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高考加强了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考查。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相关的历史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通过比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近年来,在历史高考试卷中,比较型题目频频出现,如2005年江苏卷对“二十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2005年广东卷对“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的相同点”;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的“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比较题”;2007年江苏卷中要求“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2007年四川卷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相似特点”的考查等等。为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把相似或相反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这里就对历史学科中涉及到的几组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个比较探讨。
1、17-18世纪中西方状况的比较
17-18世纪的东方(主要是中国)与同时期的西方比较,可以得出西方的优势已经形成,东、西方的均势被打破的结论。(1)政治上:西方出现了荷、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中国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对外关系上: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3)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解除了精神枷锁;中国维护、加强传统的儒教,大兴文字狱,束缚了思想,遏制了进步。总之,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逐步走向衰落。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当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比较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有人称之为第一次“入世”。第一次“入世”的含义是指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入世的标志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第一次“入世”中国是被迫地卷入;第二次入世是主动地加入。(3)造成不同的原因:第一次“入世”的原因: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力衰落;政治腐败,主权丧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积极开拓世界市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迫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入世的原因: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中国入世提供了机遇。
3、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点:①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都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2)不同的原因:①经济方面,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下,领主土地所有制动摇。②政治上,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顽固派掌握着国家大权,洋务运动是部分官僚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采取的“自强”措施;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在内外危机中,中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力量联合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进行了武装倒幕。③目的上,洋务运动以西方科技为手段,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推翻幕府,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着手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总之,洋务运动缺乏变革的经济条件,不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必然失败。
4、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①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危机严重。②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③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④结果:失败了。失败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⑤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不同点:①对待清政府态度:维新派要求维护清朝的统治,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政府的统治。②斗争方式和目标:维新派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是用暴力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取得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功绩是思想启蒙。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
(1)相同点: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③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不同点:①领导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④结果与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失败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6、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相同点:(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4)政权性质:前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5)武装力量:前者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后者是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号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6)最后结果:前者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后者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7、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合作时,共产党还很弱小,国民党存在缺陷,需要相互帮助。“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时代要求两个革命政党联合作战。第二次合作时,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矛盾,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国共两党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威胁,合作抗日是全民族的共同愿望;(2)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中共吸取了“二七惨案”的教训,通过“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针,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提交国共合作宣言,实现了合作;(3)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点有:(1)合作的基础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政党的被迫合作,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实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第二次是实行党与党之间谈判达成协议共同遵守的党外合作方式;(3)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第二次尽管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湖,但由于中共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以斗争求团结,使合作坚持到抗战的胜利。
8、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比较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迥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10、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1)原因相同:三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2)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4)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11、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在分裂割据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②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③在统一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中坚力量和中心领导人物。④统一都需要排除一个共同的敌人奥地利。⑤两国都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了统一,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2)不同点:①统一前,意大利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控制,由此导致意大利的统一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②意大利统一过程始终贯穿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道路。③意大利较多地利用了外力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12、美国和德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法
(1)不同方法: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2)原因:①美国: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强,国家干预经济可行;美国虽有阶级矛盾,但左右两翼的力量不足以危及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罗斯福的个人作用体现了当时时势的需要。②德国: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传统;德国经济脆弱;德国对《凡尔赛和约》不满,希特勒借助了“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德国阶级矛盾尖税,革命迫在眉睫,纳粹党正好充当垄断资本家镇压革命、发动战争的工具;希特勒的个人作用适应德国当时社会的“土壤”。(3)影响:美国缓和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是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都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④战后都建立了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
(2)不同点: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雅尔塔体系则是两个战胜国之间的妥协。⑤凡尔赛——华盛顿顿体系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14、前苏联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
不同:(1)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2)前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不同的原因:(1)社会制度不同。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2)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前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1、17-18世纪中西方状况的比较
17-18世纪的东方(主要是中国)与同时期的西方比较,可以得出西方的优势已经形成,东、西方的均势被打破的结论。(1)政治上:西方出现了荷、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政策;中国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对外关系上:西方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中国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3)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解除了精神枷锁;中国维护、加强传统的儒教,大兴文字狱,束缚了思想,遏制了进步。总之,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则逐步走向衰落。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当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比较
(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有人称之为第一次“入世”。第一次“入世”的含义是指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入世的标志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第一次“入世”中国是被迫地卷入;第二次入世是主动地加入。(3)造成不同的原因:第一次“入世”的原因: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力衰落;政治腐败,主权丧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积极开拓世界市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迫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入世的原因: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中国入世提供了机遇。
3、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点:①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都从西方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2)不同的原因:①经济方面,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下,领主土地所有制动摇。②政治上,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顽固派掌握着国家大权,洋务运动是部分官僚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采取的“自强”措施;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在内外危机中,中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力量联合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进行了武装倒幕。③目的上,洋务运动以西方科技为手段,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推翻幕府,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着手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总之,洋务运动缺乏变革的经济条件,不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控制,又不能摆脱封建势力的阻挠和侵蚀,必然失败。
4、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①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危机严重。②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③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④结果:失败了。失败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⑤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不同点:①对待清政府态度:维新派要求维护清朝的统治,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政府的统治。②斗争方式和目标:维新派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是用暴力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取得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功绩是思想启蒙。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
(1)相同点: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③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不同点:①领导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④结果与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失败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⑤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6、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相同点:(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4)政权性质:前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5)武装力量:前者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后者是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号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6)最后结果:前者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后者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7、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合作时,共产党还很弱小,国民党存在缺陷,需要相互帮助。“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时代要求两个革命政党联合作战。第二次合作时,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矛盾,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国共两党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威胁,合作抗日是全民族的共同愿望;(2)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中共吸取了“二七惨案”的教训,通过“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针,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提交国共合作宣言,实现了合作;(3)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点有:(1)合作的基础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政党的被迫合作,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2)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实行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第二次是实行党与党之间谈判达成协议共同遵守的党外合作方式;(3)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第二次尽管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湖,但由于中共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以斗争求团结,使合作坚持到抗战的胜利。
8、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比较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迥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10、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1)原因相同:三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2)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4)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11、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在分裂割据局面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②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③在统一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中坚力量和中心领导人物。④统一都需要排除一个共同的敌人奥地利。⑤两国都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了统一,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2)不同点:①统一前,意大利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控制,由此导致意大利的统一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②意大利统一过程始终贯穿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道路。③意大利较多地利用了外力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12、美国和德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法
(1)不同方法: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2)原因:①美国: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强,国家干预经济可行;美国虽有阶级矛盾,但左右两翼的力量不足以危及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罗斯福的个人作用体现了当时时势的需要。②德国: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传统;德国经济脆弱;德国对《凡尔赛和约》不满,希特勒借助了“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德国阶级矛盾尖税,革命迫在眉睫,纳粹党正好充当垄断资本家镇压革命、发动战争的工具;希特勒的个人作用适应德国当时社会的“土壤”。(3)影响:美国缓和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是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都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④战后都建立了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
(2)不同点: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雅尔塔体系则是两个战胜国之间的妥协。⑤凡尔赛——华盛顿顿体系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14、前苏联工业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
不同:(1)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2)前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的。
不同的原因:(1)社会制度不同。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2)社会历史进程不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前苏联工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试验。(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