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是小型施工管理企业或是大型建筑行业,建筑施工中一定要高度重视造价管理控制工作,施工中科学合理的管理各项成本费用,使用成本都确保在成本预算内,确保不会超过目标成本的实际产生成本,确保有处可循各项成本费用,保证企业可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本建设投资失控突出,建设工程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困扰建筑工程投资效益。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成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一大难题。工程造价的结果取决于从立项、设计、发包施工到竣工全过程,各阶段影响紧密,这些特性决定了在造价管理控制时必须树立全过程管理思路体系。
一、工程造价的特点
1、动态性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在这一期间,如工程变更,材料价格、费率、利率、汇率等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工程造价的变动。建设周期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突出,这体现了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性。
2、单个性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有特殊的用途,其功能、用途各不相同。因而,使得每一项工程的结构、造型、平面布置、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不同的要求。工程内容和实物形态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单个性。
3、大额性
建设工程不仅实物形态庞大,而且造价高昂,需投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工程造价的大额性关系到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对社会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4、层次性
一个建设项目往往含有多个单项工程,一个单项工程又是由多个单位工程组成。与此相适应,工程造价也由三个层次相对应,即建设项目总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造价高,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展需要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进行计价,多次性计价是一个逐步深化、逐步细化、逐步接近最终造价的过程。
二、导致建筑工程造价过高的因素
筹资费用过高造成工程造价增加,投资方自有资金不足,大部分建设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建设期贷款利息作为投资费用的组成部分,增加了工程造价,特别是近几年贷款利率的不断上调,更加重了投资方的建设成本。
地质勘察不充分造成工程造价增加,设计前地质勘察不充分,实际地基承载力与设计的结构物不符,或者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溶洞或地下文物,造成公路改线或结构物基础类型改变,都将抬高工程造价。地质勘察不到位,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给投资方带来损失。
设计原因造成工程造价增加,一是设计过程中考虑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造成设计概算超过投资估算;二是由于设计失误,当时并没发现,而在施工过程中部分结构物已建成时发现结构物受力不足,致使已建部分报废,质量事故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
招投标阶段造成工程造价增加,当采用最底标中标的方法确定中标单位时,部分投标单位违规操作,多家投标单位联合进行围标,恶意抬高中标价。
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的增加,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增加的原因很多,如:异常恶劣天气造成已建工程及工程材料、设备的毁损;工程变更带来造价的增加;材料价格的猛烈上涨造成工程造价的大幅增加等。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措施
1、抓住关键,加强工程审计环节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审计必须对整个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工程项目的审计不仅要重视被审项目的事后审计.竣工审计,更要重视事前和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可使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编制更趋合理,并能帮助工程项目管理班子提前“把关”,有效地防止或避免可以预见的失误。事中审计即对施工阶段中若干个过程所作的审计。对于后阶段来讲,则为面向未来,又属事前审计,不过这种事前审计更有针对性、效益性。
同时,建筑产品生产过程对于资源,特别是对劳动力和资金的需求带有很大的波动性。它要求各个不同专业工种的劳动力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对同一产品展开施工作业,从而使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出现对劳动资源需求的高峰和低谷。所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工作中要把握好、协调好各个环节及每道工序。
2、规避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积极推行专业责任保险制度和履约保函制。无论是为保护业主和第三者的利益,还是保护造价单位的利益,都应该尽快在造价行业中推行专业责任保险制度。从事造价的造价工程师,在承接造价任务之前,都应该对自己从事的技术服务进行法律责任投保,一旦发生向造价工程师索赔的事件,将由保险公司来负责和赔付。另外,应组织银行、法律、保险业及建筑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吸收国外先进的履约保函制,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金融上的保证。
加强造价咨询单位的内部管理。规避内部管理不善所引起的风险,造价咨询单位只要加强管理就会凑效。但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不得违法超范围经营,培养一批固定的造价人员队伍,不要着眼于眼前小利,接到一项造价任务,不要临时凑合几个人应付,也不要撒手不管,要注意造价咨询单位的形象、信誉,坚持为业主、承包商提供良好服务的宗旨。
3、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技术性、经济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要能够科学有效的开展和运作起来,就要拥有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技术的工程造价管理队伍来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持,以此推动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这样就要做到:
密切联系国民教育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构成完备的行业需要与理论教育的教育体系,为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力的条件;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并促使现代建筑市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加强行业之间的紧密交流,进行双方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改进,不断地创新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对已具有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要能够对其进行有目标、有计划、多层次的继续深造以及技能审核,严格进行业绩考核和理论考核,并实行一定的淘汰机制,促成高素质造价管理队伍的形成。
4、重点控制材料费,合理控制人工费、机械费
材料费约工程总造价的50%~70%,是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建设项目部分材料用量大且集中,受供需关系及国内市场的影响,钢材、沥青、汽柴油、地方性砂石等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加强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采购前应掌握材料、设备的投标报价和用量,采购时认真地分析材料市場的价格走势,对商品混凝土、钢材、水泥、砂石料等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多家比选,材料设备进入施工现场要有严格的验收制度,对其数量和质量进行签收,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拒签。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进度安排用料并限额领用,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重点加强对材料费、人工投入等方面的核算,因为机械费用相对稳定,而人工费和材料费因为社会因素不甚稳定,施工单位必须及时分析,从而采取最优措施,有效实施成本控制,达到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创收的目的。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一项很高深的学问。我们要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理论,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推行造价工程师制度。在保证具有良好的投资效益的前提下,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及控制。尽量避免出现成本投入超过支出的情况,从而保证工程造价在每个阶段的合理控制,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宋丽.论确保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措施[J].科技信息,2013
[2]柯秀芬,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
[3]李文新.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与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3).
