础,依靠学生自己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思想很好的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将会十分有效的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深化,有助于跟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做好有益的铺垫工作。
2、教学生用高中生的思维方法思考初中问题。
许多学生上高中后仍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不能适应高中课堂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如:初中物理中描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特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瞬时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既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对于求矢量时,学生经常会只求大小,忽略了方向。其实我们在初中的教学中就应该告诉学生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对于很多根据等量关系求解某物理量的问题,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适应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使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为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地领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領会这些方法时,不是将其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而应注意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渗透。在引入概念时,不只满足于简单地拿出来让学生记住就算了,而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是怎样进行抽象概括的;规律的导出应使学生了解推导的过程,并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习题讲解中,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以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用同一类方法解决多种相似问题,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4、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在学习中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新知识越容易,因此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具有共同因素的事物之间最容易形成联想,在很多情况下,迁移就是借助联想实现的。学生不仅应该从新问题、新情况出发去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还应该主动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它们可能的应用。众多事实证明:当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相似而不同时,“先入为主”的原有知识常常干扰、掩盖或替代新知识,因定势而出现负迁移。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正迁移和负迁移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若能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负迁移事先认识清楚,则有利于防止负迁移。
总之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增强抵抗负迁移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提高学生解物理题的规范程度。
对于解题过程的规范化,不仅中考,高考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如:“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等等。而且经过初中的严格规范后,学生就不会觉高中物理的要求有多严格,反倒能够很快的适应到高中物理学习中去。
多年来,高中物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既难教又难学,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经历了学生时代的初高中物理学习、大学物理专业课的学习,现在又成为了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和多数人一样,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高中物理的“难”,这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一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非常有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新学段的学习,有利于消除以往高一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畏难、成绩大面积滑坡的情况。为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到底是哪些原因形成了这样的“难”,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一、原因分析:
1、初、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数学计算能力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有着不同的要求,相差甚远。
进入高一后,学生要用很快的速度适应用抽象思维去理解一些问题,要大量的应用到矢量运算、三角函数的计算,以及用数学图像分析物理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建立简单的模型,结合受力平衡的条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才能解决相关问题。从前在初中,只要听老师的话,把老师让背的内容背下来,打高分是不成问题的。而上了高中,单纯的记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成绩的需求,学习方法也需要更新了。
2、初中物理教师看高中知识、高中物理教师看初中知识,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白头如新”,相识虽久,但仍跟刚认识一样。初中物理教师不清楚高中物理教学实际,高中物理教师也不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互不了解,更不用说默契的配合了。
3、学习环境的改变
我们有一大部分新生一到高中,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失落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都是学校中的尖子生,都是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宠爱,但来到高中的都是初中的尖子生,所以一对比,原来的那种优越感就荡然无存了,特别是失去了老师的宠爱。自己对于这种环境的改变没有思想上的准备,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信心。因此学生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这种环境的变化是正常的,只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失去的优越感再找回来。
二、积极应对,为学生的下一任物理老师做好铺垫。
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较缓慢的“引桥”,让学生以比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步伐上好“引桥”,平缓地引他们上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并为之付出努力的问题。
1、适当拓宽初、高中知识的边界,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的认知水平完全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相对较少,知识大多简单易懂,有些地方还不能满足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需求。在这些地方完全可以适当拓宽知识面,利用学生所具有的初中知识为基础,依靠学生自己的“同化”和“顺应”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能将这种思想很好的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将会十分有效的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深化,有助于跟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从而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做好有益的铺垫工作。
2、教学生用高中生的思维方法思考初中问题。
许多学生上高中后仍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不能适应高中课堂容量大、节奏快的特点。如:初中物理中描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特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瞬时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既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对于求矢量时,学生经常会只求大小,忽略了方向。其实我们在初中的教学中就应该告诉学生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对于很多根据等量关系求解某物理量的问题,我们应该带领学生适应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使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为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地领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領会这些方法时,不是将其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而应注意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渗透。在引入概念时,不只满足于简单地拿出来让学生记住就算了,而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是怎样进行抽象概括的;规律的导出应使学生了解推导的过程,并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习题讲解中,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以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用同一类方法解决多种相似问题,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4、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在学习中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新知识越容易,因此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任何知识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联系可以构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就应该注重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具有共同因素的事物之间最容易形成联想,在很多情况下,迁移就是借助联想实现的。学生不仅应该从新问题、新情况出发去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还应该主动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到它们可能的应用。众多事实证明:当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相似而不同时,“先入为主”的原有知识常常干扰、掩盖或替代新知识,因定势而出现负迁移。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正迁移和负迁移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若能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负迁移事先认识清楚,则有利于防止负迁移。
总之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正迁移能力,增强抵抗负迁移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提高学生解物理题的规范程度。
对于解题过程的规范化,不仅中考,高考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如:“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等等。而且经过初中的严格规范后,学生就不会觉高中物理的要求有多严格,反倒能够很快的适应到高中物理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