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庄学思想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s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庄子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突出,影响深远,解庄注庄释庄者络绎不绝。庄学发展到明代中后期,基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特殊状况,特别是受到心学的影响,从而又迎来一次不小的高潮。李贽便是这一时期涌现的代表人物。李贽个性张扬,反对礼乐制度,批判“伪道学”等方面不难看出其中与庄学的关联。因此,展开对李贽庄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李贽思想的内在理路,推进庄学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李贽;庄学思想;评价
  一、李贽解庄的意趣
  (一)对现实政治的激愤。
  庄子在《人间世》讲到,“天下有道”圣人可有所成;“天下无道”则只能全生。而“方今之时”也仅仅免于刑戮。[1]幸福如此轻渺,而灾祸却沉重不堪,真不知怎样才可承受,不知怎样才能避免。庄子指责当政者只是谋取私利的大盗,却因为冠以“为苍生”的名号而被百姓认可,而百姓也都深陷追名逐利之中,实在可悲。面对无可救药的社会现实,庄子主张自然无为,摒弃繁文礼节、功利荣誉,做到“无为”,这样社会就会有序正常地发展。李贽生活的政治时代虽不似庄子时期那样混乱,但也面临着朝政失序、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的社会状况。李贽认为当时的道学家“未明德而便民”,没有学识,却敢教化民众,好为人师。他们没有一个人能达到“有道”的境界,却敢妄言自己是“道学家”,这些外在的“虚伪”风气使得社会变得混乱不堪。因此,李贽提出 “一切持简易,任自然”的方针,明确主张“无为”的施政理念,此为李贽对庄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政治实践。
  (二)对儒学批判的态度。
  庄子富有个性,自由潇洒,崇尚自由。他反对孔子提倡的“仁”“礼”之说,并认为所谓仁义不过是 “夫子乱人之性也”。(《庄子·天道》)认为儒家之仁义不是人本身的应有之物,它的存在和后天出现在人身上的多余指头一样无用,所以并不可取。庄子强调自然而非伦理,即对自然之真的肯认。“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夫》)庄子对孔子的批判深得李贽的赞赏,李贽针对学者对程朱学说争相趋之的情况,批评程朱理学:“然则仲尼虽圣 ,效之则为颦, 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2] 他认为宋明理学把孔圣儒学作为“万世之至论”是虚伪的,亦步亦趋让人觉得可笑,并对当时的“假人”“假事”给予了揭露和批判。除此之外,孔子讲“克己复礼”,而李贽认为“天降者谓之礼,”人天生就具备“礼”,不需要孔子说的克制人们的欲望,更无需礼乐教化,所以,后天对人的教化约束就是“非礼”,这也表明了李贽对儒学的批判和不满。
  二、李贽对庄学思想的阐发
  (一)李贽庄学思想的道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3]老子认为君主不应该干涉百姓生活,当政者如果能够做到无为,百姓则也能做到自我教化;当政者越是清静无事百姓也越发自我端正,且能自我富足;当政者越是无私无欲,百姓也就越加朴实。统治者应该让百姓各自发展其个性,互不干扰。庄子关于政治的思想,与老子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庄子也有类似的主张,他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依其本性出发,而规矩绳墨都是对事物本性的破坏和伤害,其结果是“削其性”“侵其德”“失其常然”。所以应该任其自然而为,而不是违背本性的胡乱作为。
  李贽对于“道之用”的有关主张在《庄子解·应帝王》的批注中有所体现。庄子在本篇中认为“君人者以己出经义法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之政治实不可取,故借接舆之口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4]其正确做法应该是摒除内心的一切杂念和偏私“游心于淡”“顺物自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天下治矣”的目标。正向郭注所言:“任性自生,公也,心欲益之,私也,容私果不足以生生,而顺公乃全也。”[4]李贽对此也深表赞同,主张顺民自然之性、不强加干涉百姓生活,从而达到天下大治。李贽所说的“天下大治”更多地强调地是“自治”,是依据万物的本性而言的,无非是万物依其本性具体展示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如鸟之高飞、鼠之挖穴,各自以其本性而达到生存的目的。所以,人类也一样。根本不需要“出经式义度”,这就好像在大海里凿河,使蚁类负山,不但无用而且欺己欺人、劳己伤人。李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封建政治和伪道学的黑暗,因此,他极为赞赏老庄的“无为”,在接受庄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后,更是强调当政者应以自然之道为根本,按照道来发展,即让百姓的自然本性能够顺势而为,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二)李贽庄学思想逍遥的境界
