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在汉族人群中生父生育年龄与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99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患者生父母生育年龄分组,以26~30岁组作为参照组,分别对生父母生育年龄的不同组别进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并予被试年龄、性别、生母或生父生育年龄等进行校正.结果 校正后,与生育年龄在26~30岁的父亲相比,31~35岁、36~40岁、≥41岁3
【机 构】
:
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精神医学研究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精神医学研究室,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610041,成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汉族人群中生父生育年龄与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99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患者生父母生育年龄分组,以26~30岁组作为参照组,分别对生父母生育年龄的不同组别进行分类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并予被试年龄、性别、生母或生父生育年龄等进行校正.结果 校正后,与生育年龄在26~30岁的父亲相比,31~35岁、36~40岁、≥41岁3个年龄组父亲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的OR值分别为3.834、8.805和11.619(P<0.05);父亲生育年龄≤25岁时,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的OR值为0.877(P>0.05).生母各生育年龄组P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生父生育年龄与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生父生育年龄越大,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越高.推测这一风险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是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生殖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中会不断积累新发突变或父系基因印迹异常。
其他文献
目的 对3例临床诊断为谷氨酸脱氢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患儿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对中国儿童谷氨酸脱氢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遗传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3例临床诊断为谷氨酸脱氢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的家系,应用PCR-DNA直接测序技术对3例患儿家系谷氨酸脱氢酶1基因(glutamate dehydrogenase 1,GLUD1)第6,7,10,11,12外显子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据英美两国总体统计,常规细胞学诊断恶性胸水的敏感度仅约60%;不少研究表明,良性病变也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或多倍体细胞。南昌大学一附院刘明硅教授积20余年肿瘤临床和实验室工作经验,将细胞遗传学嫁接于细胞形态学,借助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而创建的一种细胞学新方法,克服了常规细胞遗传学易出假阳性和假阴性之弊端。
患者女,30岁,婚后连续死胎、自发流产4次,均发生在怀孕2个月左右.一般检查心、肺、肝、肾均无异常,无药物中毒和毒物接触史.妇科检查正常.否认家族遗传史,父母及本人均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10个中期分裂相,患者核型为46,XX,-7,-7,+der(7),+der(7).其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其父母拒查染色体。
患者 男,38岁,因婚后11年不育而就诊.自诉曾于7岁时患过流行性腮腺炎,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传染病史,否认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查体:患者身高168 cm,表型及智力发育正常,第2性征发育正常,无器质性病变,阴毛呈男性分布,略稀疏,睾丸正常大小,质中,无精曲静脉曲张.6次精液检查均提示无精子。
例1 女,25岁,身高162 cm,夫妻表型及智力正常,非近亲婚配.现孕18+周,因曾生育过染色体异常儿要求进行产前诊断.3年前孕34+周顺利分娩一女婴(孕期无有害物质接触史),1年后因发育迟缓在外院检查染色体,为10号染色体部分缺失(未见报告),2年后行头发量子共振分析,报告:根据生物量子细胞波长比对,先天染色体缺失。
目的 探讨先天性颅面畸形胎儿的产前诊断技术.方法 选择产前检查B超显示胎儿具有颅面畸形的孕妇1例,采集孕妇羊水、外周血和其丈夫外周血样本,进行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再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a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进行全基因组高分辨扫描和分析,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对array-CGH结果进行验证.并在患儿出生后再进行重复
家系1 先证者男性,45岁.因"双手花斑样皮疹30余年"就诊于我科门诊.先证者8岁时手背部出现散在性色素减退斑,且逐渐明显并相互融合呈网状,其间可见少许色素沉着性斑点;随着年龄增长皮损缓慢蔓延,现已扩散到足背及前臂.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现明显的系统症状.皮肤表现:双手背可见对称性分布的不规则形色素减退斑,部分相互融合呈网状,其间可见芝麻至绿豆大小的色素沉着性斑点,见图1.双侧踝关节处可见散在性
目的 研究1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ADAR1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1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血样,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了该家系中2例患者及2名表型正常者和5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的ADARj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该家系中2例患者均存在ADAR1基因c.3463C〉T突变,导致p.R1155W改变,而在家系内非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本研究中遗传性对称
例1 男,37岁,妻子流产3次,每次均为怀孕2个月左右不明原因自发流产.夫妇双方体健,孕期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例1核型为46,XY,t(3;13)(3pter→3q29::13q12→13qter;13pter→13q12::3q29→3qter).妻子及患者父母染色体核型正常。
患者 女,33岁,婚后无特殊诱因连续流产4胎.妇科检查正常.夫妻双方表型无异常,无家族遗传病史.孕期无感冒,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非近亲婚配.细胞遗传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均为46,XX,dup(6)(p11.2),丈夫核型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