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时节,人们走进湖北省鹤峰县中营乡,见到田间地头堆满了白萝卜、大白菜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当地农民在蔬菜专业合作社及农技协的组织下,正忙着将收获的新鲜蔬菜打包、装车外运,处处呈现丰收的景象。中营乡平均海拔1 800米,属于高寒山区,过去农民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主,收入很低,如今种上反季节蔬菜,家家过上小康生活。科技这把“金钥匙”打开了鹤峰山里人数万村民致富大门。
机制一变天地新
鹤峰县属于全国一类老苏区和两轮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变资源为财富?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变过去科普纸上写、会上讲、课堂说为结合县情保民生,以科技破解制约鹤峰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提高生产力。从科技管理上变机制入手,着力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通过科普示范引导,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从县到乡镇到村都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奖励政策,从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科技普及保证。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奖惩机制,把科普工作纳入乡镇和部门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县政府对县直有关部门及乡镇主要领导的政绩考评依据,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部门抓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为激励科普工作者,县政府出台了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每年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解决专兼职科普工作者工作、生活、进修、职称、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与科研成果、学术成果充分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从2009年起,县人民政府将科普经费由全县人平0.3元提高到0.5元,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拿出一定数额资金奖励对科技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每年安排200多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今年,全县3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分别与中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100名专家教授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开发应用科技成果,以一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为中心,建起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个,共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30多项,有5项科研成果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部门联动抓科普
在提高全民科普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科协主席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人事局等单位为成员的“鹤峰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检查监督。各乡镇(开发区)、县直部门和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科普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范围积极开展工作。全县205年村均成立了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达1 250多人,县乡共建少数科普工作队16支,工作人员274人,志愿者311人,省农函大鹤峰分校专家教师23人,全县常抓下乡到村到企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达1 500多人。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11年来,县科协组织县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等单位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8期,人数达8 000余人次。县广播局、县新闻中心将科普宣传列为重要内容,县电视台开办的“农民科技致富之窗”达到了120多期,时长4 680分钟;鹤峰县新闻网开办的“科普话廊”专栏编发科技信息1 500多条,点击率达5万多人次。
县科协办科普专栏300多处,举办科普知识讲座300多场次,受训农民达到12万多人次,发放科普资科近10万份,为1万多农民发放农民技术员资格证书。
示范带出春满园
历史倒溯到1998年,鹤峰县因地理位置限制,农业生产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被列为国家一级贫困县,村民围绕单一玉米粮食生产过着山里人特有的“肚儿圆”生活。这一年,县科协利用当地气候差异,引进优良蔬莱品种,在海拔1 800米以上的中营乡黍子坪村进行示范种植,创办了第一个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引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当地农民走上了蔬莱种植之路。黍子坪村目前种种植蔬菜植面积达到5 000多亩,产量过万吨,每年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600多万元。鹤峰农民看到科普示范的作用,纷纷自觉弃粮种菜种药种茶,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多亩,每年向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亿多元,蔬菜已成了高山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鹤峰县是全国茶叶主产区,茶园面积20多万亩,全县60%的万人口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叶种植时间长,品种老化、退化,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收入减少,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县里每年挤出几百万元资金,帮助茶农进行品种改良。县科协在各茶叶产区建立了茶叶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示范户,对茶农进行种植加工技术培训,已发展优质无性系茶叶10多万亩。走马镇茶叶协会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引进频振式杀虫灯,推行茶园无公害化管理。全县茶园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被确定为无公害有机茶园,茶叶远销到欧盟和东欧。国家农业产业化龍头企业湖北鹤峰长友公司食用菌研究所研究的薇菜孢子繁殖“三段”式培蔸育苗技术,在全县7个乡镇建示范基地5 000亩。公司30吨薇菜出口日本,今年已累计出口500吨,创汇300万美元。
2009年来,鹤峰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起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县里共筹措资金150余万元,用于科技示范村、户,300多名专家下村到户诊断服务750多场次,12万多农民受到科普教育,发放各类科普资料、技术手册10万多份(册)。全县95%的村完成了“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科技三下乡文艺演出80多场次,科普电影300多场次,科普宣传栏200多期。全县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均实现了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电脑、有宣传工具、有工作经费。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鹤峰县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发展到50多个,会员达到4万多人;创建省、州、县科普示范基地19个,科普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55个,示范户1 200余户。全县良种、良法普及率分别超过95%和98%。鹤峰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国家“十五”第一批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县、全国茶叶无公害县和全国电脑农业示范县,2011年5月,鹤峰被中国科协命名“全国科普示范县”,科技在鹤峰撑起一片新天地。(袁体坤 于青 编辑:马瑛)
