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色滨海景观设计,属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及城市文化保护范畴。改革开放后,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显著提高。反映在沿海城市,滨海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环境艺术领域一个重要的主题。本文以青岛主体滨海区域为例,阐述了青岛市独特的殖民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产生了富有特色的青岛滨海景观城市特征。这对于现代城市风貌保护及滨海环境的城市景观特色研究,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及现实价值。
[关键词]青岛 滨海景观 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87-01
一:青岛滨海景观风貌现状研究与分析
1 青岛的简介
青岛在建制前属即墨县仁化乡管辖 ,因胶州湾而显其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外国海军舰船的威胁,清政府于 1891 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 ,在青岛村东侧建总兵衙门 , 这一年被认为是青岛市建制的开始。
1891 年~1898 年是清政府管辖时期 。
1898 年~1914 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
1914 年~1922 年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 。
1922 年~1929 年在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直属北洋政府 。
1929 年~1938 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 。
1929 年 7 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 年改称青岛市 。
1931年12月16日,沈鸿烈就职青岛市长。沈鸿烈主政6年间,青岛全面发展,一派欣欣向荣,至1935~1936年间达到高潮。1935年1月,沈鸿烈主持修订《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他将城市空间向外拓宽,并按功能划分为行政、港埠、住宅、商业、工业5个区域。至解放前,青岛市人口达80万,成为全国八大城市之一。
1989年青岛市政府针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修改办法,城市空间从原来的带状环绕胶州湾的方向增加了东组团和胶州湾西岸的西组团。九十年代初,青岛东迁的行政中心,为东部建设奠定了基础,黄岛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建设依靠前湾港优良的建港条件而形成,并向城市空间规划中的结构提供了动力支持。在
2.青岛滨海景观现状研究与分析
根据城市发展时间,地域风格等特点,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老城区---西起团岛至太平角六路,东部中心区---太平角六路至小麦岛,崂山新城区---小麦岛至石老人。三段南向濒临海湾,用礁石,海岬和天然环境资源的海滩主要是北部自西向东,以关海山,信号山,小鱼山,太平山,浮山,午山等沿海自然山构成的背景。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团岛湾,浮山湾,石老人,体现了建筑和山体的协调,形成了良好的空间特征。滨海空间轮廓线整体上呈山体和建筑构成的双“W”型,体现青岛“山,海,城”的城市空间景观特色,完整的展现城市空间发展历程。
青岛市汇泉湾地区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工程是青岛市迎接奥运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汇泉湾空间改造规划以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为主要职能,以风貌保护和整体设计为设计原则, 规划实现空间景观的通畅, 行人步行流线的通畅和道路交通的通畅[1]。
二:青岛现代化海岸线景观设计
特色滨海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滨海景观的整体特征,滨海景观设计的具体特点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主要包括城市结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
1. 滨海景观改造的成功之处
在青岛的“融海性”和“爱的海洋”的设计改造中,沿岸景观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具体表现为:通过改造工程,设计了新的滨海景观,将沿海景观连接成线。滨海景观改造后,形成山,海,人,城,海陆之间清晰通畅的视线,海滨景观中还加强了“融海”的元素; 滨海景观步行线路更清晰;景观改造后,沿海景观增加了游乐区面积,让游客有一定区域休息; 沿海景观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以满足人们对大海的亲近要求,疏导旅游人流后,使旧的景观得到修善。
特色滨海景观设计,顾名思义,应以海水要素为第一大艺术要素,这也是特色滨海景观设计中所 独有的艺术要素,是特色滨海景观设计中“特色”的基础与前提、材料与工具、关键与保证。如青岛滨海区景观中的海水元素的创造性利用,就凸顯出优雅、舒适、清新、别致、开阔、现代等审美特色。从本质上而言,海水要素是一种动态的艺术要素,是其他景观所不具备的。从景观空间的视角考量,海水要素具有塑造滨海景观特色的先天性优越条件。海水所形成的滨海空间,多为一种带状空间,这种空间本身就具有动态性与延续性。在众多的几何图形中,带状图形具有很大的优势,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触到陆地空间,又可以与陆地空间紧密结合,即使不做任何加工,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
