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尤其是市政道路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也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工期及使用寿命。市政道路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由于施工场地狭小,交通流量影响大,且工艺比较复杂,在施工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环境条件的制约。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要始终坚持技术标准,注意加强施工管理,强化质量意识,从技术交底到原材料,到监督检测,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探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并提出了预防控制措施以及治理方法。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施工过程中,某个细小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为整个工程带来严重的后果。市政道路工程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石常年外露等因素,稳定性是市政道路工程的关键。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产生不均匀下沉,阵雨量过大,洪水,积雪,冰冻或者温差过大等因素,都使路面产生不均匀下沉,设计方面特别要求:如果边坡取值不当,排水设施不稳妥,填充厚度不符合规定,路边坡台阶未处理,路基积水严重。市政道路施工的各种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还有过街地下通道的立体分布等情况,都增加了市政工程施工的难度。
一、关于市政道路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市政道路工程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行为的表现,它的建设投入资金基本上来自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也就是说一个辖区内市政道路工程的竣工是当地诸多纳税人全部心血及汗水的辛苦结晶。市政道路工程又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城市建成区域是它的工程主要分布范围,受地理环境、施工场地和周围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附有“短、平、快”的特质。同时市政工程也要经历形象、政绩、民生等各个方面的考核和约束。在工程施工后常会出现重视政治说教,轻视技术研究,重视控制工期,轻视质量等问题,相对城市房屋建筑物和构造物质量的督察管理来说,存在着很普遍的“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但是市政道路的建设质量还是不如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这也给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质量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当今的市政道路建立市场上很多所谓的监理都不名副其实,一些城建主管部门严重忽视监理工作的必要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促使市政道路工程设施建设取得飞跃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把焦点集聚在质量上,与此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监理工作。可是现在监理的实际图纸真可算上五花八门,精细度自是不敢恭维,普遍存在着“错、漏、碰、缺”的现象。由于人为的因素会对设计图纸经常做改动而造成施工单位的不认可。
二、关于市政道路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
1.主管部门管理和认识方面的欠缺,一些部门主管人员对市政道路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关项目质量监管的认识又模糊,很难做出科學、合理的决策,他们更侧重于从如何尽快完成年终考核目标、节约建设成本、保证如期完成工程等这些方面考虑。另外由于受主管单位和招标从业人员各方面素质的限制,像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协议招标等这些新的招标方式未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少数地区甚至出现市政主管部门跨国招标流程,直接进行招标和定标工作;也有先内定随后再补办手续的现象出现。
2. 现在通常实行的都是业主招标制,也就是说主要由业主来定夺评标时的结果。业主招标制形式合法,满足了业主的利益需求,但也极易滋生不良行为,如多家企业聚合或者去围标,施工单位和一些企业暗中勾结去投标,导致招标结果不能选出价格优廉质量高的企业方案。
3. 监理部门工作懈怠,一些建设部门尚未正确认识到国家市政道路建设领域开始实行工程监理制度这一重大改革,同时又对监理工作的实效没信心,忽视了这几年在监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某些施工部门为了满足政策需求,勉强找监理单位签个字盖个章以应对主管单位的检查,从而顺利通过查验关口。由此可见若要建设健全监理市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先天不足的。
三、关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措施
1.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完善建筑市场的各项监督体制,使监督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另外通过采取全方位监督招投标工作的方式来避免各种表面化的监督,摈除招标单位、代理机构之间过多的活动空间。
2.搞好三大控制,施工主管单位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对每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份内外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搞好工作,做到胸有成竹;针对不同的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道路施工方案,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合理协调分配各部门的施工工作,充分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大控制工作。所谓事前控制就是说先把工程任务的层次划分清楚,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所谓事中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把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质量管理者按照规定流程严格检查施工质量是否按照要求标准进行,争取把出现问题的几率降到最低,保证工程质量一步到位;所谓事后质量控制就是指在施工后对市政道路成品的质量进行控制,认真审查竣工的材料,详细审查核准施工单位提供的质检报告和相关的技术性文件,并对市政道路的项目质量文件进行整理和编排、建档,通过综合评价来整体把握项目质量状况及水平,这是事后质量控制的关键性内容。