  庄子一生追求“逍遥”的境界,主张超然于外物,有关逍遥境界最诗意的描述就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化蝶”,人消除形骸,与万物相融合。庄子以“真人”作为理想境界人格的标准,阐明了如何才能达到内心的逍遥。T认为“真人”必定是率性而为的,他们安之若命,无动于生死,不受世间是非羁绊,物我两忘,逍遥自在。庄子的境界追求既反映了他对天道的执着,也说明了他不“以人助天”執着天道的目的。在这点上,李贽看法与庄子有着一致性。李贽认为真人就是既知天又知人,知道“人乃天之所生”“天非人之所能”,物皆自然,对于一些自然之外的事情(礼乐制度)并不是人可以做的,所以“人而听命于天”,不忤逆自然,从而获得逍遥。庄子这里讲的是要求人们顺应天道,不要逆天而行。李贽也同意此看法,他认为“真人”深明大义,了解到万事万物有“道”的把握,一切自然运行,不因物欲而扰乱“道”,只求自身能够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但是,李贽更关注个体自适的逍遥。李贽对“逍遥游”的理解同样也体现在“无待”上。这一点在“许由不受尧舜所让之天下”时说的一番话上就能够看明白。当年尧舜欲让位而许由不接受,从浅层次说是不慕权贵,不逐名利,不看重身份地位,是高风亮节、道德高尚的表现。往高层次讲就是超越功名利禄与大道同一的境界表现。显然在李贽这里,他更强调后者。“有待”和“无待”在这里就成为境界高低的分水岭,也成为能否达到逍遥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追求逍遥就要忘怀天下,放下功名利禄,无我无物。否则,因为有所求而内心愉悦,那他仍然是一个有所待之人,不可能通往逍遥之境。故而李贽强调不必为外物所累,以求得自适即可。“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适,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2]这就是说,人们应以自适为目的,达不到自适而适人,就算是伯夷、叔齐这样的大贤之士,也无法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境界,哪怕是尧舜亦不过如此。李贽之“自适”,就是个体可以主动去择取符合自然本性的方式去求得一切,实际上也就是解脱禁锢,放飞自我,直指心灵的自由。即表现为追求对现世的超越和个体的解脱,实现个体独立,李贽提出对事物的判断不能有“耳目之拘”,那样就会有所束缚,就不可能达到逍遥之境。李贽这一点继承了庄子“坐忘”的思想。所以李贽强调要想实现逍遥的境界,就应该打开心胸,放眼宇宙,感悟大道,此方得逍遥。这实际上是李贽主张打破思想禁锢,进行独立思考的反映。   (三)李贽庄学思想的齐物论
  对于是非问题,老子没有明确“是非概念”,只是意识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转化关系,而庄子是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相对主义理论的人。在庄子看来,人的认识对象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存在确定的标准。丽姬嫁到晋国前后期的不同感受到底是好是坏、甲乙方辩论中第三方的意见能否成为谁是谁非的标准,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庄子持有是非否定论,认为万物都有各自的自然特性,不应该以一是非观定万物。
  李贽十分重视是非之辨,显然是受《庄子》思想的启发。他在《焚书》中也提到“人之是非,初无定质”,所以在认识领域也不能找出一个是非标准来,因而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以某个人的言论为是非作为标准在李贽看来就是无是非。因为人是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也是变化的,认识活动和标准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由此李贽的是非观也成了他挑战孔子权威的思想武器,否定了“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准则。李贽对于正统理学是不屑的,他敢于大胆批判与质疑正统理学,这与他“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注释《人间世》时就曾嘲讽孔子好名好德,并只知有用之用,甚至为了表达自己“反孔”的理念,不惜歪曲《庄子》原来的意思。如李贽在注《大宗师》中把“言其与有足者于丘也”中的“丘”(本为山丘)解释成“孔丘”,这绝非是望文生义之误,而绝对是为“破笑孔某”的有意为之,甚至连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人之方都认为是“雕琢之劳”。这种误解既反映出“李贽对儒学的严厉批判”。也反映出他对儒学认识上偏激的一面。类似这种情况不止一处,他还借阐释篇中“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一则寓言故事,以“若孔某则全不知此矣”的要言妙道,对孔子进行贬损,推倒了千年以来的文化偶像,这都为他坚决否定儒学独尊的主张提供了思想武器。 李贽虽然否定孔子这个唯一的标准,但还是认同是非标准的存在,在他的著述中,如《藏书》所涉及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必定要选择一个在他看来能够成为标准的标准进行评价。他不认同人们惯用的儒家道德的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来撰写的。他与以往史学家不同,他为曹操“正名”,赞赏卓文君大胆寻爱。由此,可以知道李贽不是盲目地否定是非标准,而是承认是非标准的存在,他所承认的是非标准当是建立在他所推崇的“真心”的基础上的。显然在是非标准问题上李贽和庄子又存在了不同的看法。在庄子那里,是非是没有标准的,因为每个人的是非标准都不同,如果用“道”来看待万物,万物皆相同,也就没有所谓的是非之别了,而李贽认为是非的标准要从人的真心出发,做出真实的判断,这就需要人抛弃他人观念的影响,坚持独立思考,也就是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三、李贽庄学思想的评价
