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设备维修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必须加强重视,提高管理水平。在此结合实例,先分析了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全过程检修
作为医疗机构各项业务开展的物质基础,医疗设备与医疗水平和医院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务必要加强维护管理。否则一旦出现故障,极易延误治疗时机,从而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近些年来,医疗卫生行业迅速发展,现代化电子设备增多,对其维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检查维护,二是修理。然而实际中常出现各种问题,如维修模式不合理、技术落后等,导致医疗器械设备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这对医疗事业改革极为不利,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案例分析
某医院占地5500m2,分有22个科室,现有职工420人。为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等级水平,该院于2008年引进了电子信息设备,以代替几乎被淘汰的陈旧器械。设备管理工作主要由设备科负责,并配备有维修人员10名。近几年,患者不断增多,医院规模扩大至8800m2,相应的医疗设备也随之增加。但维修人员较少,有时多项设备同时出现毛病,很难及时处理;加上技术有限,在一些复杂的大型设备出现质量问题时,不能顺利解决。另外,设备科也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在日常使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的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领导阶层将重点放在了规划医院未来发展、提高业务水平上,对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管理有所忽视。认为交给设备科,并安排技术人员就可以了,而没有专门的管理者。以至于设备在分配使用、送来维修等过程中,往往因手续不合规范造成设备使用错误,甚至丢失。在管理制度上,过于笼统而不够详细,事后很难追究具体责任。加上执行力度不足,很难将制度条例真正实施,也就无法起到约束作用。
(二)维修模式不合理 可将维修分为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两类,该医院就是以前者为主,通常是各科室在发现问题后才通知维修人员。这种方式较为被动,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如2010年8月,在一次急救中,某大型医疗器械发生故障,由于修复不及时,导致急救失败。后来医院采用预防性维修模式,但并不是全过程检查维护,而是定期检修。这种模式依旧不合理,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隐患,也不能实时了解各项设备的使用情况,而且易造成资源浪费。
(三)技术有限 一般来说,设备维修人员要么是生产厂家工程师,要么是第三方专业维修人员,要么是医院工程师。该院属于最后一类,维修成本低,且在出现质量问题后能够很快地响应,但技术水平有限。主要是因为缺少与生产厂家工程师的交流,对设备结构、性能不太了解,加上厂家对关键技术比较保密,所以经常要送回厂家修理或找第三方维修。如此很容易延长维修周期,耽误治疗,且会增加医院成本负担。另外,医院的设备维修工作多是维修人员解决,使用人员缺乏简单的处理能力。有时只是微小故障,也要维修人员处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浪费时间。所以使用者也应熟悉设备性能,能够处理简单的故障。
(四)维修管理混乱 由于管理不足,该院在实际中常会出现各种混乱现象。监护仪、血压计、医用内镜、输液泵等小型设备通常是送回设备科修理;而检验仪器、麻醉剂、消毒设备和影像检查仪等大中型设备多是现场修理。医院科室众多,维修工作量较大,但没有详细的记录,有时多台同类设备一起维修,很容易混淆。此外,10名维修人员都有各自的管理区域,所以常会出现科室人员送来故障设备而维修人员不在的情况。很容易因为交接不好而被忽视,延长修复周期。或者设备已经修复,但使用者来取时不能确定是否修理过。
三.提高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强化维修管理意识 医疗设备在医院活动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领导阶层必须加强重视,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关注设备维修状况。如安排专业的维修管理人员、加大资金投入等。同时还应意识到,设备管理是全体人员的职责,不能完全由设备科负责,医生、护理人员等也应积极参与到设备的维修管理中来,并能够解决常见故障。
(二)建立健全的维修管理体系
对现代化设备而言,要想提高维修管理水平,首先要有良好的保障体系。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合理制定管理制度,设计完整简洁的流程,保证在出现故障后能够尽快处理。积极将制度落实,实行责任制,追究个人责任,并采取奖惩制度。
(三)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转变原来的维修模式,实行全过程管理,即随时掌握各项设备的运行状态,并能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预估,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故障发生。设备该更新时,决不能延误时机。对维修人员而言,要加强与厂家工程师的交流,不断学习;维修后做好相关记录,总结经验。医疗设备故障大多是人为因素引起,所以不管是维修人员,还是使用者,都必须加强维护管理。如定期清理、按照规定操作,将损失降至最低。
(四)实现规范的维修档案管理 首先要配备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使用登记、报废申请、编写维修报告、建立维修管理档案等工作,以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状况。具体来说,各科室向设备科提出的维修申请单必须规范。要写清设备名称、型号、序列号、资产号等;管理人员应参加设备入库验收,确保论证申购书、购置合同书、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维修记录等资料齐全;另外,还应对管理人员展开技术培训,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各项医疗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特别是现代新设备的应用,使得维修管理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引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全体人员素质,从而保证设备正常工作,促进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探讨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0(1): 180-182.
[2] 童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几点问题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0,22(1):109-110.
[3] 蒋中华,方梅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方案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3,24(8):124-126.
