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就像是颗坏了的牙齿,它会磨你的舌头,还会疼痛,不住地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最后你终于忍不住疼痛找医生把它拔了,不过你看着手中血淋淋的牙齿说,这就是它吗? ——《三岛由纪夫传》
三岛由纪夫,本名平冈公威,日本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之一,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甚至在西方的世界有人誉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经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数次出现在日本摄影师、电影导演的作品之中;他性好热闹,与三教九流之辈无不结交,好美酒,嗜佳肴,十足一位花花公子;他亦是一位日本民族主义者,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与爱国主义情节深为赞赏,而他却选择用日本传统仪式的切腹自尽表明自己极端激进的政治目的,也让他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孤独的假面
三岛由纪夫的整个人物性格充满矛盾与张力,也许是因为他的人生是从一个生理性悖论开始的,这也成为解释三岛的关键。他1925年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从小被祖母按照贵族方式教养,使得他对日本古典文艺,如诗歌和能乐等都有高深的理解力。在祖母的限制下,他在一个全女性的环境中长大,刚上学时,说话如女孩般柔和,受到男同学嘲笑。渐渐地,他表现出喜欢男色的倾向。
三岛喜欢有贵族血统,高大威猛的男性。他个子不高,出于自卑,喜欢穿带跟的鞋,通宵写作。经常带着很多朋友去海边玩儿,但因为胆小,一辈子没学会游泳。三岛在创作中极力表现男性阳刚之美,或者赞美大山、火辣辣的太阳、剖腹之美。这种性倒错成了他创作力量的源泉。
三岛写《假面的告白》时25岁,这是他在经历过战争、死亡与低潮之后以专业作家的身份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三岛在书中不断地剖析人类心灵深处各种无意识的矛盾如何彼此碰撞而又相互侵蚀:生与死,理性与感性,肉欲与爱欲,天使与魔鬼……这些都好似硬币的正反面,因为有着如出一辙的质地而相互紧紧拥抱。《假面的告白》像是三岛由纪夫的自白,真实地描画出自己幼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成长摹本。笔下的“假面”,是他实实在在的“真面”。战后混乱时期,三岛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和个人无法排解的同性恋倾向,产生精神上的空虚与失落,对于他来说,一切传统道德都变得软弱无力,一切是非价值、伦理都颠倒了过来。三岛曾经形容这篇作品就像他度过精神危机的摆渡,之后他方可以从中摆脱出来。
在这样的假面下,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三岛有着刚毅的面孔、粗重的眉毛、冷峻的目光,但心灵极其敏感与脆弱。或许祖母是三岛由纪夫进入文学世界的启发人之一,但也正因为祖母强大、跋扈的爱恋,病态了这个敏感男孩的心灵。可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没有怪异美丽、如同腐尸上开出的黑红花朵的三岛文学,当然也没有文坛鬼才三岛由纪夫了。
毁灭即是美
1961年至1962年的半年间,日本战后超现实摄影家细江英公为三岛由纪夫拍摄了一组照片,以《蔷薇刑》命名出版。最为特写的一张照片中,三岛由纪夫裸着上半身且瞪大眼睛,有力地注视着镜头,嘴里叼着一枝蔷薇。照片中的三岛正当壮年,浓密的眉毛、凌厉的眼神、结实虬劲的肩头肌肉,跟蔷薇的柔美组成对立但又平衡的画面,透露着无比旺盛又具侵略性的生命张力和诱惑。