  李贽主张追求个性,反对权威,否定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破除了当时庄学发展的虚伪、空疏之风,使得庄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李贽追求人格独立的思想改善了当时文化垄断的观念,再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关注和尊重,使得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而个性的张扬与天下大治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在李贽看来,儒家束缚了人的个性和自由,还扼杀了人们的正常欲望。对此,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因乎人者”的理想政治——“至人之治”,即要求统治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李贽对庄子的“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承认庄子的道法自然,并由此衍生出私欲即自然的理论,给予欲望合理的地位,并把“私心”作为“人之常情”,即人最基本的需求。李贽把人的生存欲望抬到了与道德人性不分上下的高度,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需求,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从外部的权威转向了内在的本有,不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打破了“理学”的桎梏,批判了君主专制、官僚政体。李贽关注人的价值需求,谋求一种政治自由的社会,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即使如此,李贽只是做到了封建社会的修正,还期望明智的君主和忠诚的大臣来实现“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从而来维护社会的稳定。遗憾的是,统治阶级是不会以损害自己的利益来保全百姓的利益的。所以,李贽的庄学思想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存在的问题。
  李贽对庄子的“真”尤为推崇,尤其体现在文学方面上。明中叶之后,心学的兴起引起了文学的变革,而在这场文学变革中李贽庄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贽的文学思想是以《童心说》为基础的,提出“性情来于自然”、“自然是美的”的主张。[5]李贽提高了“性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认为只有真感情的流露,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李贽提出的“童心说”在文学上主张情感的真实,有利于让人们摆脱条条框框,情感的自然流露就意味着心灵得到解放。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庄学思想中提倡写作要“真”,即应该做到真情实感的流露,从而形成真实的文学之美。但是,在某一程度上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李贽一样知识渊博,写作主体的不同,其文学作品也会良莠不齐。如果写作一味强调真情实感,就会让那些才情鄙陋之人有可乘之机,从而将提倡“真”的思想作为其涂鸦之作的借口,因此,李贽庄学思想对于文学创作的解放还需要加以辩证分析。
  总之,李贽的思想既有深度又很独特,且和老庄有着相同的哲学意趣,他借助解庄阐发天道与人道、精神自由、人格追求等认识,既推进了庄学发展,也丰富了自身思想学说的内容。虽然其理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李贽敢于反抗封建伪道学的精神令人十分佩服,其庄学思想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庄周.孙通海释,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李贄.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张建业.庄子解.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李贽.焚书·童心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基金项目: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XZZSS2019021。
其他文献
摘要:2019年10月《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修订草案增加“网络保护”专章,其中增加了鼓励支持有益信息,防范有关网络不良信息、落实主体保护责任等内容以力图实现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之中的权益收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笔者十分赞同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之中添加网络内容保护制度,但如果不进一步细化互联网内容标准,厘清各方主体责任,落实监管措施,容易造成该制度在适用上的难以落实,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对比分析法,对2019年女篮亚洲杯决赛阵地进攻中全队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中国女篮比赛失利的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女篮在阵地进攻中运用基本配合没有优势,配合成功率不高,没能将配合转变为得分,展现自己优势。2、中国女篮在阵地进攻人盯人防守情况下,专注于掩护配合,但是质量差强人意,而日本女篮采用连续传球和突破分球,成功率高于中国女篮,将进攻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进步在互联网技术的引导之下有了新的思路,企业在运营发展阶段关注商业模式的优化调整,而不是单纯的进行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则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行业影响力,在商业价值链之中展现自身的互联网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进行,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基本形态,以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是本文重点探究的内容。