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的飞机残骸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erg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洲——全世界最冷的地方,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科考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极度的寒冷使得这里人迹罕至,然而,在南极洲上的一座活火山——埃里伯斯火山上,常年悬挂的飞机残骸让人触目惊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飞机残骸出现在世界的尽头?
  仓促的修改
  事件追溯到1979年11月28日,这一天,237名乘客怀揣兴奋的心情登上新西兰航空901号班机,这是一班定期的南极洲观光航班,乘客们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机长吉姆·科林斯也不例外,因为这是他第一次驾驶飞越南极洲的航机,当然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极地风光。
  航班由新西兰奥克兰国际机场起飞,按照航线设计,航班将从南极洲美丽的麦克默多湾上空经过,还会从埃里伯斯火山的西侧飞过。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一次绝佳的观光体验,然而科林斯并不知道,就在航班起飞当天早上,飞行计划中的两个航点座标被改动以修复之前未被发现的错误,与旧的飞行计划比较,新的飞行计划将会令飞机路线向东偏离45千米——飞机原定飞到麦克默多湾,但在新的飞行计划中,飞机将直接飞越路易斯湾及3794米高的埃里伯斯火山。
  致命的决定
  航班起飞后,在临近观光点麦克默多湾时,901号班机开始进行低飞,按计划,飞机在中午1点就会飞过南极洲罗斯岛。乘客们满怀期待,然而,此时却传来坏消息——天气糟糕透了!低至600米处积聚了一层厚厚的阴云,虽然云层下能见度能达到64千米,但天空中仍飘落着少量降雪,这意味着随时有暴风雪来临的可能。为了安全起见,基地建议将航机向西改航。
  原以为可以鸟瞰美景,而此时窗户外却只有一片白茫茫,当满满的期待完全落空,失望的机长却并不甘心,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飞机降低到云层之下,根据以往机师的飞行经验,这个高度从未出过任何问题。
  然而,期望中的麦克默多湾并未出现,此时,柯林斯甚至还不知道,下方的海域是路易斯湾,而不是麦克默多湾。
  撞上“冥界之神”
  当航机高度降至450米,機长开始警觉不妙,他们遭遇了极地特有的恶劣天气——“乳白天空”,地面能见度只有1米!
  中午12时49分,航机上的地面迫近警告系统响起警报,飞机与地面的距离仅有120米!机长立即尽推油门,然而天地间一片乳白蒙蔽了他的视线,机长和其他机组人员还不知道前方正是埃里伯斯火山!所以并没有大力抬高机头,只是按照训练指引把机头抬高15度。
  6秒后,飞机以480千米/小时的速度撞上了埃里伯斯火山山腰,70吨燃油瞬间点燃了整个机舱,全机立即解体爆炸。猛烈的撞击使整架航机除了尾翼以外,全部粉碎。残骸更在事发地点造成一个600米长的轨迹。机舱中237名乘客与20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埃里伯斯,在希腊神话中是“冥界之神”的名称,谁能想到,它后来真的成为257人通往冥界的路。
  事故之后,南极洲观光航班自此停办15年,直到1994年由澳洲航空再次开办。
  “乳白天空”
  回到事件始末,除了人为方面——机长在低能见度情况下将飞机降得太低、航空公司擅自改动飞行线路未通知机组人员等原因,当时蒙蔽了飞机视线的恶劣天气——“乳白天空”不得不提。
  “乳白天空”是极地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也是南极洲鲜为人知的一种可怕的自然奇观。它是由极地的低温与冷空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当阳光射到镜面似的冰层上时,会立即反射到低空的云层,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细小的雪粒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散射开来,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层上。如此来回反射的结果,便产生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乳白色光线,形成白蒙蒙雾漫漫的乳白天空。这时,1米的距离与100米没有差别,天地之间浑然一片,人和车辆、飞机仿佛融入浓稠的乳白色牛奶里,一切景物都看不见,方向难以判别。人的视线会产生错觉,分不清近景和远景,也分不清景物的大小,严重时还能使人头昏目眩,甚至失去知觉而丧命。
  “乳白天空”是极地探险家、科学家和极地飞行器的大敌,曾有一位军人在北极滑雪时遭遇了“乳白天空”,悬崖已近在咫尺他却完全没有感知,以致不幸失足掉落悬崖。在南极探险史和考察史上因遭遇“乳白天空”导致的惨痛事件也是屡见不鲜。1958年,在南极洲埃尔斯沃恩科考基地,一名直升飞机驾驶员就因遇到这种可怕的天气,顿时失去控制而坠机身亡。1971年,一名驾驶LC-130大力神飞机的美国人,在南极洲附近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失去联系,一直下落不明。
  虽然“乳白天空”对人类在南极的活动构成威胁,但所幸这种天气状况一般出现在暴风雪之后,持续几个小时就会消失。所以当遭遇“乳白天空”,只要有安全防范,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随即绕道躲开,正在野外活动的人和车辆则应呆在原地不动,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其他文献
大学,是读书人心中的圣殿。为了考上大学,无数学子寒窗苦读,起早贪黑地学习,承受著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为的就是挤过高考那根独木桥。  可是,上大学真的那么好吗?事实上,四年的大学时光,或许没有让你收获什么知识与能力,反而浪费了你许多的时间和金钱。  没法收获职业技能  可能你会反驳,获得高等教育怎么会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呢?研究表明,有学士学位的人比那些只有高中毕业证书的人工资平均高出73%。这说