摄影师细江英公这样回忆他第一次拍摄当时正在进行日光裸浴的三岛由纪夫的情景:“我那时才二十多岁,懵懂羞涩。此时三岛的父亲刚好在花园里浇花,我突然抓起他手中的水管,把三岛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那个花园瞬间宁静下来,像一个家庭式的裸体小剧场。我让他看着镜头,并在相机上面举着一块手帕。当我调好构图,准备拍摄的时候,三岛突然说:‘我有一个特殊的才能,能让我的眼睛一直睁着好几分钟都不眨一下。’于是他就这么做了,直到我拍完两个胶卷。我让他躺在他的巴洛克花园大理石的黄道十二宫场景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阿波罗,我从一个较低的角度拍他,然后让他慢慢地走,那根水管一直捆着他。我又让他躺在与他的邻居仅有一墙之隔的地板上,继续拍。三岛说:‘我从来没有这么被拍过。你为什么这么拍?’ ‘为了打破神话。’我回答道。我使用非常规的手段希望创造的是一个神话的过程。我想通过我的摄影为三岛由纪夫创造一张迥然不同的照片。”
这组照片是如此地截然不同。自然界里最朴素的裸露人体与摄影界里最纯粹的黑白,但黑白分明的照片并没有毁灭三岛的美学理论。“蔷薇刑”的名字是细江英公从三岛提供的几个备选名字中挑中的,他的理解是“蔷薇是一种美与无法接近的痛苦这两者并存的象征”。
终其一生,三岛由纪夫都在追求美为何物,当然这也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好的总结。作为艺术家,无论处于艺术门类中的哪方天地,追求美都是一种至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三岛自己即是一个绝美的男子。虽然个头儿并不算高,甚至算矮小,也不属于标准的美男子长相,但三岛却在追求一种肉身与精神相互交错、浑然一体的美丽。精神与意识方面自不必说,从幼年开始便发表诗作的三岛自小就开始构建属于内心净土的美丽,而三十岁之后,他又炼出一身肌肉,致使他从外形到内心都拥有了一份刚柔并俱的日本男子的美丽。
很多人都说三岛一生都在写两部作品,一部是他笔下的作品,一部便是他自己人生的作品。如果说在三岛的笔下我们还需要不停地发掘,才能看到主人公与三岛的相似之处,那么在三岛人生的作品中,他已经为我们打造好了一个更易捕捉的极美的主人公形象。三岛由纪夫在其代表作《金阁寺》中提到:美,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 这里的美是带有反抗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三岛擅长运用真实事件作为其小说的构建基础,《金阁寺》就是选自1950年在日本京都名胜古迹金阁寺,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事件:一位带有生理缺陷的年轻僧人一把大火将美丽的金阁寺毁于一旦。而三岛根据当时青年僧侣的一句独白,“我嫉妒金阁寺的美丽”,展开整个故事的想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沟口因为有生理缺陷而极端自卑,但从小就认识了辉煌闪耀的金阁寺,逐渐对它的美生出无端的妒忌。金阁无以伦比的美成为了他人生的桎梏,因此在爱恨交织中,最美的也就成了最丑的,最后三岛强烈地流露出贯穿他一生的毁灭美学。 金阁寺作为日本战后消失之中的传统美的隐喻,在这里有一定程度上的暗示。更重要的应是三岛在这毁灭动机背后的哲学命题:如人是耽美的生物,而美又是摇曳难以捉摸、忽远忽近,但却不住地扩散,它让人向往的同時却又背弃人类,倒不如以毁灭美的方式,去创造另一种绝望之美。
一个人的殒灭
公元1970年,三岛由纪夫时年45岁。这一年,他终于完成了四部曲《丰饶之海》的最终卷《天人五衰》。也就在这一年的11月,他带领包括森田必胜在内的其他四名盾会成员,在东京新宿区市谷本村町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胁持了将军益田监利为人质,并最终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与森田一起切腹自杀。制造了震惊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市谷事件。
