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有名的长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政治上失败,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所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
唐代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谋杀,京师震动。这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向太子讽过失、赞礼仪。正五品上),对这事非常愤慨,就上书奏论,主张缉拿惩办凶手。这本是正义的行为。不料他的政敌却加以“越职”的罪名,并节外生枝,对他造谣诬陷。因此,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一次的贬官,他在精神上是非常苦闷的。这种苦闷的情怀在许多诗中都表现了出来,《琵琶行》就是其一。
这首诗前面有一个小序,记录了写这首诗的经过,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说明和注解。诗中突出塑造了琵琶女的艺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叙述了她的不幸身世,联系诗人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抒发了自己的悲愤感情。全诗分三段。
第一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主要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上句说明送客的时间和地点。下旬描写送客时的自然环境,不仅点明季节,而且寓情于景,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秋风吹动江边的枫叶荻花瑟瑟作响,一片寂寞荒凉,给人以冷清悲伤的感觉。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上句是互文见义,是“主人客人下马,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而不是说主人下马站在河岸上,只有客人在船上,否则和下句描写的情景就不符合了。下句是说端起酒杯劝酒,可是没有音乐伴奏。如果主人没有上船,如何举杯劝酒?“无管弦”三字,暗示出处地的荒僻。
以上描写送客时的情景,用的是直叙法,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有故事,有人物,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生动凝练,引人人胜。
“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16句,集中描写了琵琶的声音,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在各类事物中,声音是向称难写的,因为它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诗人的笔下,声音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绘声绘色,写出了琵琶声的抑扬起落、腾挪变化:用“急雨”和“私语”比喻四条弦上发出声音的高低宏细,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声音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乐音的宛转流利,用“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声音的又滞又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的激越、高亢,雄壮铿锵,最后用“裂帛”比喻乐声的戛然而止。这一系列连珠缀玉般的比喻,具体优美,情趣横生,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有形的物象,把诉诸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成为描写音乐的名篇。
段末“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形象如画,耐人寻味。由于琵琶的声音优美,听的人如醉如痴,忘记了一切,仍然沉浸在不绝如缕的乐声之中,只见江心中浸泡着一轮洁白的秋月。照应了前边“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一段对琵琶乐声的精彩描绘,是为下面琵琶女自叙身世作铺垫。
第二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承上启下,写琵琶女弹完乐曲之后的表情和动作。
“自言本是京城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12句,是琵琶女自叙从前在京城时的欢乐生活。“自言”二句,说自己原来是住在繁华的京城。相比之下,现在流落荒凉江边是多么寂寞;“十三”二句,是说自己学琵琶,学得早,而且学得好,专门在国家设立的教练歌舞的机关中学习过,而且名字还排列在教坊的第一部中;“曲罢”二句,从侧面述说自己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出众;“五陵”二句,是说长安的富贵子弟争先恐后地给她送钱财,弹完一支曲子所得的绸缎就不知有多少,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述说自己技艺和容貌的超群;“钿头”二句,写自己当年生活的豪华,不以财物为惜,也显示自己当年身份的高贵;“今年”二句,是说自己在欢乐中过了一年又一年,美好的青春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消磨过去了,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消逝充满了无限惋惜和留恋之情。
这一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在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方式上浸透着诗的情绪。琵琶女技艺虽好,但到美人迟暮,也就生活无着,孤苦伶仃。诗人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艺人的悲惨生活,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三段:由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个人的迁谪,抚今追昔,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同是受迫害、受委屈流落在江湖的人,现在相逢在一起,何必管他原来认识不认识。诗人从琵琶女的悲剧形象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既同情歌女,又感伤自己,表露出他们之间共同的不幸遭遇和悲愤感情。这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感我自言良久立”以下6句,正面写听者又一次昕到琵琶声的直接反应。前面都是写琵琶女的弹奏和自叙身世引起诗人共鸣。这里写诗人的话引起琵琶女的共鸣。琵琶女也把诗人看作“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感触更多,感情更深,弹起琵琶来音调更为凄切,满座的客人为之掩面哭泣,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诗人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感情是沉痛的、真实的。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容易触动感情。江州司马青衫上的斑斑泪痕,来自琵琶弦上的声声愁思,也是来自诗人心弦上的迁谪之恨。这青衫泪绝不单是为素不相识的琵琶女而洒的,更是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苦而流的。在当时宦官专权,互相排挤倾轧的政治环境里,诗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
《琵琶行》是一首偏重于抒情的叙事诗,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完美统一。诗人很善于叙事。在这首诗中,无论是琵琶女的身世,或是自己的身世,都叙述得有首有尾、曲折生动。就全诗来看,从“江头送客”到“泪湿青衫”,有故事,有情节,布局完整,首尾详尽。在叙事的过程中,先造成萧瑟凄凉的境界,然后水到渠成,直抒胸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悲人而又自悲,哀伤而又气愤,寓意深远、情韵悠长,令人一唱三叹,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典。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浅近,而又优美明快,富于音乐美,从头到尾没有用典,明白如画,但却又有不少丽词精典。特别是描写琵琶声音的那些比喻句,流利自然,圆润生动,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唐宣宗吊白居易诗有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泛传诵,即使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唐代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谋杀,京师震动。这时,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向太子讽过失、赞礼仪。正五品上),对这事非常愤慨,就上书奏论,主张缉拿惩办凶手。这本是正义的行为。不料他的政敌却加以“越职”的罪名,并节外生枝,对他造谣诬陷。因此,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一次的贬官,他在精神上是非常苦闷的。这种苦闷的情怀在许多诗中都表现了出来,《琵琶行》就是其一。