3. 严抓监理这一重要环节,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虽是工程建设中的新兴行业,但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发展前景也很不错。新兴行业的出现必定带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但毕竟是新兴事物,各项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当前形势下国家虽然已在强制性实施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但是人们对监理制度的认识因思想观念及自身科学文化水平知识的有限仍然有很大欠缺,这也是形成工程建设监理市场秩序存在很多问题的一个原因。这种现象不容我们忽视,因为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严重制约着建设监理的发展,影响其按照正常程序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要就目前市政道路施工监理工作的现状,认真剖析监理程序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通过不断地尝试、探索研究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市政道路要有自己的工程质量监理目标,内容如下:第一,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第二,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理系统;第三,加强对市政道路承担者自身的管理,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质量的验收和中间环节的质量检验工作;第四,做好每一道工序的检查测量,着重把事前控制当做首要的工作,对开工报告要进行严格的审批;第五,时刻提防常见的质量问题的出现,将工地质量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以此保证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创优争先。
4.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可变性很大,常常会因时间、环境、施工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有时候路面会出现细微的裂缝,如果不及时修复便会导致构建断裂的严重后果;也有局部路面会出现沉降、变形的情况,以致道路坍塌,出现交通事故。所以施工单位要提前预知各种可能突发的状况,就问题的性质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对那些受时间、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大的地方要每天都认真地进行观测记录,摸索出规律,以便预防可能出现的恶果。一些表面上的质量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查明原因,分清属性,以此来衡量是否会演变成更为严重的构件断裂等重大事故,也好进一步的采取挽弥补措施。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建设牵涉到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工程项目质量好,就会使国家增强经济实力,也会给人民带来实惠和利益;质量不好,就会带来大量资源的损失。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应明确各自的质量责任,规范业主的某些行为,加强设计质量管理,加强监理单位的科学监理,通过科学管理,使建设项目科学决策、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共同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保证投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温金祥.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工程技术与管理,2005(4).
[2]任军政.浅谈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监理[J].技术与市场,2008(3).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施工过程中,某个细小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为整个工程带来严重的后果。市政道路工程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石常年外露等因素,稳定性是市政道路工程的关键。由于填土高度不同而产生不均匀下沉,阵雨量过大,洪水,积雪,冰冻或者温差过大等因素,都使路面产生不均匀下沉,设计方面特别要求:如果边坡取值不当,排水设施不稳妥,填充厚度不符合规定,路边坡台阶未处理,路基积水严重。市政道路施工的各种地下管线和地下设施还有过街地下通道的立体分布等情况,都增加了市政工程施工的难度。
一、关于市政道路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市政道路工程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行为的表现,它的建设投入资金基本上来自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也就是说一个辖区内市政道路工程的竣工是当地诸多纳税人全部心血及汗水的辛苦结晶。市政道路工程又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城市建成区域是它的工程主要分布范围,受地理环境、施工场地和周围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附有“短、平、快”的特质。同时市政工程也要经历形象、政绩、民生等各个方面的考核和约束。在工程施工后常会出现重视政治说教,轻视技术研究,重视控制工期,轻视质量等问题,相对城市房屋建筑物和构造物质量的督察管理来说,存在着很普遍的“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但是市政道路的建设质量还是不如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这也给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质量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当今的市政道路建立市场上很多所谓的监理都不名副其实,一些城建主管部门严重忽视监理工作的必要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促使市政道路工程设施建设取得飞跃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把焦点集聚在质量上,与此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监理工作。可是现在监理的实际图纸真可算上五花八门,精细度自是不敢恭维,普遍存在着“错、漏、碰、缺”的现象。由于人为的因素会对设计图纸经常做改动而造成施工单位的不认可。
二、关于市政道路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
