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教师怎么才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答案是:在生物教学中,时时有目的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
一、上好第一节课,开启兴趣的大门
上好第一节课,可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1)结合第一单元的标题《探索生命的奥秘》,从生物进化论入手,引起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2)结合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让学生从身边谈起,了解到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多万种。生物的形态各异,趣味无穷。自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到“非典”,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4)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感知生物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破旧有教学模式,引进探究、合作、情境、实验等多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引入探究式教学。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2、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 “营养繁殖”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苹果树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情境的创设有时非常简单,如: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索”,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际的情境——两组种子萌芽的标本:一组萌发状态良好,另一组则种子没有萌发。这充满矛盾的情境,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 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时,将学生分成4组去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角色得到了转换,教师仅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其中,还能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适当进行引导,更多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消除了过去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了学习的“易”、“趣”、“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4、加强实验教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如教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时,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家庭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兴趣。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类似科学家般的成功感受,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
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有目的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生物学的最好办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开启兴趣的大门
上好第一节课,可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1)结合第一单元的标题《探索生命的奥秘》,从生物进化论入手,引起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2)结合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让学生从身边谈起,了解到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多万种。生物的形态各异,趣味无穷。自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到“非典”,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4)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感知生物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破旧有教学模式,引进探究、合作、情境、实验等多种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1、引入探究式教学。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 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2、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尤其是问题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 “营养繁殖”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苹果树的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情境的创设有时非常简单,如: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索”,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实际的情境——两组种子萌芽的标本:一组萌发状态良好,另一组则种子没有萌发。这充满矛盾的情境,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 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时,将学生分成4组去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角色得到了转换,教师仅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其中,还能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适当进行引导,更多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消除了过去学习中的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了学习的“易”、“趣”、“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4、加强实验教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如教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时,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家庭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兴趣。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类似科学家般的成功感受,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
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有目的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生物学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