(湖北省科协)
机制一变天地新
鹤峰县属于全国一类老苏区和两轮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变资源为财富?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变过去科普纸上写、会上讲、课堂说为结合县情保民生,以科技破解制约鹤峰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提高生产力。从科技管理上变机制入手,着力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通过科普示范引导,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从县到乡镇到村都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奖励政策,从资金、人力、物力上给予科技普及保证。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奖惩机制,把科普工作纳入乡镇和部门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县政府对县直有关部门及乡镇主要领导的政绩考评依据,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部门抓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为激励科普工作者,县政府出台了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每年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解决专兼职科普工作者工作、生活、进修、职称、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与科研成果、学术成果充分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从2009年起,县人民政府将科普经费由全县人平0.3元提高到0.5元,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拿出一定数额资金奖励对科技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每年安排200多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今年,全县3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分别与中科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100名专家教授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开发应用科技成果,以一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为中心,建起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个,共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30多项,有5项科研成果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部门联动抓科普
在提高全民科普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科协主席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人事局等单位为成员的“鹤峰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检查监督。各乡镇(开发区)、县直部门和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科普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范围积极开展工作。全县205年村均成立了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达1 250多人,县乡共建少数科普工作队16支,工作人员274人,志愿者311人,省农函大鹤峰分校专家教师23人,全县常抓下乡到村到企业科学专业技术人员达1 500多人。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011年来,县科协组织县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等单位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8期,人数达8 000余人次。县广播局、县新闻中心将科普宣传列为重要内容,县电视台开办的“农民科技致富之窗”达到了120多期,时长4 680分钟;鹤峰县新闻网开办的“科普话廊”专栏编发科技信息1 500多条,点击率达5万多人次。
县科协办科普专栏300多处,举办科普知识讲座300多场次,受训农民达到12万多人次,发放科普资科近10万份,为1万多农民发放农民技术员资格证书。
示范带出春满园
历史倒溯到1998年,鹤峰县因地理位置限制,农业生产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被列为国家一级贫困县,村民围绕单一玉米粮食生产过着山里人特有的“肚儿圆”生活。这一年,县科协利用当地气候差异,引进优良蔬莱品种,在海拔1 800米以上的中营乡黍子坪村进行示范种植,创办了第一个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通过典型示范引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当地农民走上了蔬莱种植之路。黍子坪村目前种种植蔬菜植面积达到5 000多亩,产量过万吨,每年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600多万元。鹤峰农民看到科普示范的作用,纷纷自觉弃粮种菜种药种茶,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万多亩,每年向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亿多元,蔬菜已成了高山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鹤峰县是全国茶叶主产区,茶园面积20多万亩,全县60%的万人口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叶种植时间长,品种老化、退化,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收入减少,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县里每年挤出几百万元资金,帮助茶农进行品种改良。县科协在各茶叶产区建立了茶叶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示范户,对茶农进行种植加工技术培训,已发展优质无性系茶叶10多万亩。走马镇茶叶协会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引进频振式杀虫灯,推行茶园无公害化管理。全县茶园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被确定为无公害有机茶园,茶叶远销到欧盟和东欧。国家农业产业化龍头企业湖北鹤峰长友公司食用菌研究所研究的薇菜孢子繁殖“三段”式培蔸育苗技术,在全县7个乡镇建示范基地5 000亩。公司30吨薇菜出口日本,今年已累计出口500吨,创汇300万美元。
2009年来,鹤峰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起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县里共筹措资金150余万元,用于科技示范村、户,300多名专家下村到户诊断服务750多场次,12万多农民受到科普教育,发放各类科普资料、技术手册10万多份(册)。全县95%的村完成了“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科技三下乡文艺演出80多场次,科普电影300多场次,科普宣传栏200多期。全县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均实现了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电脑、有宣传工具、有工作经费。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鹤峰县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发展到50多个,会员达到4万多人;创建省、州、县科普示范基地19个,科普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55个,示范户1 200余户。全县良种、良法普及率分别超过95%和98%。鹤峰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国家“十五”第一批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县、全国茶叶无公害县和全国电脑农业示范县,2011年5月,鹤峰被中国科协命名“全国科普示范县”,科技在鹤峰撑起一片新天地。(袁体坤 于青 编辑:马瑛)
(湖北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