期刊
有数据显示,大多数经历过一段重度抑郁症的人,在治愈后的未来一段时间里,有可能会面临抑郁症的再度爆发。但是,我们如何知道这个人是否会再度面临抑郁症的困扰呢?有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愤怒的面孔异常敏感的话,即注意力偏向于负面情绪的东西,那么要注意了,这个可能是未来抑郁再度爆发的危险因素。  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60位女性参加抑郁症与表情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中,有60位女性曾患有抑郁癥,但是在研
期刊
虚假信息泛滥成灾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纷纷兴起,帮助人们实现了更加便利的沟通和交流,但同时,也让人们面临一个日益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  最近两年,社交媒体最发达的美国便让世人领略到了虚假信息的巨大威力。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以“教皇支持唐纳德·特朗普当总统”“希拉里·克林顿秘密为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提供武器”为代表的大量虚假信息一直充斥着美国的各大社交媒体
期刊
我们一进入成年,就得为生活和家庭而劳碌奔波、努力工作。对于不少人来说,工作仅仅是为了生活,并没有乐趣,甚至是一种负累,这也使得我们的人生了无趣味。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并不适合我们的性格,这种工作与自身性格的矛盾,使我们倍加苦恼。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一份与自身性格相匹配的工作呢?下面的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远离办公室是非的成功者  美国佛蒙特州,一个孤僻的农舍里,天尚未亮,乔
期刊
当你感觉到别人正在关注你的时候,你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吗?想想在学校里,当老师经常询问你的学习情况时,你学习是不是会更加用心?这种现象可以用“霍桑效应”来解释。虽然“霍桑效应”没有统一的定义,几乎每一篇著作中,每个作者都有自己对霍桑效应的理解,但人们普遍认为,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关注的个体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这种改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更乐于利用霍桑效
期刊
“别在女人身上找心灵,纵有柔情蜜意,纵使冰雪聪明,她们也早是魔鬼附体的木乃伊。”这是16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的《爱的炼金术》中的诗词,用柔情蜜意、冰雪聪明形容女性似乎都没什么错,可是女性和木乃伊有什么关系呢?  不只是这首诗歌写得这么奇怪,在很多早期欧洲文学作品中,“木乃伊”这个词出现得很突兀,如莎士比亚的《奥瑟罗》以及英国诗人埃德曼·斯宾塞的《仙后》中竟然也常用到这个词。  难道是因为欧洲人
期刊
“所有人都有认为世界应该符合自己的认知的倾向,一旦世界和我们的认知不符,我们就需要思考为什么会不符,而多数人死都不愿意动脑子。”1925年,著名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写下了这段话。  如今,人们对热搜、假新闻、毒鸡汤的偏爱,表明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愿意思考。明明人类以善于思考而区别于其他物种,可这种懒得思考的习惯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思考有着昂贵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所以我们的祖
期刊
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也称“两弹结合”试验,对于军事爱好者而言,“两弹结合”定不会陌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两弹结合,也就是把原子弹装入导弹的弹头然后发射出去,这就好比槍与弹,如果将导弹比作枪,那么核弹就是子弹。  “两弹”缘何结合?  在导弹与原子弹相继问世初期,人们并没有想过要把它们结合起来,一方面,初
期刊
在悲观主义者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口、资源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地球危在旦夕,核武器的纷争更是雪上加霜。随着科技的发展,便利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人工智能也成为了隐患。众多科学家如斯蒂芬·霍金预言人工智能将会代替人类统治这个世界,最近的科幻小说和电影也不断出现人类大战机器人的剧情。这些绝顶聪明的科学家、小说家让我们对人工智能多加留心,然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在他的书《即时启示录》中告诉我们,你大可
期刊
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变得有些虚弱,此时可能还会有人劝你多穿点衣服以防感冒。运动不是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吗,为什么却存在“锻炼后容易生病”的说法?  多数马拉松参赛者在  比赛结束后出现感染症状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人员就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大多数参加过诸如马拉松等耐力跑步项目的参赛者,在比赛结束的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内都出现感染症状,这就导致了“耐力运动会抑制免疫系统”这一说法的诞生。也就是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