1.主管部门管理和认识方面的欠缺,一些部门主管人员对市政道路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有关项目质量监管的认识又模糊,很难做出科學、合理的决策,他们更侧重于从如何尽快完成年终考核目标、节约建设成本、保证如期完成工程等这些方面考虑。另外由于受主管单位和招标从业人员各方面素质的限制,像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协议招标等这些新的招标方式未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少数地区甚至出现市政主管部门跨国招标流程,直接进行招标和定标工作;也有先内定随后再补办手续的现象出现。
2. 现在通常实行的都是业主招标制,也就是说主要由业主来定夺评标时的结果。业主招标制形式合法,满足了业主的利益需求,但也极易滋生不良行为,如多家企业聚合或者去围标,施工单位和一些企业暗中勾结去投标,导致招标结果不能选出价格优廉质量高的企业方案。
3. 监理部门工作懈怠,一些建设部门尚未正确认识到国家市政道路建设领域开始实行工程监理制度这一重大改革,同时又对监理工作的实效没信心,忽视了这几年在监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某些施工部门为了满足政策需求,勉强找监理单位签个字盖个章以应对主管单位的检查,从而顺利通过查验关口。由此可见若要建设健全监理市场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先天不足的。
三、关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措施
1. 完善监督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完善建筑市场的各项监督体制,使监督工作进一步透明化,另外通过采取全方位监督招投标工作的方式来避免各种表面化的监督,摈除招标单位、代理机构之间过多的活动空间。
2.搞好三大控制,施工主管单位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因素,对每个人都能够熟练掌握份内外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搞好工作,做到胸有成竹;针对不同的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选择合适的道路施工方案,强化组织管理体系,合理协调分配各部门的施工工作,充分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大控制工作。所谓事前控制就是说先把工程任务的层次划分清楚,在此基础上再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所谓事中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把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质量管理者按照规定流程严格检查施工质量是否按照要求标准进行,争取把出现问题的几率降到最低,保证工程质量一步到位;所谓事后质量控制就是指在施工后对市政道路成品的质量进行控制,认真审查竣工的材料,详细审查核准施工单位提供的质检报告和相关的技术性文件,并对市政道路的项目质量文件进行整理和编排、建档,通过综合评价来整体把握项目质量状况及水平,这是事后质量控制的关键性内容。
3. 严抓监理这一重要环节,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虽是工程建设中的新兴行业,但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发展前景也很不错。新兴行业的出现必定带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但毕竟是新兴事物,各项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当前形势下国家虽然已在强制性实施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但是人们对监理制度的认识因思想观念及自身科学文化水平知识的有限仍然有很大欠缺,这也是形成工程建设监理市场秩序存在很多问题的一个原因。这种现象不容我们忽视,因为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严重制约着建设监理的发展,影响其按照正常程序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方面的问题,要就目前市政道路施工监理工作的现状,认真剖析监理程序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通过不断地尝试、探索研究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市政道路要有自己的工程质量监理目标,内容如下:第一,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第二,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理系统;第三,加强对市政道路承担者自身的管理,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质量的验收和中间环节的质量检验工作;第四,做好每一道工序的检查测量,着重把事前控制当做首要的工作,对开工报告要进行严格的审批;第五,时刻提防常见的质量问题的出现,将工地质量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以此保证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创优争先。
4.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可变性很大,常常会因时间、环境、施工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有时候路面会出现细微的裂缝,如果不及时修复便会导致构建断裂的严重后果;也有局部路面会出现沉降、变形的情况,以致道路坍塌,出现交通事故。所以施工单位要提前预知各种可能突发的状况,就问题的性质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对那些受时间、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大的地方要每天都认真地进行观测记录,摸索出规律,以便预防可能出现的恶果。一些表面上的质量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查明原因,分清属性,以此来衡量是否会演变成更为严重的构件断裂等重大事故,也好进一步的采取挽弥补措施。
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建设牵涉到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工程项目质量好,就会使国家增强经济实力,也会给人民带来实惠和利益;质量不好,就会带来大量资源的损失。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应明确各自的质量责任,规范业主的某些行为,加强设计质量管理,加强监理单位的科学监理,通过科学管理,使建设项目科学决策、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共同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保证投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温金祥.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J].工程技术与管理,2005(4).
[2]任军政.浅谈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监理[J].技术与市场,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