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风掠过,蝉鸣依旧。这夏季,有人心神不宁,也有人享之乐之。
温庭筠肯定属于后者。不得不赞叹他的想像力,把莲比成“洛神波上袜”,极赞其姿态轻盈。而“摇滟”一词,也十分精准地写出了怒放莲花的风姿。
其实,只要对任何事情都拿出个咂摸劲儿,人的想像力可以是無穷无尽的。
在苏州,有一道甜点叫作“莲花酥”。听它的名字,只感觉与“桂花糖”“枣花酥”类同,并不是很吊人胃口。但观其形,则不得不赞叹其创造者的想像力——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开裂,层次分明,每一圈花瓣颜色不一,堪称巧夺天工。
仅仅是看着它,就能想到品尝它时的滋味是何等美妙。面对这种吃食,恐怕观赏的欲望更大干品尝的欲望。从一个面团变身“摇滟”的莲花,如果咬上一口,薄如纸张的片片莲叶就会瞬间脱落,舌尖勾不住、手掌托不住,美好顺着指缝散落一地,怎不叫人心疼。制作它的师傅,可能就是要让您感受“至今莲蕊有香尘”的意境。
面对一块点心尚且有不忍之心,满池怒放的莲花,怎忍得看其凋零。于是,古代正值青春的佳人将莲花题材运用到各种饰物上,让莲之美永伴人之美。
在《诗经》和《楚辞》中,有许多篇章是吟咏美人的。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花生于池塘之中,清雅幽绝,常常被文人们用来比喻美人。自魏晋以来,吟唱莲花的诗文不胜枚举,而描绘莲花的画家和画作也屡见不鲜。宋代及之后画作传世较多,莲花出现于画面之上兹不赘述,即便在宋代之前画迹传世稀少,依然可以举出两个例子。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绘画的方式对曹植的名篇《洛神赋》的再创作,赋文中对洛神的描绘极尽文辞之能事,其中有一句为“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在《洛神赋图》中,洛神姿态婉约,衣带飘舞,回眸凝思,清清涟漪中莲花或绽放、或含苞,莲叶如盖,随风偃仰。画家的构思出自赋文,以莲花比喻美人,在多情的画家笔下,凌波仙子与出尘莲花都轻盈高洁,韵味无穷。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唐代绘画的重要参考品,虽是否为周昉真迹已不容易确认,但此图所反映的面貌为唐代德宗时代基本已为大家所接受。此图原名为《仕女图》,为了与其他作品区别,遂依据人物头部都簪有花朵而在“仕女图”前加上了“簪花”两个字。
唐代女性的发髻样式繁多,演变频繁,画面中仕女的发髻是“高髻”,到了开元年间,妇女的头饰日趋华丽。贞元之际更是有增无减,如作品中看到的,都是珠光宝气,每人头上还簪有大朵花枝,与高大的发髻十分相称。她们自右至左依次簪着牡丹、芍药、莲花、绣球。因为这些花的花期不同,故有人提出可能簪的是用布做的假花。但是画家描绘的未必是同一个时空之下的女子,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时空交错在一起,所以花朵应是真实的,而且从画中花卉的形态上也找不到假花的痕迹。
簪插莲花的仕女位于画面中间,身穿白色格子纱衫,胸前束着朱色斜格长裙,披搭着紫色的帔子。仕女面容圆润,仪态娴雅,上耸的发髻几乎与面部同高,硕大绽放的莲花稍稍前倾,花柄插于发髻之中,圆劲的线条勾勒出花瓣的轮廓。花瓣尖端有淡淡的朱砂,整朵花又用白色罩染,花朵下部的墨痕应该是莲叶一枚。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反复的装裱冲洗,《簪花仕女图》绢色变暗、颜色剥落,但莲花与仕女相映照,花人同绘,仍是这样的娇媚。唐代王昌龄《采莲曲》写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画面中的莲花与美人意境绵长,充满了浓郁的芳香和不尽的韵味。