[4] 孙亚民.关于现代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建议[J].医疗装备,2012,28(4):146-148.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全过程检修
作为医疗机构各项业务开展的物质基础,医疗设备与医疗水平和医院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务必要加强维护管理。否则一旦出现故障,极易延误治疗时机,从而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近些年来,医疗卫生行业迅速发展,现代化电子设备增多,对其维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检查维护,二是修理。然而实际中常出现各种问题,如维修模式不合理、技术落后等,导致医疗器械设备不能发挥正常作用。这对医疗事业改革极为不利,必须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案例分析
某医院占地5500m2,分有22个科室,现有职工420人。为实现现代化管理,提高等级水平,该院于2008年引进了电子信息设备,以代替几乎被淘汰的陈旧器械。设备管理工作主要由设备科负责,并配备有维修人员10名。近几年,患者不断增多,医院规模扩大至8800m2,相应的医疗设备也随之增加。但维修人员较少,有时多项设备同时出现毛病,很难及时处理;加上技术有限,在一些复杂的大型设备出现质量问题时,不能顺利解决。另外,设备科也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在日常使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的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领导阶层将重点放在了规划医院未来发展、提高业务水平上,对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管理有所忽视。认为交给设备科,并安排技术人员就可以了,而没有专门的管理者。以至于设备在分配使用、送来维修等过程中,往往因手续不合规范造成设备使用错误,甚至丢失。在管理制度上,过于笼统而不够详细,事后很难追究具体责任。加上执行力度不足,很难将制度条例真正实施,也就无法起到约束作用。
(二)维修模式不合理 可将维修分为事后维修和预防维修两类,该医院就是以前者为主,通常是各科室在发现问题后才通知维修人员。这种方式较为被动,容易出现严重的后果,如2010年8月,在一次急救中,某大型医疗器械发生故障,由于修复不及时,导致急救失败。后来医院采用预防性维修模式,但并不是全过程检查维护,而是定期检修。这种模式依旧不合理,不能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隐患,也不能实时了解各项设备的使用情况,而且易造成资源浪费。
(三)技术有限 一般来说,设备维修人员要么是生产厂家工程师,要么是第三方专业维修人员,要么是医院工程师。该院属于最后一类,维修成本低,且在出现质量问题后能够很快地响应,但技术水平有限。主要是因为缺少与生产厂家工程师的交流,对设备结构、性能不太了解,加上厂家对关键技术比较保密,所以经常要送回厂家修理或找第三方维修。如此很容易延长维修周期,耽误治疗,且会增加医院成本负担。另外,医院的设备维修工作多是维修人员解决,使用人员缺乏简单的处理能力。有时只是微小故障,也要维修人员处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浪费时间。所以使用者也应熟悉设备性能,能够处理简单的故障。
(四)维修管理混乱 由于管理不足,该院在实际中常会出现各种混乱现象。监护仪、血压计、医用内镜、输液泵等小型设备通常是送回设备科修理;而检验仪器、麻醉剂、消毒设备和影像检查仪等大中型设备多是现场修理。医院科室众多,维修工作量较大,但没有详细的记录,有时多台同类设备一起维修,很容易混淆。此外,10名维修人员都有各自的管理区域,所以常会出现科室人员送来故障设备而维修人员不在的情况。很容易因为交接不好而被忽视,延长修复周期。或者设备已经修复,但使用者来取时不能确定是否修理过。
三.提高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的途径
(一)强化维修管理意识 医疗设备在医院活动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领导阶层必须加强重视,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应关注设备维修状况。如安排专业的维修管理人员、加大资金投入等。同时还应意识到,设备管理是全体人员的职责,不能完全由设备科负责,医生、护理人员等也应积极参与到设备的维修管理中来,并能够解决常见故障。
(二)建立健全的维修管理体系
对现代化设备而言,要想提高维修管理水平,首先要有良好的保障体系。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合理制定管理制度,设计完整简洁的流程,保证在出现故障后能够尽快处理。积极将制度落实,实行责任制,追究个人责任,并采取奖惩制度。
(三)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转变原来的维修模式,实行全过程管理,即随时掌握各项设备的运行状态,并能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预估,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故障发生。设备该更新时,决不能延误时机。对维修人员而言,要加强与厂家工程师的交流,不断学习;维修后做好相关记录,总结经验。医疗设备故障大多是人为因素引起,所以不管是维修人员,还是使用者,都必须加强维护管理。如定期清理、按照规定操作,将损失降至最低。
(四)实现规范的维修档案管理 首先要配备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使用登记、报废申请、编写维修报告、建立维修管理档案等工作,以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状况。具体来说,各科室向设备科提出的维修申请单必须规范。要写清设备名称、型号、序列号、资产号等;管理人员应参加设备入库验收,确保论证申购书、购置合同书、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维修记录等资料齐全;另外,还应对管理人员展开技术培训,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各项医疗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特别是现代新设备的应用,使得维修管理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引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全体人员素质,从而保证设备正常工作,促进医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探讨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0(1): 180-182.
[2] 童斌.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几点问题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0,22(1):109-110.
[3] 蒋中华,方梅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方案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3,24(8):124-126.
[4] 孙亚民.关于现代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建议[J].医疗装备,2012,28(4):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