这首诗前面有一个小序,记录了写这首诗的经过,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说明和注解。诗中突出塑造了琵琶女的艺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叙述了她的不幸身世,联系诗人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抒发了自己的悲愤感情。全诗分三段。
第一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主要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上句说明送客的时间和地点。下旬描写送客时的自然环境,不仅点明季节,而且寓情于景,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秋风吹动江边的枫叶荻花瑟瑟作响,一片寂寞荒凉,给人以冷清悲伤的感觉。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上句是互文见义,是“主人客人下马,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而不是说主人下马站在河岸上,只有客人在船上,否则和下句描写的情景就不符合了。下句是说端起酒杯劝酒,可是没有音乐伴奏。如果主人没有上船,如何举杯劝酒?“无管弦”三字,暗示出处地的荒僻。
以上描写送客时的情景,用的是直叙法,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有故事,有人物,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生动凝练,引人人胜。
“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16句,集中描写了琵琶的声音,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在各类事物中,声音是向称难写的,因为它无影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诗人的笔下,声音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绘声绘色,写出了琵琶声的抑扬起落、腾挪变化:用“急雨”和“私语”比喻四条弦上发出声音的高低宏细,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声音的清脆圆润,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乐音的宛转流利,用“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声音的又滞又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的激越、高亢,雄壮铿锵,最后用“裂帛”比喻乐声的戛然而止。这一系列连珠缀玉般的比喻,具体优美,情趣横生,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有形的物象,把诉诸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成为描写音乐的名篇。
段末“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形象如画,耐人寻味。由于琵琶的声音优美,听的人如醉如痴,忘记了一切,仍然沉浸在不绝如缕的乐声之中,只见江心中浸泡着一轮洁白的秋月。照应了前边“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一段对琵琶乐声的精彩描绘,是为下面琵琶女自叙身世作铺垫。
第二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承上启下,写琵琶女弹完乐曲之后的表情和动作。
“自言本是京城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12句,是琵琶女自叙从前在京城时的欢乐生活。“自言”二句,说自己原来是住在繁华的京城。相比之下,现在流落荒凉江边是多么寂寞;“十三”二句,是说自己学琵琶,学得早,而且学得好,专门在国家设立的教练歌舞的机关中学习过,而且名字还排列在教坊的第一部中;“曲罢”二句,从侧面述说自己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出众;“五陵”二句,是说长安的富贵子弟争先恐后地给她送钱财,弹完一支曲子所得的绸缎就不知有多少,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述说自己技艺和容貌的超群;“钿头”二句,写自己当年生活的豪华,不以财物为惜,也显示自己当年身份的高贵;“今年”二句,是说自己在欢乐中过了一年又一年,美好的青春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消磨过去了,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消逝充满了无限惋惜和留恋之情。
这一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在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方式上浸透着诗的情绪。琵琶女技艺虽好,但到美人迟暮,也就生活无着,孤苦伶仃。诗人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艺人的悲惨生活,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三段:由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个人的迁谪,抚今追昔,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同是受迫害、受委屈流落在江湖的人,现在相逢在一起,何必管他原来认识不认识。诗人从琵琶女的悲剧形象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既同情歌女,又感伤自己,表露出他们之间共同的不幸遭遇和悲愤感情。这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感我自言良久立”以下6句,正面写听者又一次昕到琵琶声的直接反应。前面都是写琵琶女的弹奏和自叙身世引起诗人共鸣。这里写诗人的话引起琵琶女的共鸣。琵琶女也把诗人看作“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感触更多,感情更深,弹起琵琶来音调更为凄切,满座的客人为之掩面哭泣,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诗人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感情是沉痛的、真实的。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容易触动感情。江州司马青衫上的斑斑泪痕,来自琵琶弦上的声声愁思,也是来自诗人心弦上的迁谪之恨。这青衫泪绝不单是为素不相识的琵琶女而洒的,更是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苦而流的。在当时宦官专权,互相排挤倾轧的政治环境里,诗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
《琵琶行》是一首偏重于抒情的叙事诗,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完美统一。诗人很善于叙事。在这首诗中,无论是琵琶女的身世,或是自己的身世,都叙述得有首有尾、曲折生动。就全诗来看,从“江头送客”到“泪湿青衫”,有故事,有情节,布局完整,首尾详尽。在叙事的过程中,先造成萧瑟凄凉的境界,然后水到渠成,直抒胸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悲人而又自悲,哀伤而又气愤,寓意深远、情韵悠长,令人一唱三叹,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典。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浅近,而又优美明快,富于音乐美,从头到尾没有用典,明白如画,但却又有不少丽词精典。特别是描写琵琶声音的那些比喻句,流利自然,圆润生动,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唐宣宗吊白居易诗有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泛传诵,即使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脍炙人口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