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观察能力;兴趣;方法;顺序;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77—01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写作材料,丰富写作内容,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还能够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表现生活的强烈欲望。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就应从观察入手,只有把引导观察与启发想象、训练语言联系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写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要知道,作文就是用笔说话的过程,会说话就会写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就要让学生对观察感兴趣。只有对观察感兴趣,才能学会用眼睛去看,才能做到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真实的我》时,要求学生以自己为描写对象,写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在写自己的同时,学会观察身边的人,特别是养成观察他人的动作和神态的习惯。这种观察人物的习惯,只凭口头提出要求是无法养成的,一定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观察兴趣才能养成。为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教学中,笔者除了两周布置一篇大作文外,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在写完《真实的我》后,笔者又相应地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的人物描写随笔:《爸爸是个工作狂》《妈妈的厨艺》《慈祥的外婆》《我的同桌》等,在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描写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在观察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而不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当然,教师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去观察。
1.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有顺序,写作才能有条理。文章再短,也要言之有序,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写到哪儿算哪儿。哪句话先说,哪句话后说,要按一定的顺序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因此,在观察的时候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等。如,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炒鸡蛋》时,笔者让学生从打鸡蛋、搅拌鸡蛋、点火、倒油等,按顺序描写炒鸡蛋的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细致地观察和描写,特别是对火候的观察和描写,不同的火候炒出来的鸡蛋的味道也会不同。
2.观察要展开想象。观察要展开想象,要以实际事物的特点为想象的基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散开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时间和空间的广阔领域里飞翔。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只有这样,观察的内容才会更丰富,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充实,更感人。观察有想象才能观察到事物的“神”,这里的“神”是指物通过其色、形、声、质及其态势等表现出来的“精神”,这不但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而且还要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思索。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人的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与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夠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获得作文材料,才能具体地反映生活。人的观察能力不同,反映在作文上的情况也不一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教导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观察到一点就写一点,做到眼看、脑记、手写。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实践证明,没有观察就没有表达,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关心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77—01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写作材料,丰富写作内容,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还能够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表现生活的强烈欲望。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就应从观察入手,只有把引导观察与启发想象、训练语言联系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写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要知道,作文就是用笔说话的过程,会说话就会写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就要让学生对观察感兴趣。只有对观察感兴趣,才能学会用眼睛去看,才能做到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真实的我》时,要求学生以自己为描写对象,写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在写自己的同时,学会观察身边的人,特别是养成观察他人的动作和神态的习惯。这种观察人物的习惯,只凭口头提出要求是无法养成的,一定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观察兴趣才能养成。为此,笔者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教学中,笔者除了两周布置一篇大作文外,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在写完《真实的我》后,笔者又相应地给学生布置了一系列的人物描写随笔:《爸爸是个工作狂》《妈妈的厨艺》《慈祥的外婆》《我的同桌》等,在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描写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在观察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而不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当然,教师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去观察。
1.观察要有顺序。观察有顺序,写作才能有条理。文章再短,也要言之有序,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写到哪儿算哪儿。哪句话先说,哪句话后说,要按一定的顺序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因此,在观察的时候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等。如,指导学生写《第一次炒鸡蛋》时,笔者让学生从打鸡蛋、搅拌鸡蛋、点火、倒油等,按顺序描写炒鸡蛋的过程,要求学生一定要细致地观察和描写,特别是对火候的观察和描写,不同的火候炒出来的鸡蛋的味道也会不同。
2.观察要展开想象。观察要展开想象,要以实际事物的特点为想象的基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散开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时间和空间的广阔领域里飞翔。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只有这样,观察的内容才会更丰富,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充实,更感人。观察有想象才能观察到事物的“神”,这里的“神”是指物通过其色、形、声、质及其态势等表现出来的“精神”,这不但需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观察,而且还要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思索。
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人的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与作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夠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获得作文材料,才能具体地反映生活。人的观察能力不同,反映在作文上的情况也不一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教导学生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观察到一点就写一点,做到眼看、脑记、手写。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实践证明,没有观察就没有表达,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关心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