2. 滨海景观设计的特色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建设利用自然地形的特点,合理利用功能分区和土地布局给城市发展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城市空间中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基调并没有改变。在老城新城的开发中,利用地铁发展的关键时期,旧脱离总体布局结构,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沿海城市风格的老城区风貌,而且也有合理的发展了新城区。让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和新城区形成了相互辉映的效果。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公众获取沿岸公共空间的通达能力。
在局部区域规划的角度来看,要注意观海视线的开阔和通畅,从沿海景观区考虑公共空间的规划,重点在于增强观赏滨海空间。在滨海绿化带和沿海城市功能中心中,把大面积或零星的绿地串联形成一个连续的线性绿地走廊,并与中央绿地,城市中心的功能连接,可以提供散步,慢跑等休闲活动,并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公共空间文化特色。
三:近年青岛海岸线改造反映出的问题
日本学者认为空间环境有舒适八素: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和气味; 安静,无噪音; 丰富多样的绿色; 身体靠近大海;半街美观整洁; 历史文化古迹; 还有人走适合场所和空间; 有游戏设施。从设计来讲,人们既不喜欢千篇一律一眼就能看得明明白白的环境, 不喜欢不理解甚至让人茫然的环境[ 3] 。
在设计滨海景观应注重生态和自然,增强亲海性,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出各种空间;完善使用功能,加强监督和管理,以更详细的优化设计方案打造出开放的空间元素。同时,在设计理念应用到新的设计实践,指导沿海开放空间的设计。青岛海滨景观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虽然先前有过改造,但景观现状仍有改进的余地。
青岛建立城市建设的初期,城市建设便在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指导之下,一切围绕青岛海洋特色的功能扩展。在景线,山区环境,几乎没有两个以上的建筑,所以保存了完好的景观特点。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楼林立的青岛海岸破坏了海景线路的完整,使得青岛市的地域特征减退。
新开发的景观缺乏严格的管理,应制定法规保护的新景观区的沙滩,驳岸湿地的海滩区; 景观的单一功能让青岛独特的异域文化魅力减弱。
四.结语
沿海环境不仅要具备旅游功能,而且她也应该具有“外貌”和显着的“魅力”,把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充分展现出来,把城市精神与滨海景观设计相互呼应,这对于现代城市风貌保护及滨海环境的城市景观特色研究,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及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敏.青岛市汇泉湾地区城市空间改造规划[J].规划师,2004,8:19- 20
[关键词]青岛 滨海景观 环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87-01
一:青岛滨海景观风貌现状研究与分析
1 青岛的简介
青岛在建制前属即墨县仁化乡管辖 ,因胶州湾而显其胜。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外国海军舰船的威胁,清政府于 1891 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 ,在青岛村东侧建总兵衙门 , 这一年被认为是青岛市建制的开始。
1891 年~1898 年是清政府管辖时期 。
1898 年~1914 年是德国占领青岛时期 。
1914 年~1922 年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 。
1922 年~1929 年在青岛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直属北洋政府 。
1929 年~1938 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 。
1929 年 7 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 年改称青岛市 。
1931年12月16日,沈鸿烈就职青岛市长。沈鸿烈主政6年间,青岛全面发展,一派欣欣向荣,至1935~1936年间达到高潮。1935年1月,沈鸿烈主持修订《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他将城市空间向外拓宽,并按功能划分为行政、港埠、住宅、商业、工业5个区域。至解放前,青岛市人口达80万,成为全国八大城市之一。
1989年青岛市政府针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修改办法,城市空间从原来的带状环绕胶州湾的方向增加了东组团和胶州湾西岸的西组团。九十年代初,青岛东迁的行政中心,为东部建设奠定了基础,黄岛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建设依靠前湾港优良的建港条件而形成,并向城市空间规划中的结构提供了动力支持。在
2.青岛滨海景观现状研究与分析
