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利娅·蒙台梭利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从研究智障儿童教育起步
1896年至1898年,蒙台梭利担任助理医生期间,她的主要职责是治疗智障儿童。当时,意大利把智障儿童与精神病患者一起关押在疯人院里。室内没有玩具,甚至没有任何可供儿童抓握和操作的东西;管理人员态度恶劣,根本不组织任何活动。蒙台梭利对这些儿童的处境深表同情。通过观察和研究,她深深感到,这种医疗方法只能加速儿童智力下降。从此,她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和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们。
为了找到一种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认真研究了包括法国医生伊塔和比利时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她亲自翻译他们的著作,亲手抄写,以加深理解。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台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认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蒙台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于是,她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教学。
“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
1901年,蒙台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儿童的方法。这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4年至1907年,她担任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并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成《教育人类学》一书,于1908年出版。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岁至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并于1912年在美国出版,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29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担任会长,此后欧美和印度等1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蒙台梭利学会”,儿童之家”则遍及世界各地。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关注儿童心理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学习与吸收能力。这使得幼儿从出生起便开始对环境保持着不断的探索。在这种发自内心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下,儿童不断地探索环境,随着他运用自己身体的熟练度不断增加,其探索环境的范围也会日益增大。在探索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将会被吸收并成为日后进行更高阶智能学习活动的基础;探索中所获得的喜悦与成就感,则会正向循环的支持儿童下一次的探索,并形成自信、积极、独立、主动的正向性格特质。
为此,她主张不要盲目限制儿童的自由行动,并为儿童准备一个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动的环境(儿童之家与蒙氏教具)。这个环境需要能够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与发展,在滋养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质的同时,为其日后的学习赋予一个最基本的框架概念与基础。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纵观蒙台梭利的全部学说,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儿童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探索环境时所获得的经验从而实现的”。蒙台梭利肯定,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及早进行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
从研究智障儿童教育起步
1896年至1898年,蒙台梭利担任助理医生期间,她的主要职责是治疗智障儿童。当时,意大利把智障儿童与精神病患者一起关押在疯人院里。室内没有玩具,甚至没有任何可供儿童抓握和操作的东西;管理人员态度恶劣,根本不组织任何活动。蒙台梭利对这些儿童的处境深表同情。通过观察和研究,她深深感到,这种医疗方法只能加速儿童智力下降。从此,她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和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他们。
为了找到一种适合智障儿童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认真研究了包括法国医生伊塔和比利时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她亲自翻译他们的著作,亲手抄写,以加深理解。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台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认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蒙台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于是,她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教学。
“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
1901年,蒙台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儿童的方法。这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4年至1907年,她担任罗马大学人类学教授,并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成《教育人类学》一书,于1908年出版。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岁至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并于1912年在美国出版,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29年,“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担任会长,此后欧美和印度等1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蒙台梭利学会”,儿童之家”则遍及世界各地。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关注儿童心理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学习与吸收能力。这使得幼儿从出生起便开始对环境保持着不断的探索。在这种发自内心的内在驱动力影响下,儿童不断地探索环境,随着他运用自己身体的熟练度不断增加,其探索环境的范围也会日益增大。在探索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将会被吸收并成为日后进行更高阶智能学习活动的基础;探索中所获得的喜悦与成就感,则会正向循环的支持儿童下一次的探索,并形成自信、积极、独立、主动的正向性格特质。
为此,她主张不要盲目限制儿童的自由行动,并为儿童准备一个他可以最大限度的自由活动的环境(儿童之家与蒙氏教具)。这个环境需要能够支持孩子的自由探索与发展,在滋养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正向性格特质的同时,为其日后的学习赋予一个最基本的框架概念与基础。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纵观蒙台梭利的全部学说,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儿童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探索环境时所获得的经验从而实现的”。蒙台梭利肯定,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及早进行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