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增加就业起到了显著作用。但随着全球化发展,加工贸易遇到巨大挑战,亟待转型。因此,需要树立产业价值链概念,培育产业集群,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加工贸易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加工贸易 产业价值链 转型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意义
加工贸易是指国内企业从境外保税(即经海关批准并同时办理相关手续,准予暂时免交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及相关许可证件)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包装物料等,经加工或装配后,将成品或半成品重新出口的交易形式。其业务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外资企业作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地位愈发突出,民营企业承接加工贸易发展趋势良好。近年来,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外资企业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由1998年的64.5%上升到2008年的84.5%,比重进一步提高0.2个百分点。不难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其所占比重凸显其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承接加工贸易额由1998年的1.4%上升到了2008年的5.18%。与外资企业相比,1998年民营企业加工贸易额仅相当于外资企业的1/45;到2008年,民营企业加工贸易规模上升为外资企业的1/16,国有企业的2/5。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承接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良好。
加工贸易商品结构改善,主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由增转降。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主要是以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目前,主要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由增转降。2008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机电产品5325.9亿美元,增长10.6%;加工贸易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259.2亿美元,增长6.1%;家具及其零件74.1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5.6%逆转为下降1.8%;塑料制品71.5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11.9%逆转为下降2.7%;玩具48.6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18.9%逆转为略有下降。
加工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仍然是主要加工贸易区,中西部内陆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在加工贸易上,由于沿海地区具有地域、人才、信息、资金等综合优势,因此,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都存在巨大差距。据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超过400亿美元的省份共5个,从大到小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合计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2%。同期,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分别增长18.6%和30.5%,分别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7%和1.1%,比重均上升0.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其中的加工贸易则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目前,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3000~4000万,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据估计,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5000万~6000万。加工贸易为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管理人才,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同时,加工贸易不仅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而且促进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加工贸易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裕的劳动力数量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周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据媒体报道,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低15%~30%。另外,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迅速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则大幅递减。尤值一提的是,东莞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全国各地的廉价劳动力及其他因素,成为闻名国际的世界工厂。然而“民工荒”、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金融危机等因素使东莞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大量倒闭。可以说,广东东莞的这种处境颇具代表性,我国现有的加工贸易模式亟待转型。
加工贸易层次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中国所从事的加工贸易利润微薄,处于价值链最低端,其利润一般只有3%~5%,绝大部分利润被外资企业拿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Wanda无线鼠标是罗技公司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在美国的销售价大约为40美元,其中罗技拿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Wanda零部件供应商拿14美元,生产地中国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3美元。负责营销的公司在加州弗里蒙特,这里450名员工的薪水比中国苏州装配厂4000名中国工人的薪水总和还要高出很多。”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加工贸易集中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基于该地区独特的区域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要索较高,工业设备齐全,加工能力较强,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经济条件。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加上地缘人文优势,在吸引外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使加工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2008年,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和山东这5个沿海省市加工贸易额合计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2%,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明显。
加工贸易转内销增长乏力,其中成品转内销继续萎缩。据有关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项下转内销货物196.1亿美元,增长11.2%,增速回落8.1个百分点。其中,第4季度的3个月加工贸易转内销增速均停留在个位数。从内销形式来看,料件以及边角料内销占全年加工贸易转内销总额的95.1%,已加工的成品转内销仅为4.1亿美元,下降4.2%,仅占全年加工贸易转内销总额的2.1%,下滑0.3个百分点。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对策分析
借鉴最新产业价值链观念,合力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环节1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有利于打造“区位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借鉴最新产业价值链观念,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延长生产加工链条,逐渐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逐步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除了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之外,还可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从而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企业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品牌。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他们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政府应该给予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秀企业以政策倾斜,要加强对加工企业的科技、资金、税收和信息支持,吸引外资增加在这些行业上的投入,鼓励加工企业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吸纳优秀人才,建立研发中心,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要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力度,鼓励以多种方式合作来发展加工贸易,这样也能提升高新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因地制宜,良性互动,发挥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的作用。商务部于2007年4月确定南昌等九座城市为“重要加工贸易承接地”,并于当年11月22日,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有关通知,从金融信贷上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工贸易承接地。2008年4月,商务部认定了第二批22个中西部地区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笔者认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提升承接加工贸易的能力,应该根据自身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实行有针对性地吸纳或承接,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将目前逐渐形成的一些特色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通过承接加工贸易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要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拉动中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
开拓境外加工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以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业务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出口的一种国际经贸合作方式。可见境外加工贸易是在海外进行投资办厂的基础上,结合开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或就地取材的一种新做法。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但相对于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因此我国可以在这些国家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对技术要求低的项目由国内转移出去,引导国内加工贸易行业向“高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加工贸易 产业价值链 转型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意义