其实三岛在8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安顿一切,拜别众人。在他死后,很多人回想起同三岛的最后一次会面或谈话,恍惚记起三岛曾有一些言谈话语都是为自杀埋下伏笔。比如,9月中三岛请青年摄影家筱山纪信以他为模特儿,拍摄了题为《一个人的殒灭》的摄影系列的第一部分。这个系列源自于三岛的灵感,由他设计场景,包括三岛陷入泥潭、头部楔入一柄小斧、被碾压在卡车车轮下,还有像圣塞巴斯蒂昂一样双臂捆吊在树干上,箭链锐不可当地穿入肋部和腋窝。这些照片原准备发表在一份叫作《碧血红玫》的杂志上,但三岛死后,筱山再不忍心把它们公诸于众。最使他不安的是他当玩笑拍下的一幅照片:三岛裸坐在地板上,腹部没入一柄短剑。筱山就站在他身后,长剑高悬,等待砍头的讯号。三岛在想些什么?此时此刻,他是否把那些血淋淋的戏剧场面同真情实况混淆起来,而在真正死到临头时,仍以为那不过是再度摆出一副更为惊心动魄的姿势?在计划和拍摄每一个场景的过程中,筱山得到的唯一印象是三岛极其认真,他是筱山遇到的 “最爱挑剔但又最能合作的”一个模特儿。之后的这组照片在当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放置在了三岛自己的摄影回顾展上,题目就为《三岛由纪夫》。
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日本自杀的作家远不止三岛由纪夫一人,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太宰治,都用平静的自杀方式结束了生命。而三岛与他们不同的是,作为一个骑马、击剑、坐超音速战机、黑带空手道高手、击剑五段、文人中绝无仅有的怪异家伙,他选择了日本残酷的传统武士自杀方式——破腹自杀。
或许三岛一直想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威武的、有着远大政治理想和崇高信仰的角色,而并非是那些他在小说中塑造的懦弱自卑的人物,所以他用切腹的方式向众人宣告他的伟大政治抱负和武士道精神。亦或许他在临终前是犹豫的,或者说,三岛并不想死。他很爱这个世界,但口号喊得太响亮了,不死就无法向世人交待。所以三岛是个老实人,是个很有良心的人。其实,剖不剖腹谁又能管得着?就像是作家莫言对三岛由纪夫的描述:作为一个作家,三岛是杰出的,杰出的作家并非三岛一人,但敢于往自己的肚子上捅刀子的作家就只有三岛一人了。
三岛由纪夫,本名平冈公威,日本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之一,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甚至在西方的世界有人誉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经三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数次出现在日本摄影师、电影导演的作品之中;他性好热闹,与三教九流之辈无不结交,好美酒,嗜佳肴,十足一位花花公子;他亦是一位日本民族主义者,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与爱国主义情节深为赞赏,而他却选择用日本传统仪式的切腹自尽表明自己极端激进的政治目的,也让他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孤独的假面
三岛由纪夫的整个人物性格充满矛盾与张力,也许是因为他的人生是从一个生理性悖论开始的,这也成为解释三岛的关键。他1925年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从小被祖母按照贵族方式教养,使得他对日本古典文艺,如诗歌和能乐等都有高深的理解力。在祖母的限制下,他在一个全女性的环境中长大,刚上学时,说话如女孩般柔和,受到男同学嘲笑。渐渐地,他表现出喜欢男色的倾向。
三岛喜欢有贵族血统,高大威猛的男性。他个子不高,出于自卑,喜欢穿带跟的鞋,通宵写作。经常带着很多朋友去海边玩儿,但因为胆小,一辈子没学会游泳。三岛在创作中极力表现男性阳刚之美,或者赞美大山、火辣辣的太阳、剖腹之美。这种性倒错成了他创作力量的源泉。
