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浮生六记》的内容及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诠释了《浮生六记》的真善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浮生六记》 沈复 芸娘 真、善、美
明清时期,文坛各体竞秀。笔记体小说和随笔于其间奇峰突出,佳作辈出,一时蔚为大观。清代沈复所作《浮生六记》,正是其中的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自然是由六个部分组成:《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记》、《中山记历》,以及《养生记道》。
《浮生六记》这个名字,来自于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寄予了沈复对于人生的体悟和感慨。
《浮生六记》篇幅不长,只有六卷而且还残缺不全,少了后两卷。但就是这样一本书,面世后竟大受欢迎,一直风行。其后,不断以单行本的形式刊印,人们争相传颂,如今已成为一部具有经典性质的文学名著。
就是这样薄薄的一本小书,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它靠什么打动了如此多的读者?总的说来可以将此归纳为三个字,即真、善、美。
一、真
真是《浮生六记》一书留给读者最为直观感性的印象,它的特点就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书中写的内容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流露的也都是其真情实感,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壮物,还是论文说艺,大多不加掩饰,脱口而出。直抒胸臆意味着坦诚,意味着磊落,也意味着对读者的尊重,其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但要做到这些,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像《闺房记乐》这样的写法,在自传性的文章中较为少见。人人皆知,写伉俪情深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大多都是点到为止,如果讲夫妻生活的细节,以写实的笔法描绘出来展示给世人,则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即使愿意也未必有面对世俗非议的胆量。此前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虚构的小说作品有这方面的描写。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既描写了公婆和儿子,儿子儿媳的冲突,也写了兄弟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家庭悲剧的酝酿和发展过程,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浮生六记》的真不仅大胆直率,而且也是一种创新。陈寅恪就曾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浮生六记》的真,首先表现在沈复夫妇的真实的婚姻感情上。《浮生六记》表面上看,只是絮絮的诉说着普通夫妻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最感人之处就在于沈复夫妇之间的真情。沈复并没有刻意回避他们生活的原貌,而是实实在在的把那些乐事、哀愁,诉诸纸上。读到沈复四处借钱,天寒无衣之处,读者甚至会为他的窝囊和窘迫掩卷长叹。沈复也不曾刻意粉饰妻子的缺点,妻子也不是倾国倾城,无所不能,她会病、会死,与世间其他女子一样,有种种缺点,她不完美,并不像《聊斋志异》里的那些美艳的花妖狐仙一样能上天入地,但她确实一直陪伴在沈复身边,给予沈复以真情,沈复也回报她以真心。
《浮生六记》之真,不仅表现在沈复夫妇二人情真意切上,还在于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清代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神诞之夜家家户户夜逛庙会,文人雅士聚会吟诗作画、饮酒作乐;受儒家“男女大防”思想影响,沈复的妻子只好化作男装去游乐;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文士喜隐居,沈复曾同知己一起入寒山寺,寻隐逸之地;受封建家长制度影响,儿女的婚事都由父母包办,沈复夫妇就是如此;古人多有三妻四妾,沈复父亲年老却仍纳妾,沈复之妻也毫不介怀的为丈夫挑选美妾,沈复还毫不掩饰地详写了出外浪游时,与岭南船妓喜儿、翠姑等人的交往;而时人之薄情,世态之炎凉,更让沈复尝尽苦头,沈复为友人做保,结果友人落跑,债主日日上门索债;沈复素来大方遇亲友危急之际,总是慷慨解囊,而落魄之时去讨要旧债,却讨要不得;沈复弟弟启堂为独占父母遗产,父亲病重致死也不通知在外的沈复,沈复归来后启堂又设计让债主追债上门,逼走沈复……这些事情都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清代社会普通民众在思想、文化、交际等各方面的生活面貌。
二、善
其次说善。《浮生六记》的善,首先体现为作者的精神境界和品格。从书中的描写来看,他虽然身为寒士,靠游幕经商,维持生计生活,不时困顿,但一直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態度,和妻子芸娘相互扶持,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共同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他们根据自身的物质条件,追求生活的高品位,寻找生活的乐趣,为自己,也为别人带来快乐,生活尽管清贫,但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充满艺术情调,其乐融融。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深深感染,打动了读者。二百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作者写出了这种永恒的东西