温庭筠肯定属于后者。不得不赞叹他的想像力,把莲比成“洛神波上袜”,极赞其姿态轻盈。而“摇滟”一词,也十分精准地写出了怒放莲花的风姿。
其实,只要对任何事情都拿出个咂摸劲儿,人的想像力可以是無穷无尽的。
在苏州,有一道甜点叫作“莲花酥”。听它的名字,只感觉与“桂花糖”“枣花酥”类同,并不是很吊人胃口。但观其形,则不得不赞叹其创造者的想像力——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瓣开裂,层次分明,每一圈花瓣颜色不一,堪称巧夺天工。
仅仅是看着它,就能想到品尝它时的滋味是何等美妙。面对这种吃食,恐怕观赏的欲望更大干品尝的欲望。从一个面团变身“摇滟”的莲花,如果咬上一口,薄如纸张的片片莲叶就会瞬间脱落,舌尖勾不住、手掌托不住,美好顺着指缝散落一地,怎不叫人心疼。制作它的师傅,可能就是要让您感受“至今莲蕊有香尘”的意境。
面对一块点心尚且有不忍之心,满池怒放的莲花,怎忍得看其凋零。于是,古代正值青春的佳人将莲花题材运用到各种饰物上,让莲之美永伴人之美。
在《诗经》和《楚辞》中,有许多篇章是吟咏美人的。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花生于池塘之中,清雅幽绝,常常被文人们用来比喻美人。自魏晋以来,吟唱莲花的诗文不胜枚举,而描绘莲花的画家和画作也屡见不鲜。宋代及之后画作传世较多,莲花出现于画面之上兹不赘述,即便在宋代之前画迹传世稀少,依然可以举出两个例子。
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绘画的方式对曹植的名篇《洛神赋》的再创作,赋文中对洛神的描绘极尽文辞之能事,其中有一句为“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在《洛神赋图》中,洛神姿态婉约,衣带飘舞,回眸凝思,清清涟漪中莲花或绽放、或含苞,莲叶如盖,随风偃仰。画家的构思出自赋文,以莲花比喻美人,在多情的画家笔下,凌波仙子与出尘莲花都轻盈高洁,韵味无穷。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我们认识和了解唐代绘画的重要参考品,虽是否为周昉真迹已不容易确认,但此图所反映的面貌为唐代德宗时代基本已为大家所接受。此图原名为《仕女图》,为了与其他作品区别,遂依据人物头部都簪有花朵而在“仕女图”前加上了“簪花”两个字。
唐代女性的发髻样式繁多,演变频繁,画面中仕女的发髻是“高髻”,到了开元年间,妇女的头饰日趋华丽。贞元之际更是有增无减,如作品中看到的,都是珠光宝气,每人头上还簪有大朵花枝,与高大的发髻十分相称。她们自右至左依次簪着牡丹、芍药、莲花、绣球。因为这些花的花期不同,故有人提出可能簪的是用布做的假花。但是画家描绘的未必是同一个时空之下的女子,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时空交错在一起,所以花朵应是真实的,而且从画中花卉的形态上也找不到假花的痕迹。
簪插莲花的仕女位于画面中间,身穿白色格子纱衫,胸前束着朱色斜格长裙,披搭着紫色的帔子。仕女面容圆润,仪态娴雅,上耸的发髻几乎与面部同高,硕大绽放的莲花稍稍前倾,花柄插于发髻之中,圆劲的线条勾勒出花瓣的轮廓。花瓣尖端有淡淡的朱砂,整朵花又用白色罩染,花朵下部的墨痕应该是莲叶一枚。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反复的装裱冲洗,《簪花仕女图》绢色变暗、颜色剥落,但莲花与仕女相映照,花人同绘,仍是这样的娇媚。唐代王昌龄《采莲曲》写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画面中的莲花与美人意境绵长,充满了浓郁的芳香和不尽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