三岛写《假面的告白》时25岁,这是他在经历过战争、死亡与低潮之后以专业作家的身份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三岛在书中不断地剖析人类心灵深处各种无意识的矛盾如何彼此碰撞而又相互侵蚀:生与死,理性与感性,肉欲与爱欲,天使与魔鬼……这些都好似硬币的正反面,因为有着如出一辙的质地而相互紧紧拥抱。《假面的告白》像是三岛由纪夫的自白,真实地描画出自己幼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成长摹本。笔下的“假面”,是他实实在在的“真面”。战后混乱时期,三岛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和个人无法排解的同性恋倾向,产生精神上的空虚与失落,对于他来说,一切传统道德都变得软弱无力,一切是非价值、伦理都颠倒了过来。三岛曾经形容这篇作品就像他度过精神危机的摆渡,之后他方可以从中摆脱出来。
在这样的假面下,我们可以感受到虽然三岛有着刚毅的面孔、粗重的眉毛、冷峻的目光,但心灵极其敏感与脆弱。或许祖母是三岛由纪夫进入文学世界的启发人之一,但也正因为祖母强大、跋扈的爱恋,病态了这个敏感男孩的心灵。可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古怪的祖母,很可能也没有怪异美丽、如同腐尸上开出的黑红花朵的三岛文学,当然也没有文坛鬼才三岛由纪夫了。
毁灭即是美
1961年至1962年的半年间,日本战后超现实摄影家细江英公为三岛由纪夫拍摄了一组照片,以《蔷薇刑》命名出版。最为特写的一张照片中,三岛由纪夫裸着上半身且瞪大眼睛,有力地注视着镜头,嘴里叼着一枝蔷薇。照片中的三岛正当壮年,浓密的眉毛、凌厉的眼神、结实虬劲的肩头肌肉,跟蔷薇的柔美组成对立但又平衡的画面,透露着无比旺盛又具侵略性的生命张力和诱惑。
摄影师细江英公这样回忆他第一次拍摄当时正在进行日光裸浴的三岛由纪夫的情景:“我那时才二十多岁,懵懂羞涩。此时三岛的父亲刚好在花园里浇花,我突然抓起他手中的水管,把三岛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那个花园瞬间宁静下来,像一个家庭式的裸体小剧场。我让他看着镜头,并在相机上面举着一块手帕。当我调好构图,准备拍摄的时候,三岛突然说:‘我有一个特殊的才能,能让我的眼睛一直睁着好几分钟都不眨一下。’于是他就这么做了,直到我拍完两个胶卷。我让他躺在他的巴洛克花园大理石的黄道十二宫场景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阿波罗,我从一个较低的角度拍他,然后让他慢慢地走,那根水管一直捆着他。我又让他躺在与他的邻居仅有一墙之隔的地板上,继续拍。三岛说:‘我从来没有这么被拍过。你为什么这么拍?’ ‘为了打破神话。’我回答道。我使用非常规的手段希望创造的是一个神话的过程。我想通过我的摄影为三岛由纪夫创造一张迥然不同的照片。”
这组照片是如此地截然不同。自然界里最朴素的裸露人体与摄影界里最纯粹的黑白,但黑白分明的照片并没有毁灭三岛的美学理论。“蔷薇刑”的名字是细江英公从三岛提供的几个备选名字中挑中的,他的理解是“蔷薇是一种美与无法接近的痛苦这两者并存的象征”。
终其一生,三岛由纪夫都在追求美为何物,当然这也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好的总结。作为艺术家,无论处于艺术门类中的哪方天地,追求美都是一种至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三岛自己即是一个绝美的男子。虽然个头儿并不算高,甚至算矮小,也不属于标准的美男子长相,但三岛却在追求一种肉身与精神相互交错、浑然一体的美丽。精神与意识方面自不必说,从幼年开始便发表诗作的三岛自小就开始构建属于内心净土的美丽,而三十岁之后,他又炼出一身肌肉,致使他从外形到内心都拥有了一份刚柔并俱的日本男子的美丽。