加工贸易是指国内企业从境外保税(即经海关批准并同时办理相关手续,准予暂时免交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及相关许可证件)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包装物料等,经加工或装配后,将成品或半成品重新出口的交易形式。其业务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种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外资企业作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地位愈发突出,民营企业承接加工贸易发展趋势良好。近年来,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外资企业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由1998年的64.5%上升到2008年的84.5%,比重进一步提高0.2个百分点。不难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其所占比重凸显其地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承接加工贸易额由1998年的1.4%上升到了2008年的5.18%。与外资企业相比,1998年民营企业加工贸易额仅相当于外资企业的1/45;到2008年,民营企业加工贸易规模上升为外资企业的1/16,国有企业的2/5。由此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承接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良好。
加工贸易商品结构改善,主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由增转降。我国早期加工贸易主要是以服装、鞋帽、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目前,主要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由增转降。2008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机电产品5325.9亿美元,增长10.6%;加工贸易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259.2亿美元,增长6.1%;家具及其零件74.1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5.6%逆转为下降1.8%;塑料制品71.5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11.9%逆转为下降2.7%;玩具48.6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18.9%逆转为略有下降。
加工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仍然是主要加工贸易区,中西部内陆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在加工贸易上,由于沿海地区具有地域、人才、信息、资金等综合优势,因此,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都存在巨大差距。据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超过400亿美元的省份共5个,从大到小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合计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2%。同期,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分别增长18.6%和30.5%,分别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7%和1.1%,比重均上升0.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而其中的加工贸易则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目前,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员3000~4000万,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20%。据估计,加工贸易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5000万~6000万。加工贸易为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技术管理人才,缓解了国内就业压力。同时,加工贸易不仅带来大量新产品和新技术,而且促进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加工贸易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加工贸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裕的劳动力数量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周边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据媒体报道,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低15%~30%。另外,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迅速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则大幅递减。尤值一提的是,东莞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全国各地的廉价劳动力及其他因素,成为闻名国际的世界工厂。然而“民工荒”、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金融危机等因素使东莞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大量倒闭。可以说,广东东莞的这种处境颇具代表性,我国现有的加工贸易模式亟待转型。
加工贸易层次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中国所从事的加工贸易利润微薄,处于价值链最低端,其利润一般只有3%~5%,绝大部分利润被外资企业拿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Wanda无线鼠标是罗技公司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在美国的销售价大约为40美元,其中罗技拿8美元,分销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Wanda零部件供应商拿14美元,生产地中国从每只鼠标中仅能拿到3美元。负责营销的公司在加州弗里蒙特,这里450名员工的薪水比中国苏州装配厂4000名中国工人的薪水总和还要高出很多。”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加工贸易集中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基于该地区独特的区域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要索较高,工业设备齐全,加工能力较强,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经济条件。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加上地缘人文优势,在吸引外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使加工贸易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2008年,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和山东这5个沿海省市加工贸易额合计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2%,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明显。
加工贸易转内销增长乏力,其中成品转内销继续萎缩。据有关统计,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项下转内销货物196.1亿美元,增长11.2%,增速回落8.1个百分点。其中,第4季度的3个月加工贸易转内销增速均停留在个位数。从内销形式来看,料件以及边角料内销占全年加工贸易转内销总额的95.1%,已加工的成品转内销仅为4.1亿美元,下降4.2%,仅占全年加工贸易转内销总额的2.1%,下滑0.3个百分点。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对策分析
借鉴最新产业价值链观念,合力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环节1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有利于打造“区位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借鉴最新产业价值链观念,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延长生产加工链条,逐渐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逐步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除了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之外,还可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从而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内优化升级。
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应着眼于长远利益,企业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品牌。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他们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政府应该给予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优秀企业以政策倾斜,要加强对加工企业的科技、资金、税收和信息支持,吸引外资增加在这些行业上的投入,鼓励加工企业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吸纳优秀人才,建立研发中心,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要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力度,鼓励以多种方式合作来发展加工贸易,这样也能提升高新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因地制宜,良性互动,发挥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的作用。商务部于2007年4月确定南昌等九座城市为“重要加工贸易承接地”,并于当年11月22日,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有关通知,从金融信贷上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工贸易承接地。2008年4月,商务部认定了第二批22个中西部地区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笔者认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提升承接加工贸易的能力,应该根据自身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实行有针对性地吸纳或承接,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将目前逐渐形成的一些特色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通过承接加工贸易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要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拉动中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
开拓境外加工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以现有设备及成熟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业务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出口的一种国际经贸合作方式。可见境外加工贸易是在海外进行投资办厂的基础上,结合开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或就地取材的一种新做法。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国,但相对于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因此我国可以在这些国家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将对技术要求低的项目由国内转移出去,引导国内加工贸易行业向“高新”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