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放飞想象的那块墨迹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_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块天然“墨迹”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而且由于潮汐锁定,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相同,上亿年来永远以固定一面朝着地球。上面灰白色表层、隐隐约约的环形山……这些肉眼可见的景物,成为人类不断畅想的话题。这不正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罗夏测验?
  羅夏测验,又称罗夏墨迹测验,是利用墨渍偶然形成且标准化的图版,让被试者据以自由联想并对此进行分析的心理测验,它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测验。从起初人类第一次朝天上看开始,月亮就在那里,并且从未改变过。它就好比是人类在天上的一块天然大“墨迹”,引无数人对它浮想联翩。
  月亮上坑坑洼洼、斑斑点点的表面,是火山喷发形成,还是太空陨石砸出来,抑或是神仙的影子?古今中外,许多民族都对它有不同的联想,兔子、人脸、女人与孩子、老人与狗……各式各样的都有。
  对月亮的自由联想
  尽管那是同一个月亮的同一面,但在世界不同地区却有不同视角,人类看着它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
  在西半球,特别在美国,对月亮最常见的联想就是一张人脸,上面眼睛、鼻子和嘴巴一应俱全;欧洲一些民间传说里,那可就不单单是一张脸,而是一个完整的人。德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一位老人星期天外出到森林里捡柴火,他在树林里受到一位陌生人的热情欢迎。热情之余,这位陌生人显得有点严肃,并且对他星期天捡柴火很惊讶。因为星期天是圣日,应该休息,尤其要去教堂礼拜(在西方基督教影响根深蒂固)。于是,陌生人决定以儆效尤,把老人送到月亮上使全人类都能看到他,以此提醒世人永远不要忘了星期天的神圣。
  在南半球,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传说里,月亮上面有一个女人,并且名叫希奈。有一次发生了大饥荒,希奈和孩子饥肠辘辘但仍在干活,在铁帖上捶打衣服直到晚上月亮升起。当她抬头时,正好看到月亮越过一颗果树,于是突发奇想,她向这位明亮耀眼的月亮大人祈求,赐予她们一些水果充饥。但月亮性情暴躁(或许是因嫌麻烦),一阵风把希奈、孩子和家当工具都扫到了月亮上(当然月亮上应该吃喝不愁)。
  在东半球,尤其在亚洲,月亮上面看着更像兔子。中国民间传说,嫦娥独自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求来的长生不老药,意外地飞天成仙,升天时她带走了自己的兔子,最后一起居住在月亮上。中国探月工程因此又称为“嫦娥工程”,2013年发射了月球勘探卫星“嫦娥三号”,以及月球车“玉兔号”。
  日本民间传说也与兔子有关,但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一位老者在森林里找吃的,遇见了猴子、狐狸和兔子。猴子送给他一些水果,狐狸抓些鱼送给他,但兔子只拿得出草,其他什么都没有。情急之下兔子决定牺牲自己,准备跳入火中把自己(烤兔)送给老人。老者很感动,马上阻止了兔子,而且还因它的善良而赐其永生不朽,住在月亮上。
  虽然这些传说故事很有代表性,但并不是人类的全部联想。同样在北美大陆,有一支古老部族对月亮的联想却不是人脸,而是兔子。他们就是克里人,居住于加拿大中部,为北美最大的本地族群之一。他们传说,那只兔子是骑着仙鹤飞上月亮的。还有的民族认为月亮上是一只蟾蜍,有的认为是两只手印,有的认为是一棵树,有的认为是老祖母坐在摇椅上,似乎正在读书……
  幻想性视错觉
  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似乎总是无穷无尽,面向月亮产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然而,不管多么千奇百怪,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反映了人类的联想思维。
  人类大脑天生可以根据某些模糊的、残缺不全的信息,识别出熟悉的、完整的样式,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幻想性视错觉。借此,基于非常有限的信息大脑就能推断各种事物。比如甲100米外被乙看到,甲整个人就显现在乙的视网膜上,成像是非常小的,而甲的脸就只是一个极小的点;但不管成像多小,也不管像素有多低,乙的大脑仍能判断出那就是甲,不是其他人。类似的,天上云朵看着像动物,中国地图像公鸡等,这些都属此列。
  同时,大脑在解读新信息时还会自动套用以前经验。譬如先看兔子照片,然后马上再看月亮,那么对月亮上那些含糊不清的信息,大脑的解读就会极大程度上偏向于兔子;如果先看人脸照片,那么最后大脑的解读就很可能是一张脸。
  在文化传承上也有类似效应。孩提时代第一次听说月亮的故事,慢慢地故事就会被人们内化进思维意识,长大后再看到月亮,人们不自觉地就会认为它像小时候听到的那个样子。或许这也是不同民族月亮传说可以流传上千年的原因。
其他文献
当你感觉到别人正在关注你的时候,你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吗?想想在学校里,当老师经常询问你的学习情况时,你学习是不是会更加用心?这种现象可以用“霍桑效应”来解释。虽然“霍桑效应”没有统一的定义,几乎每一篇著作中,每个作者都有自己对霍桑效应的理解,但人们普遍认为,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关注的个体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这种改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乐于利用霍桑效
期刊