很多人都说三岛一生都在写两部作品,一部是他笔下的作品,一部便是他自己人生的作品。如果说在三岛的笔下我们还需要不停地发掘,才能看到主人公与三岛的相似之处,那么在三岛人生的作品中,他已经为我们打造好了一个更易捕捉的极美的主人公形象。三岛由纪夫在其代表作《金阁寺》中提到:美,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 这里的美是带有反抗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三岛擅长运用真实事件作为其小说的构建基础,《金阁寺》就是选自1950年在日本京都名胜古迹金阁寺,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事件:一位带有生理缺陷的年轻僧人一把大火将美丽的金阁寺毁于一旦。而三岛根据当时青年僧侣的一句独白,“我嫉妒金阁寺的美丽”,展开整个故事的想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沟口因为有生理缺陷而极端自卑,但从小就认识了辉煌闪耀的金阁寺,逐渐对它的美生出无端的妒忌。金阁无以伦比的美成为了他人生的桎梏,因此在爱恨交织中,最美的也就成了最丑的,最后三岛强烈地流露出贯穿他一生的毁灭美学。 金阁寺作为日本战后消失之中的传统美的隐喻,在这里有一定程度上的暗示。更重要的应是三岛在这毁灭动机背后的哲学命题:如人是耽美的生物,而美又是摇曳难以捉摸、忽远忽近,但却不住地扩散,它让人向往的同時却又背弃人类,倒不如以毁灭美的方式,去创造另一种绝望之美。
一个人的殒灭
公元1970年,三岛由纪夫时年45岁。这一年,他终于完成了四部曲《丰饶之海》的最终卷《天人五衰》。也就在这一年的11月,他带领包括森田必胜在内的其他四名盾会成员,在东京新宿区市谷本村町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胁持了将军益田监利为人质,并最终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与森田一起切腹自杀。制造了震惊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市谷事件。
其实三岛在8个月前就已经开始安顿一切,拜别众人。在他死后,很多人回想起同三岛的最后一次会面或谈话,恍惚记起三岛曾有一些言谈话语都是为自杀埋下伏笔。比如,9月中三岛请青年摄影家筱山纪信以他为模特儿,拍摄了题为《一个人的殒灭》的摄影系列的第一部分。这个系列源自于三岛的灵感,由他设计场景,包括三岛陷入泥潭、头部楔入一柄小斧、被碾压在卡车车轮下,还有像圣塞巴斯蒂昂一样双臂捆吊在树干上,箭链锐不可当地穿入肋部和腋窝。这些照片原准备发表在一份叫作《碧血红玫》的杂志上,但三岛死后,筱山再不忍心把它们公诸于众。最使他不安的是他当玩笑拍下的一幅照片:三岛裸坐在地板上,腹部没入一柄短剑。筱山就站在他身后,长剑高悬,等待砍头的讯号。三岛在想些什么?此时此刻,他是否把那些血淋淋的戏剧场面同真情实况混淆起来,而在真正死到临头时,仍以为那不过是再度摆出一副更为惊心动魄的姿势?在计划和拍摄每一个场景的过程中,筱山得到的唯一印象是三岛极其认真,他是筱山遇到的 “最爱挑剔但又最能合作的”一个模特儿。之后的这组照片在当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放置在了三岛自己的摄影回顾展上,题目就为《三岛由纪夫》。
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日本自杀的作家远不止三岛由纪夫一人,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太宰治,都用平静的自杀方式结束了生命。而三岛与他们不同的是,作为一个骑马、击剑、坐超音速战机、黑带空手道高手、击剑五段、文人中绝无仅有的怪异家伙,他选择了日本残酷的传统武士自杀方式——破腹自杀。
或许三岛一直想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威武的、有着远大政治理想和崇高信仰的角色,而并非是那些他在小说中塑造的懦弱自卑的人物,所以他用切腹的方式向众人宣告他的伟大政治抱负和武士道精神。亦或许他在临终前是犹豫的,或者说,三岛并不想死。他很爱这个世界,但口号喊得太响亮了,不死就无法向世人交待。所以三岛是个老实人,是个很有良心的人。其实,剖不剖腹谁又能管得着?就像是作家莫言对三岛由纪夫的描述:作为一个作家,三岛是杰出的,杰出的作家并非三岛一人,但敢于往自己的肚子上捅刀子的作家就只有三岛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