《浮生六记》的善同时也表现在女主人公芸娘的形象上。芸娘是一个聪明心慧的女子。她本姓陈,出身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家,四岁父亲去世。芸娘十几岁就以她精美娴熟的刺绣,维持寡母、幼弟的生活,包括弟弟读书的费用。芸娘是个要强的女性,对丈夫却很体贴,凡事总替丈夫着想。芸娘见责于家长的“结盟娼妓”之事以及为丈夫物色美妾的作为,就是明证。今天,一夫多妻制以及相应的道德意识已成为历史,但在那个时代,这是件平常的事情。当然不妒之妻并不多见,所以芸娘此举颇有“贤惠”之风。芸娘的可贵,她没有被社会“污染”,她个性倔强,而不象别家女子离别丈夫而泪洒茜纱窗前,她有男性刚毅的一面,她是早期女权的一棵萌芽;她天真浪漫而不受社会约束,她心直口快,而无所畏惧社会的种种压迫,即使家中的奴仆以“三太太”这个尊卑乱套的称呼来排遣她,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困苦中生存的她,以谈笑酬坎坷。生病时为了不给家里造成经济负担,她拒绝就医。为了补给家用,她病中织锦。顽强的精神在她的身上犹如久燃不尽的山野绿草,无论封建家长如何侮蔑她,生活如何摧残她,她依然保持使人如沐春风的个性,而非从此唯唯诺诺过一生。即使最后这种个性导致了她的死亡,她依然从容赴之,死而无憾。我们为芸娘的死而惋惜,但同时为她活的精彩而感叹。芸娘,乃是一个真性女子也。
三、美
最后说美,《浮生六记》的美体现为作者高超的文学水准。书中所写,大都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琐事,但读起来并不感到单调沉闷,反倒觉得兴奋盎然,这是因为作者善于选择,尽管都是生活琐事,但他很注意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情景的场景,精心描绘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深得世说新语的三昧。写景状物更是作者的拿手好戏,这一方面得益于它丰富的经历,见多故能识广,对其间的得失也能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他的艺术修养,作者精于盆景和园林又擅长丹青,因此能将自己的才艺融入到文学笔墨中,对每处景致并不全面凸显,而是点出其特色所在,寥寥数笔,勾勒而出,精确而传神,行文间所显露出来的文学功力令人敬佩,叹服。
恬淡素雅,这是该书的整体风格,作者文笔简洁老道,但又不失生动流畅语言富有表现力,从表面上来看,作者似乎不加雕饰,随笔写出如道家常。但实际上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很用心,非常精致,效果正如作者所说的人工而归于天然。全书如同一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有人将其誉为小红楼,可见她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并非偶然。
参考文献:
[1]俞平白,《<浮生六记>序》。
[2]林语堂,《<浮生六记>序》。
[3]郑逸梅,《<浮生六记>佚稿之迷》中州书画社1983.12.
安徽省亳州市中共蒙城县委党校
关键词:《浮生六记》 沈复 芸娘 真、善、美
明清时期,文坛各体竞秀。笔记体小说和随笔于其间奇峰突出,佳作辈出,一时蔚为大观。清代沈复所作《浮生六记》,正是其中的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自然是由六个部分组成:《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记》、《中山记历》,以及《养生记道》。
《浮生六记》这个名字,来自于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寄予了沈复对于人生的体悟和感慨。
《浮生六记》篇幅不长,只有六卷而且还残缺不全,少了后两卷。但就是这样一本书,面世后竟大受欢迎,一直风行。其后,不断以单行本的形式刊印,人们争相传颂,如今已成为一部具有经典性质的文学名著。
就是这样薄薄的一本小书,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它靠什么打动了如此多的读者?总的说来可以将此归纳为三个字,即真、善、美。
一、真
真是《浮生六记》一书留给读者最为直观感性的印象,它的特点就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书中写的内容都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流露的也都是其真情实感,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壮物,还是论文说艺,大多不加掩饰,脱口而出。直抒胸臆意味着坦诚,意味着磊落,也意味着对读者的尊重,其本身就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但要做到这些,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像《闺房记乐》这样的写法,在自传性的文章中较为少见。人人皆知,写伉俪情深的文学作品也有不少,大多都是点到为止,如果讲夫妻生活的细节,以写实的笔法描绘出来展示给世人,则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即使愿意也未必有面对世俗非议的胆量。此前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虚构的小说作品有这方面的描写。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既描写了公婆和儿子,儿子儿媳的冲突,也写了兄弟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家庭悲剧的酝酿和发展过程,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浮生六记》的真不仅大胆直率,而且也是一种创新。陈寅恪就曾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浮生六记》的真,首先表现在沈复夫妇的真实的婚姻感情上。《浮生六记》表面上看,只是絮絮的诉说着普通夫妻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最感人之处就在于沈复夫妇之间的真情。沈复并没有刻意回避他们生活的原貌,而是实实在在的把那些乐事、哀愁,诉诸纸上。读到沈复四处借钱,天寒无衣之处,读者甚至会为他的窝囊和窘迫掩卷长叹。沈复也不曾刻意粉饰妻子的缺点,妻子也不是倾国倾城,无所不能,她会病、会死,与世间其他女子一样,有种种缺点,她不完美,并不像《聊斋志异》里的那些美艳的花妖狐仙一样能上天入地,但她确实一直陪伴在沈复身边,给予沈复以真情,沈复也回报她以真心。