“别在女人身上找心灵,纵有柔情蜜意,纵使冰雪聪明,她们也早是魔鬼附体的木乃伊。”这是16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的《爱的炼金术》中的诗词,用柔情蜜意、冰雪聪明形容女性似乎都没什么错,可是女性和木乃伊有什么关系呢?  不只是这首诗歌写得这么奇怪,在很多早期欧洲文学作品中,“木乃伊”这个词出现得很突兀,如莎士比亚的《奥瑟罗》以及英国诗人埃德曼·斯宾塞的《仙后》中竟然也常用到这个词。  难道是因为欧洲人
期刊
“所有人都有认为世界应该符合自己的认知的倾向,一旦世界和我们的认知不符,我们就需要思考为什么会不符,而多数人死都不愿意动脑子。”1925年,著名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写下了这段话。  如今,人们对热搜、假新闻、毒鸡汤的偏爱,表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愿意思考。明明人类以善于思考而区别于其他物种,可这种懒得思考的习惯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思考有着昂贵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所以我们的祖
期刊
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也称“两弹结合”试验,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两弹结合”定不会陌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两弹结合,也就是把原子弹装入导弹的弹头然后发射出去,这就好比槍与弹,如果将导弹比作枪,那么核弹就是子弹。  “两弹”缘何结合?  在导弹与原子弹相继问世初期,人们并没有想过要把它们结合起来,一方面,初
期刊
在悲观主义者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口、资源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地球危在旦夕,核武器的纷争更是雪上加霜。随着科技的发展,便利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人工智能也成为了隐患。众多科学家如斯蒂芬·霍金预言人工智能将会代替人类统治这个世界,最近的科幻小说和电影也不断出现人类大战机器人的剧情。这些绝顶聪明的科学家、小说家让我们对人工智能多加留心,然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在他的书《即时启示录》中告诉我们,你大可
期刊
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变得有些虚弱,此时可能还会有人劝你多穿点衣服以防感冒。运动不是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吗,为什么却存在“锻炼后容易生病”的说法?  多数马拉松参赛者在  比赛结束后出现感染症状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人员就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参加过诸如马拉松等耐力跑步项目的参赛者,在比赛结束的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内都出现感染症状,这就导致了“耐力运动会抑制免疫系统”这一说法的诞生。也就是说
期刊
南极洲——全世界最冷的地方,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科考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极度的寒冷使得这里人迹罕至,然而,在南极洲上的一座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上,常年悬挂的飞机残骸让人触目惊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飞机残骸出现在世界的尽头?  仓促的修改  事件追溯到1979年11月28日,这一天,237名乘客怀揣兴奋的心情登上新西兰航空901号班机,这是一班定期的南极洲观光航班
期刊
在南太平洋的中央,有一处孤寂的海域,被称为尼莫点。这里孤悬海外,距离它最近的陆地是三座遥遥相望的南半球岛屿——皮特凯恩群岛中的迪西岛、复活节岛西南角的莫图努伊岛和南极洲外海的马厄岛,三者分别位于其北方、东北方及南方,距离均远达2688千米。以此长度为半径、尼莫点为中心,可圈出一片与北美洲面积相当的海洋。  与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一样,尼莫点也是地球的一极——海洋远极。人们很难抵达海洋远极,即使乘
期刊
你是否也曾惊叹于世界地图的准确度?然而你知不知道我们使用的世界地图经历过多少变化呢?下面这张图表将带你认识人类地图的变化史,其中也折射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公元150年  在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志》中,第一次使用经纬度标注了6345个位置,还绘制了世界地图与地区地图。这本著作在欧洲影响了1000多年,直到14世纪,世界地图才被重新认识和建构。  1050年  这是一幅典型的中世纪的地图,
期刊
很多人误以为,东西吃到胃里后便会立刻开始消化。其实不然,消化过程通常需要6至7小时,甚至更长。然而,在腹泻时你会发现,食物从“进口”到“出口”整个过程似乎不需要任何时间。  消化系统的常规运作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食物正常的消化过程。通常食物经牙齿咀嚼成细小碎片,同时被唾液滋润,随后舌头将食物推到嘴的后部吞下,再通过食道到达胃里。食物在胃里被各种酶和胃液分解处理后被传送到小肠,其中一些较大的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