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商业模式  引言:  “互联网+”背景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时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在网络视频信息快速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资质优异的模特被大众所认知,但有些服装模特在表演时难以掌握服饰内涵,表达不出设计师所要传达的设计理念与精神文明价值。本文将对服裝模特如何呈现中国传统服饰精神内涵,把传统服饰的艺术美传递给观众,传播中国服饰文化以及对服装模特的表演素质要求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服装模特;服装表演  在经济
期刊
摘要:随着大学环境的愈加宽松自由,出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其出行安全的现状及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导致出行不安全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防范措施,加强出行安全教育,有效规避出行不安全的风险,这也是当代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出行安全;防范措施  一、大学生出行安全的概述  大学生的出行安全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外遇到陌生人时的人身安全;在校内或
期刊
摘要:共享经济是以第三方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社会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种经济形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连通共享催生了共享经济,一些以共享经济为基础的行业在此领域遍地生花。借书人是对共享图书行业的一种尝试,也是对全民阅读的积极响应,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共享经济行业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以“借书人”为例对共享图书APP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合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大背景,为共
期刊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诚信问题呼之欲出。诚信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诚信档案的建立对档案工作和社会诚信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生活中我们许多方面都会涉及到诚信这一问题,比如说花呗、借呗、哈罗单车、共享电动车等等,这就有必要建立并且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如诚信档案意识淡薄、社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
期刊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我国的群众文化也越来越丰富,而摄影是群众文化之一,应当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利用摄影艺术来为日常生活增添色彩。以摄影艺术的角度来展开分析,其实就是提升群众文化水平的途径之一,也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基层群众有着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了摄影艺术,落实在了解以及学习的过程中促使基层群众开展更加层次的交流以及沟通。因此,本文将围
期刊
摘要:当下,我国正处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审明主体,拓宽监督渠道和方法,针对中国特殊国情,融入对抽象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通过对《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完善使得不按法律规定制定、修改和废除规范性文
期刊
摘要:“生”与“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议题。孔子及其他儒家思想家在对“生”与“死”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生”与“死”及其关系做出合理解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生死观理论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其生死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至今对中国人的生活仍有重要影响。汲取儒家生死观中的积极因素,有助于现代人树立正确的生死态度,积极准确地面对“生”与“死”。  关键词:儒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