《浮生六记》之真,不仅表现在沈复夫妇二人情真意切上,还在于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清代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神诞之夜家家户户夜逛庙会,文人雅士聚会吟诗作画、饮酒作乐;受儒家“男女大防”思想影响,沈复的妻子只好化作男装去游乐;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文士喜隐居,沈复曾同知己一起入寒山寺,寻隐逸之地;受封建家长制度影响,儿女的婚事都由父母包办,沈复夫妇就是如此;古人多有三妻四妾,沈复父亲年老却仍纳妾,沈复之妻也毫不介怀的为丈夫挑选美妾,沈复还毫不掩饰地详写了出外浪游时,与岭南船妓喜儿、翠姑等人的交往;而时人之薄情,世态之炎凉,更让沈复尝尽苦头,沈复为友人做保,结果友人落跑,债主日日上门索债;沈复素来大方遇亲友危急之际,总是慷慨解囊,而落魄之时去讨要旧债,却讨要不得;沈复弟弟启堂为独占父母遗产,父亲病重致死也不通知在外的沈复,沈复归来后启堂又设计让债主追债上门,逼走沈复……这些事情都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清代社会普通民众在思想、文化、交际等各方面的生活面貌。
二、善
其次说善。《浮生六记》的善,首先体现为作者的精神境界和品格。从书中的描写来看,他虽然身为寒士,靠游幕经商,维持生计生活,不时困顿,但一直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態度,和妻子芸娘相互扶持,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共同面对人生的种种难题。他们根据自身的物质条件,追求生活的高品位,寻找生活的乐趣,为自己,也为别人带来快乐,生活尽管清贫,但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充满艺术情调,其乐融融。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深深感染,打动了读者。二百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作者写出了这种永恒的东西
《浮生六记》的善同时也表现在女主人公芸娘的形象上。芸娘是一个聪明心慧的女子。她本姓陈,出身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家,四岁父亲去世。芸娘十几岁就以她精美娴熟的刺绣,维持寡母、幼弟的生活,包括弟弟读书的费用。芸娘是个要强的女性,对丈夫却很体贴,凡事总替丈夫着想。芸娘见责于家长的“结盟娼妓”之事以及为丈夫物色美妾的作为,就是明证。今天,一夫多妻制以及相应的道德意识已成为历史,但在那个时代,这是件平常的事情。当然不妒之妻并不多见,所以芸娘此举颇有“贤惠”之风。芸娘的可贵,她没有被社会“污染”,她个性倔强,而不象别家女子离别丈夫而泪洒茜纱窗前,她有男性刚毅的一面,她是早期女权的一棵萌芽;她天真浪漫而不受社会约束,她心直口快,而无所畏惧社会的种种压迫,即使家中的奴仆以“三太太”这个尊卑乱套的称呼来排遣她,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困苦中生存的她,以谈笑酬坎坷。生病时为了不给家里造成经济负担,她拒绝就医。为了补给家用,她病中织锦。顽强的精神在她的身上犹如久燃不尽的山野绿草,无论封建家长如何侮蔑她,生活如何摧残她,她依然保持使人如沐春风的个性,而非从此唯唯诺诺过一生。即使最后这种个性导致了她的死亡,她依然从容赴之,死而无憾。我们为芸娘的死而惋惜,但同时为她活的精彩而感叹。芸娘,乃是一个真性女子也。
三、美
最后说美,《浮生六记》的美体现为作者高超的文学水准。书中所写,大都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琐事,但读起来并不感到单调沉闷,反倒觉得兴奋盎然,这是因为作者善于选择,尽管都是生活琐事,但他很注意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情景的场景,精心描绘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深得世说新语的三昧。写景状物更是作者的拿手好戏,这一方面得益于它丰富的经历,见多故能识广,对其间的得失也能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他的艺术修养,作者精于盆景和园林又擅长丹青,因此能将自己的才艺融入到文学笔墨中,对每处景致并不全面凸显,而是点出其特色所在,寥寥数笔,勾勒而出,精确而传神,行文间所显露出来的文学功力令人敬佩,叹服。
恬淡素雅,这是该书的整体风格,作者文笔简洁老道,但又不失生动流畅语言富有表现力,从表面上来看,作者似乎不加雕饰,随笔写出如道家常。但实际上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很用心,非常精致,效果正如作者所说的人工而归于天然。全书如同一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有人将其誉为小红楼,可见她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并非偶然。
参考文献:
[1]俞平白,《<浮生六记>序》。
[2]林语堂,《<浮生六记>序》。
[3]郑逸梅,《<浮生六记>佚稿之迷》中州书画社1983.12.
安徽省亳州市中共蒙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