根据城市发展时间,地域风格等特点,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老城区---西起团岛至太平角六路,东部中心区---太平角六路至小麦岛,崂山新城区---小麦岛至石老人。三段南向濒临海湾,用礁石,海岬和天然环境资源的海滩主要是北部自西向东,以关海山,信号山,小鱼山,太平山,浮山,午山等沿海自然山构成的背景。高层建筑主要集中在团岛湾,浮山湾,石老人,体现了建筑和山体的协调,形成了良好的空间特征。滨海空间轮廓线整体上呈山体和建筑构成的双“W”型,体现青岛“山,海,城”的城市空间景观特色,完整的展现城市空间发展历程。
青岛市汇泉湾地区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工程是青岛市迎接奥运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汇泉湾空间改造规划以体育健身和旅游休闲为主要职能,以风貌保护和整体设计为设计原则, 规划实现空间景观的通畅, 行人步行流线的通畅和道路交通的通畅[1]。
二:青岛现代化海岸线景观设计
特色滨海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滨海景观的整体特征,滨海景观设计的具体特点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主要包括城市结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
1. 滨海景观改造的成功之处
在青岛的“融海性”和“爱的海洋”的设计改造中,沿岸景观体现了人性化的一面。具体表现为:通过改造工程,设计了新的滨海景观,将沿海景观连接成线。滨海景观改造后,形成山,海,人,城,海陆之间清晰通畅的视线,海滨景观中还加强了“融海”的元素; 滨海景观步行线路更清晰;景观改造后,沿海景观增加了游乐区面积,让游客有一定区域休息; 沿海景观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以满足人们对大海的亲近要求,疏导旅游人流后,使旧的景观得到修善。
特色滨海景观设计,顾名思义,应以海水要素为第一大艺术要素,这也是特色滨海景观设计中所 独有的艺术要素,是特色滨海景观设计中“特色”的基础与前提、材料与工具、关键与保证。如青岛滨海区景观中的海水元素的创造性利用,就凸顯出优雅、舒适、清新、别致、开阔、现代等审美特色。从本质上而言,海水要素是一种动态的艺术要素,是其他景观所不具备的。从景观空间的视角考量,海水要素具有塑造滨海景观特色的先天性优越条件。海水所形成的滨海空间,多为一种带状空间,这种空间本身就具有动态性与延续性。在众多的几何图形中,带状图形具有很大的优势,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触到陆地空间,又可以与陆地空间紧密结合,即使不做任何加工,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
2. 滨海景观设计的特色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建设利用自然地形的特点,合理利用功能分区和土地布局给城市发展的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城市空间中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基调并没有改变。在老城新城的开发中,利用地铁发展的关键时期,旧脱离总体布局结构,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沿海城市风格的老城区风貌,而且也有合理的发展了新城区。让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和新城区形成了相互辉映的效果。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公众获取沿岸公共空间的通达能力。
在局部区域规划的角度来看,要注意观海视线的开阔和通畅,从沿海景观区考虑公共空间的规划,重点在于增强观赏滨海空间。在滨海绿化带和沿海城市功能中心中,把大面积或零星的绿地串联形成一个连续的线性绿地走廊,并与中央绿地,城市中心的功能连接,可以提供散步,慢跑等休闲活动,并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公共空间文化特色。
三:近年青岛海岸线改造反映出的问题
日本学者认为空间环境有舒适八素: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和气味; 安静,无噪音; 丰富多样的绿色; 身体靠近大海;半街美观整洁; 历史文化古迹; 还有人走适合场所和空间; 有游戏设施。从设计来讲,人们既不喜欢千篇一律一眼就能看得明明白白的环境, 不喜欢不理解甚至让人茫然的环境[ 3] 。
在设计滨海景观应注重生态和自然,增强亲海性,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出各种空间;完善使用功能,加强监督和管理,以更详细的优化设计方案打造出开放的空间元素。同时,在设计理念应用到新的设计实践,指导沿海开放空间的设计。青岛海滨景观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虽然先前有过改造,但景观现状仍有改进的余地。
青岛建立城市建设的初期,城市建设便在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指导之下,一切围绕青岛海洋特色的功能扩展。在景线,山区环境,几乎没有两个以上的建筑,所以保存了完好的景观特点。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楼林立的青岛海岸破坏了海景线路的完整,使得青岛市的地域特征减退。
新开发的景观缺乏严格的管理,应制定法规保护的新景观区的沙滩,驳岸湿地的海滩区; 景观的单一功能让青岛独特的异域文化魅力减弱。
四.结语
沿海环境不仅要具备旅游功能,而且她也应该具有“外貌”和显着的“魅力”,把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充分展现出来,把城市精神与滨海景观设计相互呼应,这对于现代城市风貌保护及滨海环境的城市景观特色研究,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及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敏.青岛市汇泉湾地区城市空间改造规划[J].规划师,2004,8: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