[4]王志文,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筑世界,2012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本建设投资失控突出,建设工程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困扰建筑工程投资效益。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成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一大难题。工程造价的结果取决于从立项、设计、发包施工到竣工全过程,各阶段影响紧密,这些特性决定了在造价管理控制时必须树立全过程管理思路体系。
一、工程造价的特点
1、动态性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从决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个较长的建设期。在这一期间,如工程变更,材料价格、费率、利率、汇率等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工程造价的变动。建设周期长,资金的时间价值突出,这体现了建设工程造价的动态性。
2、单个性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有特殊的用途,其功能、用途各不相同。因而,使得每一项工程的结构、造型、平面布置、设备配置和内外装饰都有不同的要求。工程内容和实物形态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单个性。
3、大额性
建设工程不仅实物形态庞大,而且造价高昂,需投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工程造价的大额性关系到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对社会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4、层次性
一个建设项目往往含有多个单项工程,一个单项工程又是由多个单位工程组成。与此相适应,工程造价也由三个层次相对应,即建设项目总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和单位工程造价。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造价高,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展需要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进行计价,多次性计价是一个逐步深化、逐步细化、逐步接近最终造价的过程。
二、导致建筑工程造价过高的因素
筹资费用过高造成工程造价增加,投资方自有资金不足,大部分建设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建设期贷款利息作为投资费用的组成部分,增加了工程造价,特别是近几年贷款利率的不断上调,更加重了投资方的建设成本。
地质勘察不充分造成工程造价增加,设计前地质勘察不充分,实际地基承载力与设计的结构物不符,或者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溶洞或地下文物,造成公路改线或结构物基础类型改变,都将抬高工程造价。地质勘察不到位,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给投资方带来损失。
设计原因造成工程造价增加,一是设计过程中考虑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造成设计概算超过投资估算;二是由于设计失误,当时并没发现,而在施工过程中部分结构物已建成时发现结构物受力不足,致使已建部分报废,质量事故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
招投标阶段造成工程造价增加,当采用最底标中标的方法确定中标单位时,部分投标单位违规操作,多家投标单位联合进行围标,恶意抬高中标价。
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的增加,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增加的原因很多,如:异常恶劣天气造成已建工程及工程材料、设备的毁损;工程变更带来造价的增加;材料价格的猛烈上涨造成工程造价的大幅增加等。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措施
1、抓住关键,加强工程审计环节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审计必须对整个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工程项目的审计不仅要重视被审项目的事后审计.竣工审计,更要重视事前和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可使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编制更趋合理,并能帮助工程项目管理班子提前“把关”,有效地防止或避免可以预见的失误。事中审计即对施工阶段中若干个过程所作的审计。对于后阶段来讲,则为面向未来,又属事前审计,不过这种事前审计更有针对性、效益性。
同时,建筑产品生产过程对于资源,特别是对劳动力和资金的需求带有很大的波动性。它要求各个不同专业工种的劳动力在不同的时间依次对同一产品展开施工作业,从而使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出现对劳动资源需求的高峰和低谷。所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工作中要把握好、协调好各个环节及每道工序。
2、规避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积极推行专业责任保险制度和履约保函制。无论是为保护业主和第三者的利益,还是保护造价单位的利益,都应该尽快在造价行业中推行专业责任保险制度。从事造价的造价工程师,在承接造价任务之前,都应该对自己从事的技术服务进行法律责任投保,一旦发生向造价工程师索赔的事件,将由保险公司来负责和赔付。另外,应组织银行、法律、保险业及建筑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吸收国外先进的履约保函制,为工程顺利进行提供金融上的保证。
加强造价咨询单位的内部管理。规避内部管理不善所引起的风险,造价咨询单位只要加强管理就会凑效。但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不得违法超范围经营,培养一批固定的造价人员队伍,不要着眼于眼前小利,接到一项造价任务,不要临时凑合几个人应付,也不要撒手不管,要注意造价咨询单位的形象、信誉,坚持为业主、承包商提供良好服务的宗旨。
3、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作为技术性、经济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要能够科学有效的开展和运作起来,就要拥有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技术的工程造价管理队伍来对其进行管理和维持,以此推动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这样就要做到:
密切联系国民教育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构成完备的行业需要与理论教育的教育体系,为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力的条件;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并促使现代建筑市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加强行业之间的紧密交流,进行双方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改进,不断地创新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对已具有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要能够对其进行有目标、有计划、多层次的继续深造以及技能审核,严格进行业绩考核和理论考核,并实行一定的淘汰机制,促成高素质造价管理队伍的形成。
4、重点控制材料费,合理控制人工费、机械费
材料费约工程总造价的50%~70%,是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内容。建设项目部分材料用量大且集中,受供需关系及国内市场的影响,钢材、沥青、汽柴油、地方性砂石等材料价格波动较大,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应加强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采购前应掌握材料、设备的投标报价和用量,采购时认真地分析材料市場的价格走势,对商品混凝土、钢材、水泥、砂石料等大宗材料的采购应多家比选,材料设备进入施工现场要有严格的验收制度,对其数量和质量进行签收,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拒签。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材料消耗定额和工程进度安排用料并限额领用,并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重点加强对材料费、人工投入等方面的核算,因为机械费用相对稳定,而人工费和材料费因为社会因素不甚稳定,施工单位必须及时分析,从而采取最优措施,有效实施成本控制,达到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创收的目的。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发现,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一项很高深的学问。我们要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理论,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推行造价工程师制度。在保证具有良好的投资效益的前提下,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及控制。尽量避免出现成本投入超过支出的情况,从而保证工程造价在每个阶段的合理控制,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宋丽.论确保工程造价审核质量的措施[J].科技信息,2013
[2]柯秀芬,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
[3]李文新.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与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3).
[4]王志文,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筑世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